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該奮鬥的年紀裏,假裝自己什麼都不缺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我遇到過不少求助者,他們中有很多人在諮詢的時候都在向我強調一個概念,成長。

“曉璃老師,我想離職,在這份工作中我感受不到成長......”

“曉璃老師,你說我年紀輕輕的,也換了幾份工作,可不知爲何,總感覺渾身無力啊!”

“曉璃老師,你知道麼?我多麼渴望找一份能讓自己鬥志昂揚的工作啊!”

......

成長,似乎是很多人共同的訴求和心聲。

我聽過很多關於成長的定義,也看過很多關於成長的闡述,比較認可的一個觀點就是,成長的本質上不是別的,恰恰是一種解決飢渴的過程。

一、怎麼辦?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

諮詢者陳娟(化名)兩年前畢業於某高校的醫藥類專業,專科學歷,由於這份專業非自己所選,在度過了痛苦的三年大學時光之後,陳娟就暗暗發誓,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於是這份職業生涯故事的開頭,就和她所學的醫藥專業沒有任何關聯。

和很多畢業生的選擇不同的是,陳娟最終成爲了一名社區服務人員。

按照陳娟的說法,剛開始她對這份工作還是蠻喜歡的,但不知爲何,後來越做越不開心,並且要命的是,她發現自己正在漸漸喪失一樣可貴的東西,動力。

陳娟告訴我,當時自己做這份選擇時,仔細分析過自己的成就事件。

讓她感到滿滿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小時候學習成績還不錯的她,很樂於幫助那些成績差的同學,並因此獲得了被幫助同學的認可與感激。

這讓陳娟認爲,比起待遇環境等現實因素而言,一份職業能否讓自己體會到意義,纔是至關重要的。

與很多案例不同的是,陳娟的這份選擇看起來是經過反覆權衡和思考的,但問題在於,爲何這樣一份看似理性且經過全面思考的選擇,到頭來還是會讓自己感到不開心呢?

二、你以爲的不開心,其實是不甘心

隨着諮詢的推進,陳娟漸漸說出了隱情。

原來,剛開始陳娟確實是懷揣極大熱情從事這份工作的,當時她認爲,這份工作能幫助很多很多的人,但後來她發現,自己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漸漸感受到了一種失落的情緒。

陳娟和我說了這麼一件事情。

當時有位家庭主婦M嫂沒有工作,就找到了陳娟所在的機構求助,希望他們能提供一份工作機會,然而當陳娟問完了這位主婦的工作要求之後,發現並沒有匹配的全職工作機會。

這位M嫂一方面希望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收入,另一方面希望時間自由方便照顧孩子,而傳統的全職工作根本無法同時滿足這兩個需求。

於是陳娟說:“按你這種要求不太好找全職,不如找一份兼職試試?比如我前兩天看到的一則招聘信息,但能做成的人不多。”

M嫂就問陳娟:“是什麼樣的招聘?”

陳娟就找來了那份招聘信息,原來是一家保險公司招聘兼職保險業務員。

M嫂後來真的去應聘了,並且讓陳娟頗感意外的是,M嫂後來竟然做的不錯,業績非常突出。

陳娟做過分析,首先,M嫂性格開朗爲人熱情,所以很容易和陌生人建立關係,拉近彼此的距離;其次,M嫂在當媽之前做過生意,練就了一顆強大的心臟及絕佳的口才,擅長說服他人;最後,M嫂還有個做生意的老公,每天也能給她介紹不少客戶資源。

陳娟坦言,自己確實喜歡幫助他人的感覺,但自己沒有在意的是,被幫助的對方一旦真的開始強大了,自己似乎顯得越來越渺小,就會產生心理落差。

她發現,在自己幫扶的對象中,能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現實狀態存在強烈的不滿情緒,異常渴望一樣東西,這種渴望很直接很單純,比如M嫂的願望就是賺錢養娃,這些人反而能排除萬難,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相比起來,陳娟似乎對什麼都沒有強烈的渴望,包括助人。

三、你確定不是爲了逃避壓力而做出選擇的嗎?

沒錯,口口聲聲稱“樂於助人”的陳娟,事實上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利他主義者。

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發現。

另外,助人這件事情並非一定要通過職業達成,如果你真有顆助人的心,處處都可以助人,比如攙扶老人過馬路、義務獻血、給貧困生捐款等等。

很多諮詢者在談及“理想職業”的時候,總會對我說“如果能幫助他人,就是理想的職業。”

果真?

我曾經遇到一位房地產銷售總監,收入高且穩定,但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序中,他認爲最重要的是“利他主義”。

後來他無意中看到了我的文章,認爲生涯規劃師的職業很有趣,就找到了我,想要了解如何能成爲一名頗有成就的規劃師?

我告訴他,規劃師這個職業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簡單,首先你要具備職場經驗;其次至少需要200小時的系統學習和訓練,纔有可能成爲合格的諮詢師;最後關鍵的一點是,和心理諮詢師的職業類似,在投資期間的經濟回報很少,甚至一開始很多人都是從公益諮詢做起的,意味着一分錢的回報也沒有。

聽到這裏,這位總監的臉抽動了一下。

我繼續說,事實上,這200小時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學習拿證並不難,第一次諮詢時的灰頭土臉,第一次收到客戶的否定及負面反饋,以及,每次諮詢前的方案准備,諮詢後的報告呈現,還有每次諮詢後的反覆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多年。

當你知道這條路充滿了艱辛及不確定性的時候,你還會認爲有趣嗎?

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將之稱爲“火鍋效應”。

什麼是“火鍋效應”?

就像一個天天喫家常菜的人吵着去外面喫火鍋一樣。

事實上,如果你讓TA連續一個月喫火鍋,哪怕每天變換火鍋花樣,TA也會哭着喊着要喫家常菜。

最好的生活,是以喫家常菜爲主,偶爾出去喫火鍋。

同樣的道理,對一名剛出校門的畢業生而言,如果家境不是那麼闊綽甚至貧寒,TA在職業選擇的時候應該誠實地面對自己——考慮一下自己最缺的是什麼?最渴望的又是什麼?而不是幻想彎道超車,一下子就到達所謂“自我實現”的終點。

四、絕大多數的逆襲,都來自於深切的匱乏

放眼望去,有太多太多的人都會被一個問題困住了手腳,那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事實上,如果不知道自己缺什麼,你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們怎麼可能什麼都不缺呢?

我們缺錢、缺愛、缺安全感......

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我們會死死抓住那樣自認爲最重要的東西,以此來淡化如影隨形的匱乏感。

這樣你死都不肯放手的東西,叫做“價值觀”;而在追逐價值觀的過程中,你的命運才悄然發生着改變。

《亂世佳人》裏,內戰把郝思嘉家裏的莊園給毀了,在經歷了母親因病去世、父親因無法接受現實精神錯亂的情況下,郝思嘉勇敢地擔起了重建家園的重任。

劇中的一段場景成爲永恆的定格:落日餘暉,郝思嘉勇敢地抓起莊園裏的泥土舉起右手請求上帝見證“我一定會度過難關,戰爭結束後我再也不要捱餓,也絕不讓我的家人捱餓。”

就在那一刻,她迸發出了潛藏於心的渴望,從此以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與果敢,向着命運吹起了逆襲的號角。

現實中有太多取得成就的人,你若仔細往前追溯不難發現,很多人在創業之初,根本談不上情懷和夢想,無非是一個又一個極度飢渴的人:渴望錢財、渴望地位、渴望名譽......

只不過他們從來不隱藏這些渴望,而是坦誠面對,並願意爲了得到這樣東西付出最大的努力。

這樣的人,往往最容易取得成功。

五、別假裝自己什麼都不缺

人之所以擅長僞裝,無法袒露真實的渴望,是因爲這種缺乏會導致痛苦,而痛苦這件事情,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勇氣面對和承受的。

比起真實而讓人痛苦的匱乏感,過分強調已有的東西,告訴自己說“其實我已經很不錯了”,顯然更能自我麻醉,但這無疑是一種自欺欺人。

如果你試圖躲過這種痛苦,你永遠不會因爲這種痛苦而行動,你的命運軌跡將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文中的陳娟出身貧寒,小時候一度自卑,在班級裏屬於“被忽視”的一類學生,爲了獲得注意,她拼命學習,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她之所以表現出“樂於助人”的行爲,就是爲了強化這種存在感。

也就意味着,陳娟的助人動機並不是真正爲了讓對方強大,更多的的爲了享受這個過程中來自他人的認可和讚美,獲得滿滿的存在感。

這就不難解釋爲何陳娟一開始選擇了一份看似自己熱愛的助人工作,到頭來卻出現了心理落差並最終喪失了工作動力。

心理學早就指出,當一個人把“缺乏”暫時壓抑,就會錯過解決缺乏的最佳時機;多年之後,當這個人意識到缺口的存在,就像老了才發現自己缺少的東西,早已來不及解決。

陳娟缺乏的,恰恰是她不曾直面的飢渴:對錢的飢渴、對他人認可的飢渴、對社會地位的飢渴,等等。

陳娟漸漸意識到,原來,她一直在用所謂的“意義”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內心壓抑着強烈的渴望,表面卻裝作毫不在意。

在這個職業故事的開頭,她完全可以從自己渴望的需求入手,選擇競爭激烈的職場奮力廝殺,闖出一條路;而不是像今天這般宛如一個無慾無求的老者,早早地選擇遠離競爭與壓力,和一羣大媽年紀的人做起了同事,過早地去接觸小區居民中最真實而瑣碎的家長裏短。

最終,陳娟決定甩開心理包袱重新出發。

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每個人內心都有缺口,但只有一部分人被這些缺口推着往前走;而正是源於這些缺口,才能讓人迸發出震驚的生命力和上進心。

在他人形形色色的成功故事裏,當你撥開重重迷霧不難發現,有人是爲了賺錢,有人是爲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人受不了被人管着......這些無一例外的都是“匱乏”。

而重要的問題是,在你的故事裏,你到底缺乏什麼?又到底重視什麼呢?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著有《怕麻煩纔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2017年新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三個月銷量破五萬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