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新知,自閉就是死亡

我上文成功惹惱了幾個人,可惜沒有後續了。實在可惜。這其實是演講的一個小技巧,人民大衆也廣泛應用。你比如農村開會時,隊長要先清一清嗓子,然後再講話。倒不是他嗓子多麼不舒服,而是先要集中大家的注意力,然後再傳達一個重要信息。而現代人已經不耐到什麼程度,你剛一清嗓子,就已經冒犯了一些人,引起他們的不適。所以他們會開口講一堆的概念、理論、權利,完全不是在表達字面意思,只是表達抗議而已。因爲他內心深處已經形成了一個潛在的反應模式:我不聽我不聽。這就是自閉。

爲了剖析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個更表面的痼弊動作。你比如這個隊長,每次講話前都要清嗓子。一開始,這個動作的含義如上所述,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可是另一種情景裏,事實上所有人都已經在注意他了,他還要清一清嗓子,然後再講話。彷彿沒有清嗓子這個動作,後續的講話無法開展。熟悉他的人可能會笑他,在他清嗓子之前就做出預測:“你瞧,這貨馬上要咳嗽了。”等他清嗓子的時候便哈哈大笑。所以清嗓子這個動作本來可能是個有效的行爲,到後來,我們說它變成了隊長的一個講話習慣,一個痼弊動作。而這個動作失去了它原來的有效性,變成了一個笑柄。再比如說,有些人會有口頭禪:“那個啥,那個啥”一旦他講話出現停頓,思維出現空白,需要接續的時候,他都會鋪墊一下:“那個啥。”其實有時候這種停頓是很自然的,別人也會有,別人覺得這個很正常,人都有緊張的時刻、都有斷片的時刻,沒把這個當回事而已。甚至他只要一緊張,表述當中會有很多的“那個啥”,它們甚至會重複出現,像和尚唸經一樣,越念越快:“那個啥,那個啥,那個啥……”

在外人看來,這唸經的行爲非常可笑,不僅降低了說話者的效率,也在浪費聽衆的時間。可就有一些人改不掉唸經的毛病,爲什麼呢?起初,他可能在緊張、尷尬的時刻說了一句“那個啥”,成功逗笑了聽衆,這緩解了他內在的緊張。所以他將這一行爲確立爲一種內心緊張的解決方案,一旦出現類似情形,立馬求助於這一方案,久而久之,他言談之中會有沒完沒了的“那個啥”。可是過多的“那個啥”會降低談話的效率,會讓聽衆失去耐心,這也會加劇他的緊張,他越緊張,只會越多地說“那個啥”。是不是可怕的惡性循環?

所以我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任何一個行爲的背後都有促使這一行爲的內在原因,或者說內在反應模式。有些原因我們是能找到的,是能意識到的,但有些我們是不能意識到的。甚至有些原因我們本來能意識到,但這些經歷、記憶帶來不良的內心體驗,所以我們把它們關進了潛意識的小黑屋。事實上這些原因、反應模式還在主導我們部分的行爲和生活,但我們對此已經沒有意識了,於是就形成了困惑、焦慮、內心的混亂,造成了自我生命力的耗散。

今天這篇文章開篇明義,我已經說了,生命在於新知,自閉就是死亡。我將通過揭露一種最常見的自閉模式,來說明這個觀點。

前面說到,整個社會瀰漫着一種反智情緒,不管一個人說什麼、做什麼,你只要從理性的角度稍加提醒,他給出的本能反應就是:“我不聽我不聽,你走開你走開。”

難道他們一點都不好奇你會講什麼嗎?人類有本能的好奇呀!有天然的求知慾。它們爲何會被抹殺?難道那些人都已經全知全能了嗎,無需別人來“指導”他們了?當然不是。那麼他們自閉的根源是什麼?

這裏只引入一個維度來尋找原因,那就是生存。細心的觀衆在看綜藝時,會發現兩個女演員同時在臺上時的那種明爭暗鬥。因爲女明星賴以生存的優勢:漂亮,此時遭遇了威脅。大家都差不多漂亮,雙方扯平了。於是又要引入其他的資源來競爭心理優勢:誰更年輕,誰更有資歷,誰更有粉絲,誰更有錢。

舞臺是現實生活的縮影。一個窮人與一個富人當街相遇,他如果被內心因貧窮而激發的自卑捕獲,他立刻不會走路了。一個口喫的人遇到一個名嘴立刻不會說話了。一個矮窮矬遇到一個高富帥,他立刻不知道自己的兩瓣屁股安於何處了。那麼處於心理劣勢的人爲了維護自己的心理生存,他會怎樣?羨慕嫉妒恨。羨慕是設想自己能跟別人一樣,是在心理上搭別人的便車,加入他們,沾他們的光。嫉妒恨是調動自己的憤怒讓自己有勇氣來應對這種不利的局面。所以不管他採用何種方式,不管他調動什麼樣的情感,都是要維護自己心理的生存。

我們隨便在街上指着某個人說:“你不是人!”這通常會惹惱對方。因爲大家從有意識以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知道自己是個人,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如果有人這樣惹惱了我,導致我跟別人大打出手。我怒不可泄地想要殺死對方,其實在心理意義上講,我是要維護自己作爲人的存在。我們的基礎架構,許多逃生的本能也是這樣設計的。總之,生存是第一位的,不管從肉體上,心理上,精神上,萬物都是一樣。

所以我們也不是真的怕死,是怕不存在。既然害怕不存在,我們總要有一些證明來證實自己的存在。這個存在尤其以心理意義最突出。那麼自卑是一種什麼情感呢?它會引起自我懷疑、自憐、自恨、自我折磨。說白了這種情感會降低你的存在感、價值感、成就感。當一個人被自卑捕獲的時候,他實際上被一種“不存在”的恐懼感捕獲。那麼之後他的所有行爲、思想便只有一個目的:求生。而這種情況下,他的這些動作可能非常不理性,可能非常“奇怪”,對他人和社會不具備建設性,只對他私人有意義。我要強調的一點是,一個人爲了求生可能不惜將整個世界陷於水火。因爲沒有你,又哪有什麼世界?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些人“上頭”的那種時刻,就會對此有所理解。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看自閉從何而來。一夥土匪進村了,每家每戶都會關門閉戶,爲什麼,不正是爲了這個家庭的生存嗎?人也不外如是。

我留意到我與很多人的交流已經無法進行了。交流是爲了表達自我,交流的目的卻是能夠讓對方理解。而通常會出現一種自說自話的誤解:我講話是因爲我掌握了話語權,而話語權讓我存在,散失話語權讓我自卑,自卑讓我不願將交流進行下去。所以很多人在交流中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理感受,在乎的是自己的心理生存。一旦談到一些讓自己感興趣的、引以爲傲的話題,就滔滔不絕、話密如織,而作爲聽者的另一方要麼不感興趣、要麼不耐煩、要麼感到自卑。所以交流的體驗變成了可笑的零和博弈,一方很爽,另一方就委屈。這脫離了交流的本質,溫總理曾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後,你我各有一個蘋果。但是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交流之後,我們都有兩個想法。”這纔是交流的奧祕啊。

所以我就要問,如果一個人非常容易被激怒和招惹,動不動就要啓用“求生”模式,那麼這個人的生存空間該有多小啊。這是非常可怕的自閉!

自卑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勇氣的喪失。我們來細究一下這個心理模式。最常見的一種自卑是對於知識的自卑。當這種自卑阻礙了我們的認知、思考、覺悟的道路,達成的自閉會把一個人關進一個非常狹小的心理狀態裏,由於認知不能更新,面對新的人生問題就會乏力,人總有一天會在裏面憋死。

我們天性中雖然有好奇的成分,當然也有懶惰、善變的成分。這在學習當中都有體現。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違逆天性的。所以,學有所成的人總歸是少數。面對如今這個巨大知識體量的時代,知識讓人茫然自卑、不知如何下手也是常態。但是話說回來,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啊。爲什麼很多人不願意進那一寸了呢?

我上面講了我無法與很多人繼續交流的一種狀況。我發現人們很容易對自己不那麼理解的某一種事物、理論、體系有畏難情緒,以至於爲了心理生存而選擇逃避。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自卑心理,覺得自己搞不定這個世界,理解不了這個世界,以至於到最後,人會失去自信,甚至搞不定自己,迷失在這個世界和自己內心的迷宮裏。從心理模式上講,人們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變成了躲避這個世界,那麼你哪有勇氣來搞定你的生活?而大多數選擇加入這個世界,但他們甚至不理解這個世界,小的成功只是玩轉了自身周圍的那個小小世界,但大的失敗是他只是被那個更大的世界玩而已。

我以自身經歷舉最後一個例子,我曾經也有志於做一位作家。可是有一段時間,我被打敗了。我讀到一些作家的文字,我深深地被挫敗,我知道我窮其一生也寫不出這麼優美的文字了。以至於我會形成一種心理模式,討厭書本,看見書就覺得來氣,那些精美的文字會誘發我的自卑心理。如果這個模式得以固化,我再也不願意捧起書本,那麼我就與人類文明所勾畫的這個宏偉世界擦肩而過了,與那麼多人類精英失之交臂了。

破解這個心理模式的方法就是認清現實。這包括對自我的認知和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能明確自己在家庭、社會、國家、歷史、自然界、宇宙中的位置。事實上,我上文給出了一種多麼高明的認知,所以我不惜惹惱一些人。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叫信以爲真。自信才叫人生,因爲別無選擇。自卑的人之所以活得累,因爲他一直處於一種“苦哈哈”的求生狀態,能不累嗎?

最後來總結一下,我們學習的過程是,先有意識地學,再無意識地忘,最後內化爲我們的一種本領。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會失敗,因爲他不學了,自閉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阻礙他進步的痼弊動作,這種自閉會發生層累效應。比如他不先清嗓子就不會講話,比如他總是“那個啥那個啥”,比如他總是處於“求生”模式而做一些毫無價值的多餘動作浪費人生。自閉導致僵化的思維模式、僵化的心理反應模式,這些勢必跟高速發展的社會文化、社會態勢不相適應,落後就要捱打,人生的痛苦至此開始。

如果能換一種活法,我上文說得很清楚了,基於對整個世界的認知達到了目前人類的最高水平而自信地活着,永遠期待更新的認知,期待更好玩的事物。那麼無論貧窮富有、高低貴賤,起碼你是坦然無惑的一生。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