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李誕辯論首秀,打臉很多人:“情懷”正成爲職業發展的第一殺手!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一期《奇葩說》很精彩。

辯題如上:如果奇葩星球美術館着火了,一副名畫和一隻貓,你救誰?

正方(救畫)的陣營裏,黃執中提到了一個概念——遠方的哭聲,並把選擇救貓不救畫的行爲歸結於“認知有限”。

他說:“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越高,你聽到的哭聲就越遙遠。”

不得不說,黃執中這個“遙遠的哭聲”太有殺傷力了,他的二辯獲得了壓倒性的票數。

等到反方三辯李誕上場的時候,從三個方面對黃執中的觀點進行了駁斥,被導師和選手稱爲“奇葩說上的一段經典”。

因篇幅有限,前兩個觀點我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搜索第六期的《奇葩說》看一下,他的第三個點是這樣的——

“遠方的哭聲當然也很可憐,不過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從樸素的地方做起......不要這樣想問題,因爲那不是遠方的哭聲,那是你想象中的哭聲,你爲了一聲想象中的哭聲,你就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給犧牲掉了......近處的哭聲都不管,怎麼去管遠處的哭聲?”

看完李誕的陳述,我之前在學習生涯規劃時認識的同學Amy(化名)在微信上和我留言說,她覺得李誕的話好像就是在打她的臉,讓她思索良久,覺得裏面有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

一、

爲什麼說李誕的這段話值得我們反思呢?

拾遺君指出了一種“可怕的惡”,這是由美國社會科學家鮑邁斯特在《惡在人類暴力與殘酷中》提到的:

1、對物質財富的需求和貪婪(追求權力也是重要表現形式);

2、遇到威脅的自負(暴徒、罪犯往往具有高度的自尊);

3、理想主義;

4、追求淫虐狂似的快樂(比例最小)。

從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第三點理想主義,恰恰是很多人職業發展的第一殺手!

我們說,人需要有理想,但問題在於,無視限制條件和現實的理想主義,更多時候更像是一場自以爲是的空想,對當事人的精力和時間無疑是一種耗散,阻礙了原本可以實現的發展。

就拿前文這位和我一起學習生涯規劃的同學Amy爲例。

她坦言自己這些年花了太大的代價,一廂情願地想要往職業諮詢領域發展,但若干年後,我做起來了,但她一直沒有找到變現的機會。

還記得Amy當時花了很多錢投入各種相關的學習和認證,和Amy接觸久了我得知,其實,Amy的家庭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畢業後的Amy聽從家人安排在一家事業單位做臨時工,沒有編制的那種,同時她又不甘心,希望通過生涯規劃的學習找到另外的出路。

但是在我看來,Amy的理想不能說不好,只是這個理想想要實現,確實受到很多現實因素的制約。

二、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理想,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很少有人考慮到現實層面,例如,這個理想多大程度上能夠落地?它能否變現?否能夠找到適合的商業模式?有沒有相應的資源匹配?等等。

很多人只是一股腦地投入,卻無視現實的限制因素,往往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到頭來依然對現狀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改觀。

對於學習生涯規劃這件事情,我是這樣分析的——

從生涯規劃後面可能帶來的職業轉型路徑考慮,通常有三類,一是企業培訓(面向企業客戶做職業生涯培訓),二是生涯規劃培訓師(例如在職業規劃機構做生涯規劃培訓師),三是個案諮詢(例如像我現在這樣的,給來訪者進行一對一諮詢或分析)。

如果不考慮未來職業轉型,學生涯規劃最多的羣體有兩類,一是在職老師(目前很多學校對生涯規劃較爲重視,有的學校要求老師進行學習,便於給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二是企業裏的HR或獵頭相關崗位(工作需要,比如HR需要給員工進行崗位調整,獵頭需要說服他人進行跳槽,等等,都離不開職業規劃的知識和技能)。

對於老師及HR羣體而言,不論未來是否轉型,學生涯規劃都能對他們的本職工作有所幫助;而對於HR及教師羣體之外的其他人羣而言,如果你具有相應的資源或能力,比如擁有企業端資源或個案用戶資源,或者具備多年的專業培訓講課能力,纔有可能獲得未來轉型的成功。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具備相應的資源,也缺乏相應的能力,只是天真地想通過生涯規劃的學習,爲自己開闢一條事業之路,難度可想而知。

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只是說落地的可能性渺茫。

事實證明,Amy這些年一直忙於學習各種課程,大大小小花費了不下於十萬元錢,一有空就去各地參加各種學習,但問題是,她的主業依然是在事業單位做臨時工,既無法獲取相應的資源,又缺乏必要的能力積累,同時學習到的知識在她的工作場景中根本用不到,也就無法對她的主業起到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還記得當時學習生涯規劃的時候,Amy說她的夢想是2018年能夠實現年收入20萬的目標;如今2019年了,她告訴我說,她希望自己能在2021年實現這個目標......

而我當時之所以決定學習生涯規劃,是因爲一來我的主業是財務培訓講師,機構正好需要我們老師爲學員進行職業規劃,學習這個知識有助於我的本職工作;二來當時我的自媒體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用戶羣體,有不少人甚至在後臺留言問我是否能夠爲他們提供職業規劃諮詢等等,所以經過分析,我覺得我去學習生涯規劃,對我而言是具有很大的落地可能性的。

所以,理想主義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是,如何讓理想落地,並且能夠一步步達成且實現,成爲“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才最關鍵。

三、

說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家裏來了位遠房親戚,當時我的父親在單位做宣傳工作,是單位裏的“筆桿子”,這位遠房親戚的來訪不爲別的,而是拎着一麻袋的手寫稿,說自己有個“作家夢”,他相信父親的判斷,希望父親能給他指條路。

父親當時並沒有看他的手稿,只是問了他一個扎心的問題:“說說看,你想成爲作家的目的是什麼?”

親戚說:“我希望能夠出名,這樣就能賺很多錢。”

父親說:“其實你不必繞這個彎路,你現在最應該做的,是回到你的老家,好好種地和養雞,照顧好你的爹孃,只要足夠勤勞,也是能夠賺取不錯的收入的。”

“你的意思,就是我不能成爲作家嗎?”親戚內心多少有些不甘。

“倒不是沒有可能,只是,”父親話鋒一轉:“我們應該立足現實,不要奢望一口喫個胖子,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爲筆桿子的。我年輕時在野外隊做鑽工,我想改善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知道自己學歷不夠,於是用辛苦積攢的錢去學習進修,等我通過努力考取了新聞系的大專文憑後,我才被調入宣傳部,從基礎材料寫起,慢慢地隨着我的寫作能力被領導認可和嘉獎,我才漸漸走到了今天。”

“所以,”父親說:“如果真的要往作家這條路上走,對你而言最該做的是從能做的事情做起,攢足必要的錢,去提升學歷,夯實寫作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再去尋找機會在實踐中鍛鍊這個能力,纔有可能實現作家的夢想。”

親戚聽了父親的話,若有所思地離開了。

事後父親對我說:“很多人總想着這樣那樣,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不論選擇什麼,你必須要足夠專業纔可以。想想看,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同階段都會喜歡不同的事情,但如果你只是停留在以爲的喜歡層面無法做到專業,你將永遠停留在‘門外漢’階段一事無成,這無疑是對生命巨大的浪費!”

四、

讓我們一起來總結下本文的重點內容和中心思想。

本文從《奇葩說》李誕的發言說起,談及一類可怕的惡叫做“理想主義”,也被人稱爲“情懷”。

引申到職場環境中我們發現,空有情懷完全不顧及現實限制因素的人比比皆是,他們的處境非常尷尬:由於缺乏必要的資源及能力的累積,只能在自以爲愛好或夢想的領域打雜,一直是理想領域的“門外漢”,既不能安心投入眼前的工作,又異想天開,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花在缺乏落地及變現可能性的學習上,於是,蹉跎了大把光陰,只能仰望他人的成功黯然神傷。

不是說夢想不好,只是作爲成年人來說,我們不能夠只活在主觀的自我世界裏,我們需要分清楚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如果我們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和資源,不妨做好眼前的工作,一步步進行物質、能力及資源方面的積累,做些相應的學習和提升,同時謀求外部機會進行實踐,再通過一定的資源整合,方能將夢想變成現實;而不是學了一堆看起來高逼格的知識,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早已深處險境的事實。

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如果一個人沒能考慮到現實的可行性因素而盲目投入,到頭來只會淪爲一場感動自我的內心大戲,最終浪費了自己大好的光陰,主業做不好,副業也沒有任何進展,更別談什麼事業了,徒留“竹籃打水一場空”的落寞與寂寥。

“有時你的夢想達到是一種幸福,有時夢想破滅也是一種幸福。”

以上。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爲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爲職業規劃領域爲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爲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