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學習力」《深度聆聽》No.9-Duke

選自《第五項修煉》第11章《團隊學習》
P236
團隊學習,是協同校正的過程,是開發團隊能力的過程,這種能力會創造團隊成員真正想要的成果。
團隊學習修煉,包括深度匯談和商討的( discussion)實踐藝術,這是團隊交流的兩種獨特的方法。在深度匯談中,對複雜和微妙的問題,要有自由的、創造性的探討,要懸掛或臨時忘記自己的觀點,相互深度“聆聽”。相比之下,在商討中,不同的觀點都擺出來,得到闡述和辯護,同時尋找最佳觀點,支撐眼下必須作出的決策。深度匯談和商討可以互補,但大多數團隊無法區分它們,無法在兩者之間進行有意識的轉換。
深度匯談有三個必要的基本條件:
(1)所有參與者都必須“懸掛”自己的假設,就好比把假設懸掛在我們面前。
(2)所有參與者都必須把其他人看成同事,平等相待。
(3)必須有一位“輔導員”( facilitator,)來爲深度匯談“護持場境”( holds the context)。
這些基本條件能夠減少溝通交流的阻力,幫助“意義的自由流動”(flow of meaning)貫通對話小組。電路中的電阻會讓電流產生熱量(耗散的能量),類似地,一組人羣通常的操作運行也耗散能量。在深度匯談中,有一種“冷能量,就像超導一樣”。“熱點話題”通常難以駕馭,會引起情緒化的爭執和躁動的局面,但經過深度匯談,就變成了可探討的議題,甚至變成通往深層智慧的途徑。
懸掛假設( suspending assumptions)。把自己的假設“懸掛”起來,就是“托住”假設,“就像‘掛在你面前’,對質疑和觀察評論保持開放和歡迎姿態”。這不是說放棄和壓制自己的假設,不去表達它。不是說持有自己的意見就是“壞事”,也不是說我們應該取締主觀性( ( subjectivism)。相反,這裏的要求就是意識到自己的假設,並把它拿出來接受檢查。如果我們總想爲自己的觀點辯護,就做不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假設,或者意識不到自己的觀點只是基於自己的假設而非無可辯駁的事實,那就同樣做不到這一點。
相互看成同事。只有當一組人能將彼此相互看成平等的同事,共同攜手探索深層智慧,澄清思想,纔會有深度匯談。相互看成同事爲什麼重要呢?因爲思想是參與性的。在思考中有意識地把對方看成同事,就會以幫助同事的方式來交流溝通。這聽上去可能很簡單,但會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同事關係,並不是說你需要同意和分享一樣的觀點。相互看成同事的真正作用,其實在觀點不一致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大家觀點都一致,做同事就很容易了。而當觀點很不一致時,做同事就難了,但這麼做所獲得的回報也就大了。選擇把對手看成“有不同觀點的同事”,能獲得的利益是最大的。
波姆曾經懷疑,在組織機構中實踐深度匯談不一定可能,原因就是建立同事關係的條件:“等級體系是與深度匯談對立的,而在組織機構中是很難擺脫等級結構的。”他質疑說:“那些身處權位的人真能與下屬“坦誠相待”嗎?對組織團隊而言,這種質疑有幾個方面的含義。第一,每個參與者必須真心想要獲得深度匯談的利益,並把它看得比保持自己的地位和特權更重要。假如有誰已經習慣於因爲自己地位最高,所以要讓自己的觀點獲勝,那他在深度匯談中必須放棄這種特權。假如有誰已經習慣於因爲自己地位最低,所以要隱藏自己的觀點,那他也必須放棄這種隱蔽觀點的安全感。必須消除恐懼,避免武斷指責。深度匯談是很有趣的,它就要求你願意擺弄推敲和測試新想法。而一旦大家過於計較“誰說了什麼”,或者“可不要說蠢話”,那就不好玩了。
爲深度匯談“護持場境”的輔導員。沒有熟練的輔導員,我們的思想習慣就會不斷地把我們從深度匯談模式拉到商討模式上。這種情況在團隊進行深度匯談修煉的初始階段尤其容易發生。我們會認爲“我們的思想所表現的就是實實在在的現實,而不是其再現和代表;我們確信自己的觀點,並且要讓它獲勝;我們對公開懸掛自己的假設感到很擔憂;我們甚至不能肯定,懸掛“所有假設’是否會產生心理安全問題”------不管怎樣,有一些假設我必須要堅持,否則就會失去我的身份感和歸宿感,不是嗎?
與好的“過程顧問”( process facilitator)一樣,深度匯談過程的輔導員有一些基本的責任,包括幫助大家對過程和結果都始終保持擁有者的態度,即大家對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負責任。假如有人開始心懷不滿情緒,覺得“某某人”不讓我們探討那件事,那就構成了未懸掛的假設。輔導員還必須繼續推進深度匯談。假如有人開始把對話拉向商討模式,而商討實際並不是當下的要求,這就必須辨別清楚,公開指出來,質問對話小組是否還具備繼續深度匯談的條件。輔導員總要非常小心地行事,一方面在對話過程中要提供知識和幫助,另一方面又不能有“專家”或“醫生”的心態,因爲那樣就會把大家的注意力從團隊成員自己身上轉移開,從而忽視大家的想法和責任。
然而,在深度匯談中,輔導員要做的還不止這些。他對深度匯談的理解,會讓他僅僅通過參與就能影響對話的進程。比如,有人作了評論時,輔導員可能會說:“但是,反面的情形也可能成立。”除了對對話條件的類似的提醒,輔導員的參與本身就是對深度匯談的展示。深度匯談的藝術在於經歷意義的流動,在於看到當下需要說出的那一件事。基督教教友派貴格會( Quakers)鼓勵其成員,不要簡單地說出腦袋裏閃出的任何念頭,而要只說出自己感到有衝動的想法[說話的衝動和需要,會使自己感到“貴格( quake),即震動和顫抖]。類似的,輔導員也只說出當下需要說的,不多,不少。這樣就會使大家加深對深度匯談的理解,而且比任何抽象的解釋都管用得多。
隨着團隊對於深度匯談經驗和技能的積累,輔導員的角色就不那麼重要了,他可能逐漸變爲一個普通的參與者。一旦團隊成員開發了自己的技能和理解力,深度匯談就會從一個“無首”團隊中自動呈現出來。在一直實踐着深度匯談修煉的社會文化裏,深度匯談通常是沒有指定輔導員的。例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曾在很高的水平上實踐了深度匯談,卻沒有正式的輔導員。薩滿( Shamans)和其他智者起到了一定的特殊作用,但團隊小組自己就能進入深度匯談。

「I,重述知識」(必選)
在深度匯談的三個原則中,要做到傾聽時不帶自己的假設,有哪些做法。
做法:1.所有會談人,懸掛假設,就像是把假設放在面前。
2.參與人必須把其他所有人當成自己的同事,平等對待。
3.有一個輔導員維護場域中的變化,護持場域。

「A2,規劃運用」(必選)
請在昨天梳理的與人溝通中的假設中,選擇與家人的溝通,用懸掛假設的做法,改寫當時的溝通內容,並配上調整中的心理活動。
昨天和父親溝通一些事情,兩個人意見不一發生了爭吵。不知道怎麼處理事情會更好,這個時候,我父親按照大人訓斥小孩子的口吻,對我進行訓斥和教育。導致我有很大的抵抗情緒,以至於兩個人發生了爭吵。
首先我們顯懸掛假設,統一一些準則,比如差異是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有資源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互的聆聽彼此,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第二步,我們沒有把雙方的位置放在同一水平面上,我們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和理解
第三步,我們相互去提醒和遵守彼此的約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