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方法之發散收斂法

1 發散不能自我安慰,如果一個正常人都能基於一點發散10 條,一個產品人員隨便都能發散30 條,如果你發散15 條而沾沾自喜,這個發散結果可想而知,你做了,但是做的和多數人想的其實是差不多的。

2 在別人的盡頭作爲自己的起點:如果競爭對手公司的產品人員可以想到100 個點子,那麼你需要從101 個點子作爲自己的第一個點子來作爲發散的開端。不要把前100 個結果作爲自己發散的結果,這比較像專利申請,先把已經申請的上萬個專利項目排除後,再考慮自己申請什麼專利。

3 非正常狀態下發散:如果發散總是是正常工作時間去考慮往往只有正常的結果,在辦公桌前發散會是辦公桌上的結果,在會議中發散會是會議中的結果,同樣,在上廁所的時候發散會得到只有在上廁所時候才能得到的結果,在洗澡的時候發散會有在浴室中靈感,在睡覺前發散會有在半醒不醒中狀態發散的結果。

4 多維度發散;在不同維度發散這個很好理解,但是實際操作很少有人真是多維度去考慮的,舉個例子,別人過生日送個禮物,這個事情看上去發散很簡單,實際上發散的維度可以很多,基於價格,基於興趣,基於實用性,還是基於比較少見,能找到多少維度這個本身是一種挑戰。

5 跳躍式發散:一個好的發散結果,可能不是一個因果關係,也不是一個順序邏輯推理關係,可能發散的結果是沒有關聯的,甚至是不符合自己思維邏輯的結果,就好像做夢到找一個人復仇,可是這個人是誰都不知道。發散的結果可能回顧起來,發現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發散出來的,這個結果明顯區別於其他的發散結果,甚至感覺是兩個人發散出的結果。

6 基於抽象去發散:比如手機可以是什麼形狀,這個發散就需要忘記常見手機的款式和形狀,發揮想象力去思考這個問題,否則答案永遠是方的,圓的,菱形的。忘記現有的去發散這個才能減少束縛,先入爲主的意識越強,發散的效果越差。

7 假設發散:很多發散總是被現實因素,特別是常識所影響,比如實現某個功能依賴一個技術,而這個技術是不能實現的,那麼大家可能會停止這個方向的發散,這個會導致很多發散結果是缺失的。我們要假設這個技術條件是具備的再去發散。很多人提不出假設條件或者說不敢相信這種假設。

8 交流發散:很多人發散屬於一種自閉症的發散模式,可以嘗試找不同的人去聊同一個話題,不同的人會碰撞不同的火花,可能找10 個人聊會是一個結果,找100 個人聊會是另一種結果,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做充分的碰撞。

9 生理極限發散:多數人發散總是考慮到一個生理極限就停止了,舉個例子,一個人想問題從晚上7 點到12 點,因爲他要睡覺了,但是他能不能繼續把這個問題想到次日早上6 點呢,這種超越生理極限的發散往往會有驚喜。如果是三天三夜不睡覺可能超越疲勞的極限纔能有所突破。

10 換爲思考發散:在自己發散前想想那些高手可能是怎麼發散的,從而給自己定一個發散的高標準,比如解決一個產品問題,去想想喬布斯可能怎麼思考,李彥宏怎麼思考,馬雲怎麼思考,否則自己發散的層次可能和某個食堂工作人員的思考方式差不了太多。那些高手一定不會按照正常思維去發散和看待一個問題,所以在發散前可以考慮那些高手可能會怎麼思考。

收斂的幾種縮小方式:

1 衝動法:看了那麼多創意,會不會自己拍大腿,會不會跳起來,會不會有奔走相告的衝動,如果有這個發散結果就值得留下來。

2 揣測別人極限之外:對某發散結果,嘗試下,是不是身邊100 個人可能都想不到,或者甚至連自己的領導,連業界權威都想不到,那麼這個發散結果也可以保留。

3 排序法:強制一定的比例排序,100 個想法留1 個,如果想再增加一個需求或者功能創意,再額外發散100 個。

4 回顧法:如果一個結果一個月之後,一年之後,五年之後感覺還是很不錯,那就值得把這個發散結果深入去考慮如何實現。

5 聽不懂法:有的創意或者點子別人不贊同,或者聽不懂可能是個好事,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上,如果一個發散結果大家不理解或者不贊同也提不出合理反對意見,那麼可能是一個看不懂,來不及,跟不上的發散結果。

發散收斂最難的地方就是總是高估自己初次發散收斂的結果,要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自己想的都是錯的,正確的有價值的還是以後的10 次發散收斂之後纔會得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