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未想過你母親如何“自殘” 事例丨️㈠ 事例丨㈡ 事例丨㈢ 總結丨完

事例丨️㈠

一天,和表姐聊天。我發了一句話,但久久不見其回覆,只看見最上方懸掛着的“對方正在輸入中……”,不禁“心急交瘁”。待我放下iPad,揣起一本書略略一翻時,一行字幕回在了眼前:“抱歉啊,我去接我兒子了,準備了一些食物給他喫,畢竟他也餓了。讓你久等了,不好意思哦。”我一愣,便忽而記得了:她比我大十多歲,已是初爲人婦,再爲人母之人了。又轉而思之,頓感疑惑:她不是性懶之人嗎,怎生還記得去接兒子,給兒子做喫的呢?我念着“母親”這個稱呼,再想想前面,便也順理成章了:

她爲了自己的兒子,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休息時光,也在不知不覺間造就了對時間“能掐會算”的傑出本領。

一次,大學畢業學生晚會,她也應邀來參加。閒談之餘,我們聊到了各自的母親。她“談母色變”,追憶起昔日母親的容顏,眼眶紅了:

“常言道,養兒方知母苦。兒時的與母親的爭執,常覺得是母親不是,還經常背地裏數落母親。現在我知道了,當母親很不容易。我那兒子脾氣也不好,喫的還多,但怎樣和他矛盾了之後都還是原諒他,畢竟骨肉相親,第二天還給他做他喜歡喫的菜。”

說完,她嘆了口氣:

“現在我該對我母親好點了。記得有一次,我看上了一輛彩色變速車。你知道那時的變速車,也很貴,家裏也不富裕,父親正好生病,本該拮据,但那輛車我已蓄慕已久,只好和母親說了。我一定要要,母親卻痛罵了我,我也生了氣,閉門不出了一天半,她送飯菜來我也不理她。後來,我卻得到了這輛車,幾年前才得知是母親又去加班勞作了兩個月纔買來的,而她從來沒有再對我說過這件事,我卻對她態度不對,真的很對不起她啊。”

事例丨㈡

小區裏一位清潔工人,天矇矇亮就起來掃地,收工也是最晚一個,不像其他清潔員草草了事。不但如此,她還要將其他工人打掃的片區在檢查一遍,如果不乾淨再掃一遍。

我觀察了許久,感到十分奇怪。

一次碰上機會,我去問了她,她說:

“女兒中用,上了大學!但學費不夠,居委知道我的情況,答應如果我掃的地很乾淨,就給多的錢;幫其他人也掃乾淨,給更多錢。我趁着會,已經賺了不少錢了,女兒想要考研以後讀大博士出來,我把錢賺到供她讀書,她以後成才了就養我,讓我過幾天好日子!!

她有意把“博士”兩字說得很重,彷彿又無比的自豪和幸福。我也不由得對這深深的母愛折服。她又說:

“唉!不過可惜,我本來在早上晚上都要種種花花草草,我喜歡它們,但現在爲了女兒,花草都沒時間養了。不過沒事,女兒出息了,我這老母親怎樣都很開心了!”

看來,這位母親將自己的娛樂時光搭在了培養女兒的橋樑上,使那座橋樑更加雄偉壯麗,但使這位母親的手從培養花草的纖細白嫩到如今的飽經風霜。

事例丨㈢

記憶裏,母親一開始是沉默寡言的,因她的“快性子”遇到了“慢性子”,導致催促聲不絕於耳,漸漸她成爲了一個嘮叨的人。

想起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位小學生時,母親雖早起早睡,但之前從未5點就起了牀,(以前至少6點才起,這樣讓她睡眠不足)是爲了給我準備一餐豐盛的早餐,還有一起走路去學校。本來是有車的,但母親堅決不開車送,說是早上空氣好,應該步行鍛鍊身體。我也六點出頭起牀,看父親倒在牀上呼呼大睡,而母親早已精神煥發,不禁好奇母親是如何忍受在懶人堆裏的生活的。

放學了,母親已早早站在校園門口翹首以待。我只顧拿起喫的,問都不問母親嘗不嘗,就自顧自的喫起來。母親也不惱,只笑笑。書包早已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了母親背上,母親的零食袋的重量卻在減少。漸漸的,袋子空了,零食喫完了,我身上已無一點東西,甚至食物包裝(垃圾)都轉移到了母親身上……母親還是笑着,偶爾教育一下食物要學會分享,要關心,體貼他人,就從未說別的。那時的我啥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開心就好了。

到了初中,我的學習穩步上升。每天晚上早早做完作業,就開始搗鼓電腦動畫製作,偶爾看看書。一開始做這兩件事,我就一發不可收拾,不知不覺時間已經挪過了9點半,母親開始催促:“快去睡覺了,這麼晚了你眼睛不要了啊!”又過了10分鐘,母親又來催促:“快去睡覺,別看書了,明天再看書再整你的電腦。”我不聽,死死的守着書或電腦,因爲裏面的東西實在太有趣。她沒法子,只得把電閘給關了,讓我沒辦法玩電腦或沒燈看書。她拉開了電閘,我只好悻悻地去洗澡睡覺。剛上牀一會,忽聞浴室嘩啦嘩啦放水聲,才知道母親本該先洗的,卻爲了讓我先洗先睡覺,就把自己拖到了最後。屋外一片漆黑,知道外公外婆早已睡着了,父親還在他的辦公檯上上班,也將要睡覺(他洗過了澡)。可是以前,母親不是最先洗完睡覺的嗎,怎麼拖到了最後?她那是爲了我,爲了我能夠早睡早起,保持身體健康。而她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有了黑眼圈,面容憔悴。

總結丨完

魯迅大大曾經說過: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就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

而我們的母親,她們爲了培養我們,甘願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奉獻出來,奉獻給我們,讓我們能夠受益並快樂愉悅而又健康地成長,也甘願爲了孩子們坦然無畏地面對的變老,甚至把孩子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這一點無疑就是甘於爲我們而“謀己財害己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