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劉文靜之死:本欲殺雞駭猴,未料殺雞驚猴,一切均始料未及 劉文靜其人及案件過程 關於劉文靜之死原因的五種推斷 那麼,劉文靜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劉文靜之死對大唐的兩大影響

武德二年九月,大唐開國功臣劉文靜被李淵送上了斷頭臺。罪名:謀反罪。其手裏有兩張免死金牌也未能保住自己和弟弟的命,他的最後一句遺言是“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

爲什麼劉文靜被定爲謀反罪,箇中緣由,令人生疑。舊史以爲是劉文靜與裴寂兩位大臣之間的爭鬥導致劉文靜之死,也有其他爭議和說法。但是有一點,幾乎所有的史料都認定:劉文靜並沒有謀反,何來謀反罪?

此案是大唐建國第一樁大案、要案、疑案,值得重視,尤其是要想揭開大唐歷史的面紗,始終無法繞開劉文靜到底爲什麼被誅殺這個話題。那麼,劉文靜到底有沒有謀反?李淵憑什麼認定劉文靜謀反?歷史上對此還有哪些推斷?劉文靜之死與李世民有哪些關係?與玄武門之變有必然聯繫嗎?還有哪些深層次的影響呢?


劉文靜其人及案件過程

劉文靜,祖籍彭城,後遷至京兆武功,他與李淵、李世民、裴寂四人作爲大唐建國最重要謀劃團隊,在大唐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史料這樣形容劉文靜:“偉姿容,有器幹,倜儻多權略”。才貌雙全、胸懷大志,曾在獄中和李世民進行一次觸及靈魂的交談,堪稱“隆中對”,正是這次交談,使得他成爲李世民集團的重要助手。在反隋的過程中,劉文靜和裴寂兩人同心協力,出謀劃策,會同李世民等人輔佐李淵,成就了大唐王朝。同甘苦時,劉裴兩人私交較好。但在建唐後,兩人發生了矛盾。對此,《舊唐書》描述較爲清楚,該書煮粥喝認爲劉裴矛盾由於劉文靜認爲自己的才能在裴寂之上,軍功突出,但位居裴寂之下,心裏憤憤不平。(文靜 自以 才 能幹用在裴寂之右,又屢有軍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新唐書》對此也有類似記載。

矛盾有了,現在缺一個導火線。

《舊唐書》記載,劉文靜的一個小妾,因爲“失寵”(爲什麼失寵未註明,也不重要),決定找機會報復劉文靜。有一次,劉文靜與他的弟弟在一起喝酒,一邊喝酒以便罵裴寂,並表示自己一定要殺了裴寂。這位小妾立即找到她的哥哥,去狀告劉文靜要謀反。這是大唐第一起女人大義滅親的案件。

這本是家庭內部糾紛的案件,小妾失寵,誣告丈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處理套路簡單,很少有真的當成一回事。但是對這事李淵特別重視,把當時兩位重臣都請來一起審理此案。這兩位重臣給出的結論是劉文靜這人根本就沒有謀反

但是,李淵仍下達了誅殺令,認定劉文靜有謀反罪,在兩位重臣看來,李淵無視審案結論,未按套路出牌。

我們來捋一捋這個案子,整個過程出來了:劉文靜心情不爽,在家裏酒後咒罵矛盾對象裴寂,並要殺了裴寂,劉文靜的小妾大義滅親舉報自己的丈夫謀反,朝廷對此非常重視,一經審理髮現,酒後亂言的事確鑿無疑,但是謀反子事純屬虛無。李淵聽了彙報,修改結論,下達誅殺令。案情結束,從頭被舉報是枉告,結尾是枉定,中間稍微靠譜,還原了真相,卻無用。

案情OVER,但是留給後人卻是一系列推斷,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關於劉文靜之死原因的五種推斷

劉文靜的案件結束了,但是後人的思考從未中斷,這個歷史謎團,衆說紛紜。梳理後,發現有五種推斷:

第1種,“狡兔死”“衆鳥盡”的謀殺功臣推斷說

這推斷來自劉文靜本人在臨刑前的感慨。他認爲,現在天下穩定了,皇帝要卸磨殺驢。實際上,在開國之際,殺個把功臣震懾下也不算什麼大事,已成慣例。這事漢高祖劉邦幹過、明太祖朱元璋也幹過。

劉文靜本人、後世個別史學家都認可這個說法。但是,我們來看下武德二年的實際情況,那時“天下未定” ,根本不存在“高鳥逝”的局面。我們還要關注到一個情況,劉文靜一直被李淵壓得死死,總之,還沒有到卸磨殺驢的時候。

第2種,壞在一張嘴上的推斷說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劉文靜、裴寂均爲初唐元勳謀臣,自視甚高的劉文靜從來都覺得裴寂能力不如自己,憑什麼在李淵眼裏裴寂就是香餑餑(“有所巡幸,必令居守”),憑什麼李淵對裴寂那麼放心,憑什麼裴寂地位比自己高,劉文靜的心裏失落和不平衡。

於是,出現史料中記載的朝堂互懟,私下詆譭的情況。劉文靜朝堂上打嘴仗,回家後耍酒瘋酒後失言,這些都“壞在一張嘴上”,關於這說法盛行不衰,我麼認爲,雖然這是劉文靜之死的原因之一,但只能說是表面情況。

第3種,劉文靜倒戈推斷說

持有此觀點之人認爲:在太原,劉文靜以李世民爲主子,他們一起謀劃造反。在太原起義後,劉文靜發現李淵纔是真正的起兵首領,爲求富貴和功業又倒向李淵,以李淵爲主公,立下不少功勞,只爲求得賞識。但他們要想到,李淵偏愛裴寂 ,對他則不冷不熱。實際上,後人推論的劉文靜存在倒戈一說,是因爲李淵心裏認爲劉文靜這個人牆頭草,不得重用。實際這樣的推斷並未得到支持,從史料上看,未見劉文靜投奔李淵的說法。

劉文靜雖爲晉陽令,卻是人中豪傑,有識人的眼光,認爲李世民“非常人也”,而李世民也認爲劉文靜此人是個人才,所以,去獄中看望劉文靜,並把自己的反隋想法托盤而出,兩名壯志凌雲的人在監獄中惺惺相惜。從這個角度,劉文靜一直視李世民知己。

第4種,突厥聯合推斷說

在唐史研究中,劉文靜被殺的原因有一種推斷涉及到突厥。

李淵反隋過程中不得不借用突厥力量的事情,在《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中均有點墨記載,對於李淵來說,借用突厥力量、向突厥稱臣不過是不得已的迂迴之舉(“孤爲人臣需盡節,本慮兵行以後,突厥難侵,屈節連和,以安居者,不謂今日所報,更相要逼,乍可絕好藩夷”)。李淵這一番自辯說明他對稱臣突厥這事是諱莫如深,不願意世人所知。而劉文靜一直負責祕密聯繫突厥,深知其中內幕,而劉文靜是直接聯繫人,李世民是主要牽頭人,與突厥牽扯較多,這正是李淵心悸的事情。

作爲一名精明的政治家,李淵殺掉劉文靜有兩個原因:一是李淵不願意留下知情人。二是他感覺到突厥與劉文靜的往來有可能失控,此時,李淵已認定了劉文靜、李世民與突厥是一夥的。陳寅恪在《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文中的推測也暗合突厥聯合推斷的想法,他說:“與突厥始畢可汗議訂稱臣之約者, 實爲劉文靜,其人與太宗關係密切,觀太宗往視文靜於獄中一事,即可推知,文靜即爲李唐與突厥聯繫之人。及高祖入關後,漸與突厥疏遠,而文靜被殺矣。裴寂謂天下未定外有敵, 天下未定指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 外有敵指突厥。”

李淵畫像

第5種,裴寂陷害推論

史料記載,裴寂向李淵彙報: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

李淵在殺或者不殺之間猶豫時,聽到這段捅心窩子的話,估計動了殺心。裴寂提到了幾點。一是劉文靜有才,當今第一。這是捧殺,除了皇帝大人,誰可以稱爲第一。二是劉文靜的性格有問題,膽大妄爲,今天揚言要殺我,明天還不知道要殺誰,惹出的亂子一定很多,這是一個危險的人。三是“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這句話太狠,陳寅恪也認爲勍敵就是突厥,如果赦免了劉文靜,以他這個膽大妄爲性格,聯合突厥悖逆造反是遲早的事情,不如除之。文字本是殺人之刀,這三點直接把劉文靜給殺了千次萬次了。

影視:李世民劇照

那麼,劉文靜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以上五個推斷均有一定道理,卻也有失之偏頗,綜合以上大膽得出劉文靜之死的真正原因。

第一,從當時的客觀情況分析,劉文靜之死的導火線是小妾,助推手是裴寂,臨門一腳是李世民,真正主謀是李淵

如何看待劉文靜案件,不在小妾、不在裴寂、不在李世民,而在於李淵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小妾狀告劉文靜充其量只能算是怨女發泄情緒的導火索,這個家庭內部矛盾,就連劉文靜都不重視,在庭審中,劉文靜非常鎮定,坦白,承認自己亂說話,也發了牢騷,當時沒有謀反。

經過庭審,庭審參與者蕭瑀(隋煬帝小舅子,唐高祖身邊少有敢說真話的重臣)、李綱(周隋唐三朝官員,李淵曾委託其輔佐太子李建成)均認爲劉文靜謀反案件不成立。

當事人裴寂卻緊抓不放,從劉文靜性格分析到突厥威脅深挖掘,最終建議李淵殺掉劉文靜,促使李淵動了殺心,但是仍未表態。真正讓李淵動了殺心,是李世民的動作。

李世民集團一干人等在想辦法營救劉文靜,李淵意識到出了問題——不殺劉文靜不足以取天下(“太宗以文靜義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懸隔,止以文靜爲觖望,非敢謀反,極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 )

劉文靜反對裴寂,不滿裴寂,口無遮攔表達出來,實際上是反對朝廷的決定,反對皇帝,一旦李世民、劉文靜、突厥結合起來,這對於皇帝自身,對於太子李建成是可怕的。

事實上,李淵可能猜對了。

史料記載,在大唐初年的突厥騎兵心靈感應一般,歷次重要關頭總是不約而至;每次突厥來犯,李世民一出征便立即獲勝;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兵至渭橋。這麼多巧合誰能說得清。也許只有當事人李世民和突厥一干人等明白。

從正史史料上,我們一一還原整個事情真相,這就是一個家庭的內部爭權殃及池魚的故事。本來現任家主要把家主之位傳給老大,老二身邊的人不服氣,總來找茬,現任家主覺得這樣總不是個事,找個由頭把老二身邊的人給幹掉了,殺雞駭猴,告訴老二,你消停下,要不這家還不亂套了嗎?

第二,從主觀分析上,劉文靜雖有謀略,但情商偏低

從上分析,我們已瞭解,劉文靜之死不過是大唐初年的政治犧牲品,但也暴露了劉文靜的性格、情商的問題。話說,敵人是最瞭解自己的人,裴寂給李淵彙報中直指劉文靜的性格特點——性格粗險,膽大妄爲。我們可以認爲這些是情商偏低一個表現。

另外,劉文靜作爲一個謀臣,不會不知道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威嚴不能觸碰吧,他多次駁斥裴寂,多次被李淵維護,仍不能反省自律,最終導致情緒失控,這是情商偏低的第二個表現。

其三,劉文靜在面對小妾狀告時未能反省,仍認爲李淵是誅殺功臣 ,人家裴寂也是功臣,爲何不被殺呢?

不學會低調,不及時反省,未審時度勢,這都將劉文靜快速推入死亡之路。武德二年,隨着劉文靜之死,人死燈滅,關於他的歷史終告一段落,留給後人的是一段文字,一些猜想。

但是,我猜測,劉文靜之死留給大唐,卻是一系列的陰影似的連鎖反應。

劉文靜之死對大唐的兩大影響

歷史的上一些事情,獨立起來看是歷史事件,而放在一起進行分析,才見玄機,可能會發現一系列的政治事件。

劉文靜之死對於李淵而言,大唐少了一個大臣,自己面前少了一個捅心窩窩的人,殺了也就殺了。但是對於李世民而言,他不僅是少了一個得力助手,而是被警示了,他和李淵之間最後一點可以連接的親情都被隔離掉了。李淵對此始料未及,他作爲開國皇帝,更始料未及的還有:一是“玄武門之變”,迎來盛世大唐。二是唐玄宗政治管理失策,爲大唐之衰埋下了伏筆。

第一,劉文靜之死是玄武門之變的起始嗎?

李淵幹掉了秦府最忠實的謀士、猛將兼外交家劉文靜。這是在警告李世民,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事適得其反,也許沒有劉文靜之死,李世民都會發起玄武門之變。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劉文靜之死給李世民和李淵之間的矛盾釘下一個釘子,使得他們之間的感情變得生疏起來。雖然我們無法從史料中找到當時李世民的態度。只是,無法掩蓋的玄武門之變,是一個最直接的證明。

從劉文靜被誅殺那一刻起,李世民已明白,李淵與他之間不僅僅是父子關係,更是君臣關係,或者說的更白一點,在權利面前,根本就沒有父子關係。在未得到最高的權利前,也許下一個劉文靜就是李世民本人,矛盾自此被激發,暴露在大庭廣衆之下,爲玄武門之變埋下隱憂。

第二,從玄武門之變延伸起,後世大唐都有被篡位的陰影。

2019年熱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唐玄宗爲什麼要讓位給右相,而不是給自己親兒子 ?在觀看這部電視劇的觀衆在疑問這個問題,甚至懷疑這事的真實性。經調閱資料,我們認爲這件事採用《新唐書》、《資治通鑑》中史料,可信度很高。

唐玄宗之子唐肅宗在任太子時與李林甫矛盾重重,鬥得死去活來。幾次對弈,唐肅宗均處於劣勢,甚至好幾次都出現了生命危急。

爲什麼唐玄宗不管呢?有人懷疑這事的操盤手就是唐玄宗本人,我們也可以看出,唐玄宗的態度不僅是帝王家的薄情,而值得玩味的根本原因在於,唐玄宗根本不希望太子太強,不然容易發生“政變”,而右相李林甫再強也不過是臣子,太子太強,說不定來個什麼兵變,活在大唐初年陰影下的唐玄宗選擇,弱化太子,圈養太子,導致李林甫獨霸朝堂,玄宗年間,稅收出問題、政治出問題,隱憂不斷,而太子的一些改革措施基本失敗而告終。這樣的結果,李淵沒有想到,李世民沒有想到,劉文靜也更不可能想到。

歷史之河,總有因果呼應,活在陰影中的大唐隨着安史之亂最終走向下坡路。

結語

劉文靜一頓酒後亂言被小妾舉報爲謀反,始料未及。

直率剛正的大臣蕭瑀、李綱認定劉文靜謀反案件不成立,但是李淵仍以謀反罪誅殺劉文靜,始料未及。

李世民認爲自己的話一定能保下劉文靜的性命,但正是他的臨門一腳,讓李淵下定決心誅殺劉文靜,始料未及。

李淵認爲自己的殺雞駭猴能警告兒子李世民,別那麼強勢,別眼饞太子之位,但玄武門之變打碎了他的願望,始料未及。

還有,他們更沒有料到,他們的子孫皇帝們仍然活在玄武門之變的陰影中,始料未及。

故紙堆中那些蛛絲馬跡的史料,有其生命,有其驚奇,它們在訴說歷史風塵中那麼多的始料未及,我們祖先們的願望、心思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那麼渺小。

也許,這樣的歷史纔是其真面目。

——————

備註:

1、關於劉文靜被誅殺時間,史料之間稍有差異,《舊唐書》記載爲十月,《資治通鑑》和《新唐書》記載均爲爲九月,本文采信《資治通鑑》和《新唐書》記載時間。

2、參照資料《舊唐書·劉文靜傳》、《舊唐書·新文靜傳》、《舊唐書·高祖本紀》《資治通鑑·隋紀·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舊唐書·屈突通傳》《新唐書·長孫順德傳》等

3、圖片來自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