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随人看桃花

林语堂在《联语五则》中说:“道理参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面只有知心友,两旁俱无碍目人。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领现在可行之乐,补生平未读之书。”

今晚和堂兄及家兄闲坐,聊话今来古往。且说身边人事更谢,更言谁家之子荣长,其中甚佳者:未曾有怨羡乂嫉,皆是寻常。

年轻时候也有那些所谓的大丈夫理想,可是行来到此,未曾以梦为马,未曾以志为枪,也就没有那所谓的“朕为你打下的江山”。人世如潮,此生如萍,能与势同浮,便是同风之鹏,能与时同沉,便是天意所怜之幽草。前者使人慨然奋发,后者使人击楫扼腕,可是不过终究是寻常。唯独只道是寻常的不逐波起浪、不随流沉寂,不求浮、不坠沉之人,最是难能可贵。所谓的“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不过是小子之见。终究是生而为人而隐于人,所谓的朝、市、野不过是境遇,不是境界。

孔子所谓之云龙者——老子,其所谓之见道之人:信此生如秋潭之水,不见浮日之浪,不闻穿沼之轮。庄子所说木鸡,老子言及之刍狗,何曾因情而累心?岁月如纶情如钩,钓尽前春与今秋。纷纷扰扰逐饵客,心不持竿身鱼游。矫揉每诉绿蚁酒,闲绪总缭漫天斗。一腔欢喜未曾识,烹我食我到尽头。始信世间本无事,槐梦国里杞人忧。三千白发搔将没,后人重作此番收。

“不甘”是七苦之源,“不愿”是三毒之本。以随遇而安之心行置身所在之所当为,厚其所本而常恐未足,磨剑十年而不问霜锋向何处试,芒鞋踏遍陇头而不必问春之所处,如此则可以牧羊饲鸡,也可以屠龙缚鹏,又岂会在意是否是蓬蒿人?《素书》: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处安乐而不改其初,爵禄不过是走马,为何人要被马骑?得意而寻常起居,失兴而澄观山水,起落不过是掠影,争何人要被影迷?茶不过是生津止渴,三六九等不过是作态自缚;兰不过丛草,糙精俗雅不过是扭捏装腔。俚语乡言可喻醍醐之道,下里巴人可涤脂膏之耳目。

身无所属虽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又何处不可寄?譬如小费问某:来哥,你复工了吗?某答:还没呢。小费说:就当放个长假,修身养性了。某答:听你的准没错。你看,即便是失业在家,也不妨碍某人幻想:柳黄晚来嚣风华,孤门冷坐看嘲鸦。既然浮生皆过影,不妨随人看桃花。心不用大,也不必避小,能容得下草木山水的,总会有入目映心的风景。生活的诗不在远方,就在脚下的苟且里,就像荷花不发春明之水,却可植夏污之泥。

樱花不问人世之殇,春来当开则怒放;明月不问有情之哀乐,时至则圆缺腴瘦;那么本来自在的灵魂啊,为什么要因为无常而招摇变幻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