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霧中的陽產

第一次聽說陽產這個古村落,並且看到了發來的照片,我就被吸引住了。

 中國還有這樣的村落!一個個白色和黃色的方塊,彷彿童話繪本里用故意用拙拙的筆觸畫的房子。

 聖托里尼島和伊德拉島上那種童話般的房子,居然在中國的一個山間也有!

到過很多的村莊,現在新農村建設,每個村莊的房字和道路都修得很好,但是覺得審美還沒有跟得上,很多村莊,房子越來越高大,越來越精緻,但是美還沒跟得上。

中國古代也有用色極簡的建築風格,比如徽派建築和蘇派建築的白牆灰瓦。但像這種用了彩色而又有極簡主義的風格的整個村落,卻很少見。

我想這樣一個古村落,當時的人們肯定不是爲了審美而建成這種樣子的,他們肯定是就地取材,講究實用,適應山裏的生活,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這樣一種風格。而這種不知不覺就造成了一種童話意境的村落,纔是最值得去看的。

不知道這個村落爲什麼叫陽產。但是有意思的是,這個名字,讓我總是想起最初看到的陽產的照片。 那是一幅秋天的照片,明媚的秋陽下,兩個圓簸籮中曬着秋天的物產,與村裏的黃色的土樓相得益彰。秋陽下的物產,正好對應了陽產二字。雖然知道這是一種誤解,但卻再也揮之不去。

 因此和朋友們約好了深秋去陽產。

大家只有這個週末能夠湊上幾個人。我們分別從南京和溧陽駕車前往。

 讓我稍有點沮喪的事,查看天氣預報,這幾天是陰天,還有小雨。 我原先想象着,在土樓前,找個太陽明麗的地方靠牆坐着,望着滿山已經變黃的樹葉,望着到處都晾曬着山間所產的各種收成,明亮卻不太熾熱的秋陽照在身上,喚醒身心中的慢靈魂。

 但,這一下雨,所有預設的美好都將失去。甚至,山上下雨後很容易霧氣騰騰,可能連土樓都看不清。

我甚至想着先取消這次出行,等天氣好的時候再出發,可惜大家的空閒時間不一致,也只有這周才正好都有空。

 那就出發吧,我想,下雨也行,正好看看山裏的雨。住在哪裏的人們,建築這樣的土樓,不就是爲了抵禦來自山野的風雨、酷暑、嚴寒和野獸嗎?正好在雨中,去體驗一回山民雨中的生活。

 什麼時候雨最美?我認爲是當你有了一個最好的避雨的地方的時候。我可以站在山民們避雨的地方,欣賞山間的雨。

這樣想着,就駕車和朋友們向陽產駛去。 路上果然下起了雨,高速公路就是在山間穿過,山間雲霧騰騰,景色倒是十分美,如同水墨畫一般。

陽產屬於深渡鎮。下了高速,去深渡鎮住宿,往山裏開了好久纔到了鎮子。這個鎮子就兩條街道,但和乾淨整潔。兩旁是現代徽派建築,大概是來旅遊的人很多,整條街的建築都是爲了旅遊而建的,幾乎全是賓館、民宿、農家樂、飯店。我們在一家燈火通明的飯店吃了晚飯,又在這條街上認可了一家賓館,住下。

條件還不錯,衛浴兩全,可以洗上熱水澡。 雨下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開車向陽產去。沿着溼溼的山路蜿蜒着向山上開去,山路十八彎,再加上雲霧繚繞,就彷彿進了很深很深的山,但景色很美。

 開了很久,甚至穿過了幾個小村字子,終於來到了一個小停車場。停下車子,買了去陽產村子的車票,30人一張,坐他們的車來到了山上的村子。我想這也是合理的,因爲山上的村子不可能停下這麼多車子,用他們的車子上山,幾輛車子來回的“擺渡”,既可以創收,又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山路十分陡峭,還要拐上好多之字形的急彎,坐在上面如同過山車一般驚心動魄,就這麼上去,彷彿這個村子在雲端一般。

終於到了,下了車,一個瘦瘦的中年婦女來問我們要不要帶路,30元一趟。我們想了一下,覺得有個當地人帶着可能會更深度一點吧,於是就請她帶我們一圈。這個瘦瘦的中年婦女看不出年齡,我們一行的人當中有的喊她大姐,有的喊她阿姨。我們跟着她,沿着山上的石臺階上去。果然這個村子沒有經過太多的改建,原汁原味的保留的建築還很多,現在車都要開這麼久才能上來,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到這個村子來或者走出這個村子,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導遊”的普通話說的不是太好,把土樓總是說成“土流”,有的時候要反覆確認幾遍才能聽得懂,但大體上沒有問題。我們上了一些臺階,果然看到了這個童話般的村落,還真的是很美的,只可惜由於剛纔下了雨,山上的霧籠罩了過來,一會兒就把整個陽產給蓋住了,只能隱隱約約的看到。

這位導遊的家的位置,恰恰是一個觀看和拍照的極佳的位置,可以看到整個陽產村。導遊問我們中午要不要在她家喫飯,如果喫飯的話,她就叫她家老頭子開始準備了。我們一問價格不算貴,菜也不錯,於是就決定在他們家喫午飯。她通知她的老頭去準備午餐,我們繼續跟着她往上走。

 我們跟着這個“導遊”的路線走走停停。我們看到那種紅色的牆應該就是用山裏的土“塑”成的,裏邊夾雜着碎的山石,摸上去很結實,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古代的混凝土。這個導遊走到一座房子前,牆裏露出了幾根木頭,導遊就說這個就是先用木頭搭了架子,然後用這種土,把木頭包起來的。這和現在用鋼筋混凝土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用的不是鋼筋,是木條,這算得上是原始的混凝土。這種混凝土就是用的山上的泥土和碎山石,山上的木棒,他們把山中的材料,用人工重塑了一遍,文明“加於”自然,所以這個村子在形態上才與自然這麼相融吧。

 整個村子的道路是相通的。石頭砌成的臺階還保留着原來的風貌,也有少量的人家,前面用水泥平了地面,但整體上不影響這個村子的原汁原味。

 沿着山路上到村子的最高點,有一個亭子,是現在建成的,亭子的下面是一片平地,平地底下是一個個石頭砌成的洞穴一般的“石室”,用木板檔上。遊說這裏原來是一個地主家,上面是住人的房子,下面這一個個的洞是豬圈。近來豬肉大漲價,當然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很多地方不讓散養豬了,爲了環保。所以看到這個豬圈,就想起了這回事。有很多人認爲不讓散養豬是個錯誤的決策,但是我想這種決策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吧。古代的自然經濟,是生產場所與居住場所不分的,而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傾向於把居住場所和生產場所分開。很多新農村建設,房子是好了,但是又產生了很多的弊端,就是沒有考慮到農村居住與生產原先不是截然分開的,現在想人爲的將其分開,有很多的不現實之處。

村子裏有不少房子早已無人居住,室內已經坍塌。但是由於外部的泥土塑成的牆體的堅固,外面看起來還是好的。找一座土樓進去看了看,裏邊是木質結構,有好幾層,樓梯也已經腐爛,木質的板材耷拉下來。這裏的土樓窗戶都不大,裏面應該採光不會太好。

 我想他們之所以在木質的房屋外面再包上一層厚厚的山石與黃土混合而成的“混凝土”,可能會起到比較好的防禦和防火的功能,還會冬暖夏涼。他們就地取材,最樸實的功用,反而形成了一種很獨特的風格。

到村子裏來的遊客越來越多,看來我們算是來得早的。下起了雨,遊客們都打起了傘,就像一朵朵花開放在村子的路上。

沿途很多家都開始在切菜炒菜,看來這裏的旅遊生意真不錯,炊煙裊裊升起,和雨霧混在一起,很有意境。

 我們還去看了村子取水的水洞。說是水洞而不說水井,是因爲很淺,而且是一個石洞形的,裏面蓄滿了水,導遊說上面還有一個。現在都不用挑水了,家家戶戶都用管子抽水了,果然,這個水洞裏,密集的插入了好多的水管,應該是通到各家各戶的。

 轉了整整一圈,我們又回到了導遊的家,她家裏廚房前建了一個水泥平臺,撐起一個很大的遮陽棚,坐在這裏喫飯,正好對着整個的陽產,可以一邊喫飯一邊欣賞陽產的風景。去廚房看了看,裏面用的是土竈,燒得是柴火。好久沒有喫到用柴火做的飯了。

 雨下的大了起來,一下雨霧反而退了,於是整個陽產便清晰的呈現在面前,過了一會兒雨停了,霧又漸漸的從兩邊的山侵襲了過來,把對面的土樓又全部遮住了。再過一會兒又下了一場雨,把霧驅散了,就這樣,陽產土樓一會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會兒又隱藏在霧裏去,彷彿在閉幕和開幕一般。讓我們覺得來這一趟真的不虧。

 這裏好像產枇杷,因爲在深渡鎮的時候,飯店裏就有出售批把膏的。這村裏也有很多家在賣自制的枇杷膏,說是純手工做的。同伴之一本來想買,後來猶豫了很久好像也沒買。她可能是被“純手工製作”所打動了。於是有一段山路上,我們便討論起手工製作和機器生產的問題來。黃認爲不論是衣服還是食品,手工的肯定不如大工業生產的,純手工製作,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情懷而已。手工織的布的舒適度遠不如大工業生產的布,純手工做的食品,在衛生條件上和配料標準上也遠達不到大工業生產的那種標準。

 我對此還是深以爲然的。有很多時候,我們對某些方面的過度讚揚和單向強調,往往不是出於理性而是出於一種情感。

就像這山中的村落,很多人一定說哇好美啊,好原生態呀,好接地氣呀,好想在這裏生活一輩子呀。一定不要信他的。 這裏的美,它只適於遊,適於觀,而不適於居了,它的存在,也越來越會傾向於是一個旅遊的勝地而不是一個居住的勝地。或許就像生產與生活會越來越分開一樣,居住與遊玩也越來越分開。

但,也或許在今後人類的居住中,生產與生活、人文與自然、居住與遊玩會用另外一種方式重新融合。

 這個村落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美的類型,一種歷史的深度,一種“治癒”的選擇,這就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