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孩子別怕,我來接你回家!

看這部電影時,我無數次問自己,如果換成我,我會去接那些孩子回家嗎?

毫無疑問,我並不是一個高尚的人,我也從未想過成爲一個高尚的人。在巨大的恐懼面前,人人都想苟且偷生。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況下,我會不會開着自己的船,渡過英吉利海峽,去接那些孩子們回家呢?

海峽的對面,是法國小鎮敦刻爾克。1940年,二戰初期,這裏成爲歐洲焦點。40萬英法聯軍節節敗退,陷入絕境——面前,是幾十萬敵軍步步緊逼;背後,是茫茫的大海切斷退路。

這樣的絕境,中國人有背水一戰、哀兵必勝、破釜沉舟的說法。但40萬士兵已經已經被敵人擊垮、陷入絕望,英國政府也徹底喪失信心,他們的子弟兵在前線掙扎,丘吉爾卻只敢一艘軍艦、一架飛機蜻蜓點水去營救,傾巢而出的風險太大,法國已經淪陷,他得把有限的兵力留到英國本土。

看來,大部分人都已經放棄這些士兵,包括他們自己,死的恐懼和生的慾望,交織在九死一生的現實面前。英國將軍最樂觀的估計,是希望接回3萬人,僅僅佔40萬軍隊的十分之一不到。

無奈之下,英國政府發佈動員令,希望民間船隻冒着敵人炮火,前往前線,接士兵回家。

如果我也有一艘船,我會去接他們回家嗎?



無數次反問自己之後,內心深處,我還是給了自己一個肯定的答覆。

去,危險顯而易見,甚至有可能萬劫不復。我不是一個勇敢的人,甚至,人類也並不是一種勇敢的動物,在億萬年漫長進化史中,“趨利避害”已經烙在人類靈魂深處,這種基因本能,讓人類得以繁衍生息。

如果是這樣,爲什麼還要去?

的確,從理性的角度看,我們有無數個理由,對他們喪失信心。這些士兵,這些孩子,打了敗仗,撤退到這麼一個荒唐的角落,卻還得讓我們去接他們,這不公平。

所以,他們應該付出代價——誰讓他們失敗了呢?

但是捫心自問,如果那個海峽對面,我們自己的孩子也在其中,我們會怎麼辦?

我當然會義無反顧。

或許,人類並不僅僅擁有理性。有時候,我們也會受到感性驅使——衝動的情感,往往是更重要的驅動力——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君子一諾、赴湯蹈火……

這部電影中,沒有國王,沒有首相,沒有正義凜然的大人物,沒有高歌猛進的大場面,只有一個個陷入掙扎的士兵、船員、飛行員,只有如幽靈般的敵人和陰冷肅殺的大海……

但無數真實的細節,才烘托出無比真實的人性。不管東方西方,不管什麼種族,本質上,人類總有些東西是相通的。理性上自私自利的人類,通過行動上的義無反顧,完成感性上的自我救贖。

在真實的生命面前,勝敗有時候顯得渺小而荒謬。



片中那個老人的話打動了我:“我們這些老人發動的戰爭,爲什麼要讓這些孩子承受代價?”老人的孩子已經犧牲,他把所有士兵都當成了自己孩子。

我們成年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讓這個世界變得如此糟糕,憑什麼讓孩子們付出代價,甚至生命?

所以我相信,如果是我,我也會收拾好船艙,帶好救生衣,準備一杯一杯熱茶,啓動引擎,立即出發,接孩子們回家。

回家,纔是最偉大的勝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