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字仇殺隊》短評2

伊芙

講伊芙,從兩個方面來入手,一個叫意識,一個叫無意識。這自然要引用弗洛姆老師的一點理論:

無意識是整個人減去其符合社會的部分,意識則代表着社會性的人,代表着個人被偶然拋入其中的歷史境遇給他設置的種種限制。無意識代表着具有普遍性的人,代表着根植於整個宇宙的人,代表他身上的植物,代表他身上的動物,他身上的精神。它代表人的全部過往,直到人類誕生之處,它代表着人的全部未來,直到人充分成其爲人那時。

這是理解伊芙,理解那份至關重要的信,理解整部電影的一把鑰匙。

伊芙在電視臺工作,社會定位就是一個當下所謂的小職員,被上司吆五喝六、呼來喝去,只能忍氣吞聲。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體現出被社會嚴重規訓的順服。在被祕密警察差點凌辱時,她恐懼、告饒、乞求、試圖反抗,若不是被v拯救,後果不堪設想。被v帶回暗影長廊時,她依然恐懼到看不清形勢,心裏只想回到過去那種隱忍但還安全的生活狀態。聽到電視主持人被殺,她從意識上難以接受,表現得像個“合法公民”。她的意識就像個乖寶寶,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危險信息、敏感詞彙,而她的無意識受到壓抑,只能以面具示人,不敢流露自己真實的情感。直到她向v坦白了心跡,希望能幫助v的行動。她講了她父母的身世,講了她一部分真實的內心:“遺憾我不夠堅強,遺憾我不能像我的父母一樣,我希望自己可以,可是我真的做不到,我希望自己不要總是害怕,可我的確害怕……”但這本身依然在掩蓋她內心真正的恐懼,在掩蓋她的逃避行動。於是她藉機出逃,向神父告密,被v帶回之後,她的重生之旅由此開始。

一系列的刑訊逼供雖然只是v一個人惟妙惟肖的演繹,但這卻是伊芙面對的真實。我早說過,現實比說教更具教育意義,最高明的教育不是面紅耳赤的振振有詞、不是催人尿下的花言巧語,而是能夠創造現實。V深愛着伊芙,他能給她的最寶貴的東西是讓她像他一樣重生,不再恐懼。曾經給他力量的這份信,作爲愛的載體,承載着瓦萊麗作爲全人的無意識裏的寶貴財富,傳遞到了伊芙手上。

“我知道不能說服你去相信這不是陰謀,是他們耍弄的又一個把戲,但是我不在意。我就是我,我的名字是瓦洛莉,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但我希望能把一生的故事告訴別人,這是我寫過的唯一自傳,上帝啊,竟寫在草紙上。

1985年我出生在諾丁漢。我不太記得小時候的事情了,不過卻記得那裏的雨。我的祖母在託德布魯克有間農場,她曾經告訴我,”上帝就在雨中“。11歲多的時候,我去了女校,在那裏遇到了我第一個女朋友,她的名字是莎拉——她的手腕,是那麼的美麗!我以爲我們會相愛到永遠。記得我們的老師說這只是青春期的一個階段而已,對莎拉來說是的,但對我卻不是。2002年,我與克里斯蒂娜相愛了。那一年我向我父母出櫃。如果不是克里斯握着我的手,我永遠不會有勇氣那麼做。我的父親厭惡到不願意看我,他要我滾出家門再不要回來,母親則保持了沉默。但是我僅僅是告訴他們真相,難道這就是那麼自私嗎?我們的正直、誠實並不值錢,但卻是我們的所有一切。那是我們最後的一英寸,在這一英寸中,我們是自由的。

我向來知道自己的目標在何方。2015年,我主演了第一部電影。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不是因爲對我演藝事業的幫助,而是因爲通過這個角色,我遇到了露絲。我們第一次接吻時我就知道,我這一生再也不想親吻其他的人。我們搬到倫敦的一個小公寓裏面,露絲在窗臺上種植猩紅卡爾森,整個屋子永遠都溢滿花香,那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日子。

但是美國內戰愈演愈烈,最終戰火燒到了倫敦,之後,我們再也不能種植玫瑰了,沒有人能。我還記得詞彙的意義發生着變化,那些陌生的詞語,“株連”、“引申”變得可怕起來;而“斯堪的納維亞族之火”和“效忠宣言”這樣的詞變得強大無比;我記得“不同”開始變得危險。我始終不能明白爲什麼他們這麼恨我們。露絲出去買食物的時候他們抓走了她,我從沒有哭的這麼厲害過,我知道離他們抓走我也不遠了。

我的生命會在這麼糟糕的地方結束這真是奇怪,但是在生命中的三年裏,我因擁有過玫瑰而問心無愧。我會死在這裏,我身體的每一英寸都會腐爛、每一英寸……只剩一英寸。這一英寸,它渺小、脆弱,但卻是世界上唯一值得擁有的一英寸。我們絕不能放棄或者背叛它,我們絕不能讓人把這一英寸都奪走。我希望,無論你是誰,你能逃離這裏。我希望,那時候這個世界已經改變,而形勢已經好轉。但我最大的希望是你能明白——當我說“我愛你”時的意義。我不知道你是誰,也未曾與你共度時光,與你共享歡笑淚水,或曾親吻過你,可是我愛你,全心全意地,我愛你。

——瓦洛莉

沒有弗洛姆老師所講的根植於宇宙的全人的概念,最後的這段話很難理解,可是當一個人的天性不受壓抑的時候,她只要識字,其中表達的情感她是能感同身受的。這是數千年的進化沉澱在我們基因裏的力量,我們本能中的力量,我們無意識中的力量。而這份力量的啓動只有一個前提,你之爲你的那一切是真的,至少是信以爲真。現代絕大多數人的自由其實來自後者,也就是來自自信。可一旦人成爲社會價值排序的奴隸,自信只是個相對狀態。你得有自信的資本和證明,於是這條自由之路變得異常狹窄,因爲財富和資源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裏。金字塔底層就免不了相互踐踏,人生之苦由此開始,一生碌碌,竟是爲了幾張冥幣?

當伊芙真的直面了死亡,她才意識到自己原來也可以這麼勇敢,像她的父母一樣。那些基於真我的力量得以激發和成長。當然這少不了v的成全。對自己深愛的人刑訊逼供,內心會承受什麼,正常人自難想象。可是哪條通往自由的路不是荊棘密佈?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就是不知死、焉知生的真正含義。這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錘鍊之旅,承受壓力和風險更大的一方是v。但只有這樣,v也說“他只知道這一種辦法”,才能將自己內心無懼的力量灌輸進她那個單薄而美麗的軀體。或者更準確一點,是激發她內心真正的力量來面對世界。

“不要逃避了,伊芙,你這一生都在逃避……”

至此差不多就叨叨完了,說起逃避,我希望人可以愛上什麼工作、事業而逃避自己,但不要愛上什麼人而逃避自己。玩物喪志,而玩人喪德吶。

電影最後,良知未泯的警督問伊芙他是誰,伊芙說:他是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的兄弟,他是每一個人,他是你……這當然不是胡說八道,有弗洛姆老師的那種大世界觀、大歷史觀、人生觀,你才能理解。可以拿愛因斯坦做個簡單的證明,愛因斯坦一生反戰,希望人類能和平共處。他也不信仰“一個人格化的神”,而他死後還要隱藏自己的墳墓,防止人們祭拜。愛因斯坦活成了一個全人,一個大我。這人人平等、甚至萬物平等的境界已經高出天際了,遠不是人們的世俗道德、狹隘的褒貶理論所能評判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