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與生活

坐在客廳,如常一般。泡了杯茶,拿起手邊正在看的書。喝一口,覺着還是紅茶更合心意:顏色與口感甚好。擡眼看見灑進來的陽光照在有點凌亂的花盆上:紫竹梅一直在開花,不曾停歇,吊蘭不間斷地在開花,每朵花期短至不到一天。放了枝睡蓮在茶几上,從剝掉綠皮後已綻放一週多了,聞起來特別好,是喜歡的香味。翻了電影日曆:4月23日世界讀書日。

疫情以來,白日裏客廳與主臥都成了我的地盤:臥室上課,客廳看書。長沙發右手側、茶几左手側滿滿擺放着都是書:有些是看過的,有些是剛買回來的,有些是從書架上剛取下來的。不知因何,想起小時第一次覺得自己特別“富有”的時刻,應是小學二年級吧。那天天氣很好,差不多到夏天的樣子,二舅自行車馱來一大包各樣書,說是鎮上文化站撤了、書不要了,看看從中挑揀些有用的書。

關於看怎樣的書,如何去選書,從來沒有人引導過。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能看進去什麼書就看什麼書。似乎沒有什麼定律。但對於什麼是閒書,沒有多少用處的書,即便周圍的人含含糊糊提到,自己也能隱隱約約明白有條邊界。小學五年級時,用積攢的零花錢買的《兒童文學》《少年月刊》《故事會》等等的雜誌,因貪看“亂七八糟”的閒書逃避幹家務最終被“付之一炬”。現回頭想想,一大摞書被填進竈火的事實,絕大原因源於“花樣頂嘴”——家人惱羞成怒的後果。當時看着已成定局的事,還不忘加上一句“反正都是用你(媽)給的錢買的,燒也是燒的你的錢”。說句實在的,家人很支持看書,也知道我想盡辦法自己買書,一般是睜隻眼閉隻眼。

回想一下,真正在心裏烙上印的書也不多。看的第一本有插圖、有大篇文字、真正的閒書是《聊齋志異》。興致勃勃從頭翻到尾,真正是一行一行看過去,結合着插圖。因爲認識的字太少了,就給了自己大段大段的想象空間。再有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小人書《項鍊》,直到初二學習英語,覺得故事內容如此熟悉時,才知自己小時看過《項鍊》的小人書,只因當時缺少封面。小時,爲此還唏噓過很長時間,用一輩子時間償還幾個小時的風光。後來就是自己第一次騎着自行車上縣城“新華書店”買的《簡愛》。因各種背景差異性太大,書中大多情景下的心理活動與行爲都不甚理解。印象最深地是小時簡愛與舅媽的對抗過程,尤其被關黑屋子那一段。因自己沒上學前,跟隨爸去他們單位時,被爸臨時託付的那家人(彼此間太生分,自個脾性又拗韌性又大,鬧得動靜又大時間又長)關過屋子,屋子那扇木門被我又是踢又是搖。直等爸下班去接的時候,我還在哭還在鬧。在那時期,可能還是聽不懂大人話,或者是大人認爲孩子不懂,也就不會給孩子過多解釋。粗暴簡單地處理方式司空見慣。又想起,自己上研時,一次因晚上有課,老宋在出差,曾將三歲多點的兒子託付於同年級一同學。兒子是在一邊說着“我媽媽不讓我隨便喫別人的東西”,一邊伸手拿零食喫的狀況下愉快地被我接回來。對比想想,不知是兒子當時聽懂了我的話,還是他的性子相對好一些,或是看護的同學比較耐心會同他溝通。

後來一直都是胡亂看書,而且將學習所用的教科書與自己搜尋來看的書分的異常清楚。閒書上寫的就是閒書上的,考試需用的書就是考試要用的書,生活中奉行的那一套就是生活中的那一套。閒書上描寫的是超越或是例行於實際生活之外的(故事情節類的書較多吧),而真正的生活似乎就是自身所處的實際環境。因着被刻進腦子裏的偏見,纔有了考上大學那年,面對二舅給送的一個厚厚的筆記本。當時,在我的心裏居然有些不屑與詫異:成人社會里不都是給錢或是其它物品嗎?!卡片、筆記本、書之類不都是年輕學生間才相送的禮物嗎。

就如同第一次在同村玩伴家看到那枝紅平絨般的月季花——特別是灑落着夕陽的紅平絨月季花——開在一堵土牆邊。從泥濘不堪坑坑窪窪,四處雜亂破敗的村道走過,來到玩伴家居然就看到那紅平絨般的月季花,亭亭玉立於夕陽下的土牆邊。那股給予心靈的震懾力很是強,久久地注視與豔羨的表情,當時給玩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玩伴在我生日當天的午後,拿來她摘的一枝紅平絨的月季花送給我。那時那股複雜的心情似乎還能觸到,覺着與當時所處環境: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模式,村子環境的那種髒亂差,食物的粗糙匱乏極度不一致。總之潛意識裏覺着此舉與所處環境特別不匹配。怎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便此時寫也能感覺到自己那時的情感變化:因自感她的舉動與實際環境極度不匹配引起的心理不適,自己行爲中下意識迴避玩伴舉動的表情。不知玩伴注意到我當時的反應會是何種心理。就像好多好多事都會遺忘,確是在某些時刻,突然會蹦出:某個情景中,與別人無意中碰到,日常相聊時,不自覺伸出手去拍拍對方肩膀時,對方那嘴角微微撇、眼神一獵的表情與不自主縮抖一下的舉動:對方傳遞一股厭煩感與疏離感。對方的反應與自己當時的舉動與心境感受異常的不匹配,或是相互的理解偏差造成的“表演”沒對應上。

去年暑期前,二舅來西安看病。早上正在上課接到家裏電話,中午找到醫院,找到正在等待檢查結果的二舅。想着在對面找個地方喫點東西也好休息會,詢問後都沒啥心情,就只得出去找到附近的取款機,並買了飯給拿過來。取出錢給二舅時,二舅竟然不自覺的甩了下手,冒出句“這是幹啥呢”。錢撒了一地。當時有點尷尬不解,自己內心覺着很正常的給錢舉動……畢竟,實際生活中看病是需要花錢的。特別是二舅日子過得不好,兒子也不爭氣,身處農村卻一生喜好畫畫書法,年輕時爲考美院從部隊回來,後在鎮上文化站待過。因多種情況最後都沒成。被姥爺壓着結了婚,婚後做了幾年生意賺了些錢蓋了院挺氣派的房子。之後,一輩子都在日常生活與愛好中徘徊掙扎。按農村的實際狀況,他的所作所爲與他自己所處的實際環境很是不搭。當日返回學校在開車途中,一個人開着車,腦子中思慮着二舅已是六十老多的人,在外人看來是如此不堪的生存狀態。居然,在實際的生活中有着如此不沾俗世的下意識舉動。那一刻我放聲大哭,從未有過的。突然間似乎明白了,他送給我筆記本、一生不夠承擔俗世義務與責任的舉動:他的一生陷入進少年的夢想中,一直在真實的生活外邊徘徊着。

不懂得、不深入真正的生活與真實的人心,看再多的書都沒有用。除非你只是沉浸於某一個很窄很專業的領域去做收集整理研究。即便做此類研究也只會流於表面。若是一生都沒有打開自身的感受之門,就會只是僅僅生活在現實生活的表面,以虛與委蛇的狀態去走臺、去扮演自己,缺乏真正生命的活力。只有當這本書與你自己的生命真正有鏈接時,那纔是本對你來說真正有用的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