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0讀書不等於學習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始終有一種困惑。

     我渴望能多讀一些書,但每當我走進圖書館,站在浩瀚的圖書面前,盯着書脊檢索,卻不知在尋找什麼,直至頭暈目眩胸口憋悶,然後不顧一切跑到外面,大口喘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種迷茫與挫敗感包圍着我,擊敗我的不是浩如煙海的圖書,而是迷茫和無力感。

      我很奇怪,爲什麼那麼多人倡議讀書,那麼多名言警句倡議讀書,卻從來不告訴我該讀什麼書呢?於是,就全憑興趣博覽羣書了!

      普通人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把愛好當專業,把興趣當特長。其實心理學上對這一現象早有研究和解釋----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基礎上得出錯誤的結論,但自己本人卻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簡單說就是“無知者無畏”。

      後來我才明白過來,人們口頭說着“讀書”,其準確意思應該是學習。

      難道讀書不等於學習嗎?是的。

      華爲創始人任正非說過:“年輕人要持續不懈地努力,不要認爲自己很聰明,今天搞這樣,明天搞那樣,這樣的話可能青春就荒廢了,而如果紮紮實實只做一件事情,可能就會很成功。”他指出,年輕人不要認爲自己是全能的全才,如果在更廣的領域消耗了太多的能量,就不容易在前沿領域有所突破。”

      學習,一定是有目標、有方向的。

      有了方向和目標,讀書就不在於“博”,而在於“深”和“精”。人類書籍浩如煙海,學習一定是在某一領域的深根細作,鍥而不捨。即便如此,一個領域的著作,恐怕也是“一篇讀罷頭飛雪”,想要博覽羣書談何容易?雖然實用主義被廣爲詬病,但對大多數人而言,讀讀小說、歷史故事,只能是消遣和娛樂。

      其次,學習一定是有輸入、有輸出的。

      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讀書要勤於動筆墨。這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又是一種良好的閱讀品質,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讀書動筆,既能夠幫助你記憶,又有利於你儲存資料,積累寫作素材;也有利於擴大你的知識面,提高個人的分析綜合能力。讀書是一個過程,只有邊讀邊思、邊讀邊寫,才真正的構成了閱讀的方式。“動筆墨”的過程,既是反覆加深對閱讀內容理解的過程,又是幫助頭腦建立資料庫的過程。讀書動筆,讀書效率就會越來越高,書就會變成營養,被吸收,被運用。

       所以,讀書一定要有所選擇,最好的讀書,應該與實踐相結合,讀書與實踐相映成趣,知行合一,相互促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