同情还是共情?——我读《雾都孤儿》

《雾都孤儿》毫无疑问有些啰嗦,如果它有四十万字,我认为至少可以先删去两万字。而且大部分需要集中在前二十万字里删减——长篇累牍的正话反说虽然起到了一点幽默性的讽刺作用,但多读几句就有些腻;形容词用得多了,也很累赘;如果对话能简洁一些,就更加分了(也许有翻译的原因)。

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这个故事有点拗造型的痕迹,说通俗点就是编得太圆满而显得蹩脚(想象一下一个人给你出了一个迷题,然后又一路把谜底抛给你是一种什么样无趣的感受),所以,我对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是我对小说里的两个女性角色很有些留意,一个是美丽端庄温柔善良的姑娘罗丝,一个是从小沦为盗贼但依旧内心真诚的南希。

罗丝的形象就是众人的梦中情人,美丽、优雅、富有同情心。良好的生活环境把她塑造得如同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洁白美丽,让人动容。如果能把一座宫殿献给她,人们绝不会吝啬得只捧上一束玫瑰。但是,小说的开头,所有人包括她自己认为她的生活虽然美好,但因为自己出身存疑而显得低微,所以她拒绝了与她互相爱慕的哈里的求婚,原因是,她不想因为自己低微的身份阻碍哈里在上流社会的发展。这让我联想到《窄门》里的女主角阿丽莎,同样出于一种被动的原因(这原因说来让人恍恍惚惚,阿丽莎认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获得永恒的爱情)而拒绝了与她互相爱慕的杰罗姆的表白,最后抑郁而终。有那么一点惊人的相似是,罗丝也曾大病一场,在医生宣布她能活过来就是奇迹时,她竟然奇迹般的活了过来。不是我不喜欢美满团圆,只是这剧情圆满得过了头,就让人厌恶——事情永远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主角奥利弗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眼看着奥利弗和罗丝的身份永远成谜,谜底却那么轻而易举的送上门来。奥利弗和罗丝的出生得到了证实,一个获得了父亲的遗产,一改往日苦难如坠地狱的生活,拥有了天堂般美好的小绅士的富足,一个最终证明自身并非出身微贱从而接受了哈里的求婚,一家人和乐融融,欢庆一堂。单从这一点来看,《窄门》就更显高明一点——逻辑线单一一些,中心更明确一些。爱情就是爱情,死亡就是死亡,一旦夹杂着白雪公主的桥段,那么苦难就不是苦难,而是把一出好的悲剧演成了一场劣质的喜剧。

相比罗丝这道白月光,南希就像流进沟渠里的水,虽然已经脏污不堪,但还是拥有水的本质——流动性。流动着的就是鲜活的生命。如果说《雾都孤儿》的成就在哪儿,我认为,那绝对是因为它塑造了南希的形象。

南希大概也是一个孤儿,某种原因下被引入歧途做了一个小偷,坏事肯定没少干,但是,当小奥利弗即将被南希的师父引领进强盗的世界时,善良弱小的奥利弗让南希想到了曾经弱小的自己,这瞬间激发了南希的保护欲,为保护奥利弗那一点尚未被构陷的纯洁和真诚,她开始歇斯底里地反抗她的师父费金和爱人赛克斯对奥利弗的迫害,最终因此丧命。

如果南希纯粹只是做了某件好事,她不会给人太多的感触,最多只会迎来一些赞美和肯定,但这里,南希的心理反应是能够给人共鸣的。赞美是不平等的情感,要么是低处向高处表达崇敬,要么是高处向低处表示肯定,而共鸣是一种平等的情感,如果我们因这一段受到触动,那么说明,我们自身也会有这样的情感冲动——我了解我的痛苦,所以我不愿看见你也痛苦。

普通的善良带有一点怜悯,而此种善良是“我们共命运”,并且,我想把你从这种可恶的命运中抛出去。这是共情的力量。如果我不能体会你的苦难,我所有的善良都只是凌驾于你苦难之上的同情,同情不是一种多余的情感,但共情才更能解救你我于内心的泥潭。

2020.5.1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