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与生活

坐在客厅,如常一般。泡了杯茶,拿起手边正在看的书。喝一口,觉着还是红茶更合心意:颜色与口感甚好。擡眼看见洒进来的阳光照在有点凌乱的花盆上:紫竹梅一直在开花,不曾停歇,吊兰不间断地在开花,每朵花期短至不到一天。放了枝睡莲在茶几上,从剥掉绿皮后已绽放一周多了,闻起来特别好,是喜欢的香味。翻了电影日历: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疫情以来,白日里客厅与主卧都成了我的地盘:卧室上课,客厅看书。长沙发右手侧、茶几左手侧满满摆放着都是书:有些是看过的,有些是刚买回来的,有些是从书架上刚取下来的。不知因何,想起小时第一次觉得自己特别“富有”的时刻,应是小学二年级吧。那天天气很好,差不多到夏天的样子,二舅自行车驮来一大包各样书,说是镇上文化站撤了、书不要了,看看从中挑拣些有用的书。

关于看怎样的书,如何去选书,从来没有人引导过。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能看进去什么书就看什么书。似乎没有什么定律。但对于什么是闲书,没有多少用处的书,即便周围的人含含糊糊提到,自己也能隐隐约约明白有条边界。小学五年级时,用积攒的零花钱买的《儿童文学》《少年月刊》《故事会》等等的杂志,因贪看“乱七八糟”的闲书逃避干家务最终被“付之一炬”。现回头想想,一大摞书被填进灶火的事实,绝大原因源于“花样顶嘴”——家人恼羞成怒的后果。当时看着已成定局的事,还不忘加上一句“反正都是用你(妈)给的钱买的,烧也是烧的你的钱”。说句实在的,家人很支持看书,也知道我想尽办法自己买书,一般是睁只眼闭只眼。

回想一下,真正在心里烙上印的书也不多。看的第一本有插图、有大篇文字、真正的闲书是《聊斋志异》。兴致勃勃从头翻到尾,真正是一行一行看过去,结合着插图。因为认识的字太少了,就给了自己大段大段的想象空间。再有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本小人书《项链》,直到初二学习英语,觉得故事内容如此熟悉时,才知自己小时看过《项链》的小人书,只因当时缺少封面。小时,为此还唏嘘过很长时间,用一辈子时间偿还几个小时的风光。后来就是自己第一次骑着自行车上县城“新华书店”买的《简爱》。因各种背景差异性太大,书中大多情景下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都不甚理解。印象最深地是小时简爱与舅妈的对抗过程,尤其被关黑屋子那一段。因自己没上学前,跟随爸去他们单位时,被爸临时托付的那家人(彼此间太生分,自个脾性又拗韧性又大,闹得动静又大时间又长)关过屋子,屋子那扇木门被我又是踢又是摇。直等爸下班去接的时候,我还在哭还在闹。在那时期,可能还是听不懂大人话,或者是大人认为孩子不懂,也就不会给孩子过多解释。粗暴简单地处理方式司空见惯。又想起,自己上研时,一次因晚上有课,老宋在出差,曾将三岁多点的儿子托付于同年级一同学。儿子是在一边说着“我妈妈不让我随便吃别人的东西”,一边伸手拿零食吃的状况下愉快地被我接回来。对比想想,不知是儿子当时听懂了我的话,还是他的性子相对好一些,或是看护的同学比较耐心会同他沟通。

后来一直都是胡乱看书,而且将学习所用的教科书与自己搜寻来看的书分的异常清楚。闲书上写的就是闲书上的,考试需用的书就是考试要用的书,生活中奉行的那一套就是生活中的那一套。闲书上描写的是超越或是例行于实际生活之外的(故事情节类的书较多吧),而真正的生活似乎就是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因着被刻进脑子里的偏见,才有了考上大学那年,面对二舅给送的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当时,在我的心里居然有些不屑与诧异:成人社会里不都是给钱或是其它物品吗?!卡片、笔记本、书之类不都是年轻学生间才相送的礼物吗。

就如同第一次在同村玩伴家看到那枝红平绒般的月季花——特别是洒落着夕阳的红平绒月季花——开在一堵土墙边。从泥泞不堪坑坑洼洼,四处杂乱破败的村道走过,来到玩伴家居然就看到那红平绒般的月季花,亭亭玉立于夕阳下的土墙边。那股给予心灵的震慑力很是强,久久地注视与艳羡的表情,当时给玩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玩伴在我生日当天的午后,拿来她摘的一枝红平绒的月季花送给我。那时那股复杂的心情似乎还能触到,觉着与当时所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模式,村子环境的那种脏乱差,食物的粗糙匮乏极度不一致。总之潜意识里觉着此举与所处环境特别不匹配。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便此时写也能感觉到自己那时的情感变化:因自感她的举动与实际环境极度不匹配引起的心理不适,自己行为中下意识回避玩伴举动的表情。不知玩伴注意到我当时的反应会是何种心理。就像好多好多事都会遗忘,确是在某些时刻,突然会蹦出:某个情景中,与别人无意中碰到,日常相聊时,不自觉伸出手去拍拍对方肩膀时,对方那嘴角微微撇、眼神一猎的表情与不自主缩抖一下的举动:对方传递一股厌烦感与疏离感。对方的反应与自己当时的举动与心境感受异常的不匹配,或是相互的理解偏差造成的“表演”没对应上。

去年暑期前,二舅来西安看病。早上正在上课接到家里电话,中午找到医院,找到正在等待检查结果的二舅。想着在对面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也好休息会,询问后都没啥心情,就只得出去找到附近的取款机,并买了饭给拿过来。取出钱给二舅时,二舅竟然不自觉的甩了下手,冒出句“这是干啥呢”。钱撒了一地。当时有点尴尬不解,自己内心觉着很正常的给钱举动……毕竟,实际生活中看病是需要花钱的。特别是二舅日子过得不好,儿子也不争气,身处农村却一生喜好画画书法,年轻时为考美院从部队回来,后在镇上文化站待过。因多种情况最后都没成。被姥爷压着结了婚,婚后做了几年生意赚了些钱盖了院挺气派的房子。之后,一辈子都在日常生活与爱好中徘徊挣扎。按农村的实际状况,他的所作所为与他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很是不搭。当日返回学校在开车途中,一个人开着车,脑子中思虑着二舅已是六十老多的人,在外人看来是如此不堪的生存状态。居然,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如此不沾俗世的下意识举动。那一刻我放声大哭,从未有过的。突然间似乎明白了,他送给我笔记本、一生不够承担俗世义务与责任的举动:他的一生陷入进少年的梦想中,一直在真实的生活外边徘徊着。

不懂得、不深入真正的生活与真实的人心,看再多的书都没有用。除非你只是沉浸于某一个很窄很专业的领域去做收集整理研究。即便做此类研究也只会流于表面。若是一生都没有打开自身的感受之门,就会只是仅仅生活在现实生活的表面,以虚与委蛇的状态去走台、去扮演自己,缺乏真正生命的活力。只有当这本书与你自己的生命真正有链接时,那才是本对你来说真正有用的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