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意義不如給指導

孩子放學後在外面玩了會回到家,姥爺和姥娘叮囑要趕緊洗澡,一會又叮囑趕緊喫飯。而孩子只想坐那裏聽聽故事,發發楞。

於是,跟孩子講,我們回家前說好的,怎麼能不遵守約定。一會又講,出汗後不洗澡,會怎樣怎樣,對皮膚不好。孩子焦躁到假裝聽不見,我想插話又被堵,說我不跟他們保持一致。

孩子很生氣,又不知該幹什麼。大道理講那麼多,對她而言都是嘮叨。

爸爸回家給孩子還佈置了題。這麼多件事,孩子更愁了。還好爸爸用了引導的方法,問孩子:“這麼多件事,你想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排排序。”

就這樣一句開放式,不是命令也不是要求的話,孩子瞬間平靜下來,她說想先做題。

情緒平靜下來,終於從選擇性耳聾的狀態解脫出來,孩子立馬有了精神。接下來,一個快樂的、興致高昂的孩子,做什麼都不成問題。

孩子需要信任,給孩子一點引導和啓發,就能開啓孩子主動的開關。多問問孩子怎麼想的,而不是隻說自己的大道理。家長是永遠佔據道理的一方,世上有太多的道理講也講不完。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聽了那麼多道理,也不一定過得好一生。知道很多道理的家長們,就一定過得很好嗎?

通過實踐,才能檢驗道理,感受真理。家長多給予孩子開放性的指導,孩子自己選擇,併爲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樣說聽起來很不靠譜,孩子這麼小,懂什麼呢?

從小事做起,孩子會處理自己的內務,會幫助家裏做家務,會幫忙照看弟弟妹妹,會搭把手做飯,還會製作逛街購物的清單……

在大人們看起來繁瑣無聊的日常事物,在他們眼裏就像遊戲,更重要的是他們通過做些事,獲得家長的信任。

孩子目前接觸不到多麼重要的選擇,但是日常點滴的實踐,能給予孩子信心,教會孩子處理事物的方法。仔細想想,我們面對工作事務時,不也需要排排先後順序嗎?

反思我們團隊的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講一遍就可以了,怎麼做纔是關鍵。只有做,才能收穫經驗,經驗再來指導進一步的實踐。道理講得多,大家聽得煩,看不到結果,同樣迷茫乏力。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這樣一句話:勸服別人時要談利益,不要空講道理。道理是空的,利益是實在的,談判的時候要謹記這句話。也要帶好團隊,通過實踐幹出業績,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利益會說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