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朋友

交朋友,應該是人類最頻繁的活動。

“如果沒有友情,一片城市就如同一片荒野,人們的面目就淡如一張圖片,人們的語言則是一片噪音。”

你看街上三三倆倆的行人,談笑風生;看咖啡館,任何時候都零零散散坐着一些人,或含情對視,或低聲交談;看傍晚的大排檔,人聲嘈雜,和着太陽剛下山的熱氣騰騰,約上三五好友,整條街比白天更熱鬧……

人類的交朋友是從胎教開始的,挺着大肚子的孕婦最愛閒聊,聊着聊着,就把孩子聊成了發小。小時候多了個玩伴兒總歸不是壞事。可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小區裏再也沒見發小的身影。原來,他是被奶奶接走了。人之初的一段友誼,只存在大人們的調侃裏,自己則沒有半點兒印象。

上幼兒園了,就和臨近座位的小朋友說的話最多,分組遊戲也經常能在一起,玩兒的多了,沒吵架,就算是朋友了。只限於在幼兒園自由活動的時候,只限於放學後同路的那100米,其它時間沒有交集。假如以後能在某個學習班碰面,也許絞盡腦汁能想起個名字吧。

人生真正交的朋友,應該從小學開始的。六年的時間,朝夕相處,總能找個脾氣秉性相同的,還能一起過六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呢。畢業時也寫同學錄了,也留微信了,至少失不了聯。

中學時代的朋友最可貴。可以一起談心,一起追星。可以在你一次考試失利時,默默地爲你買瓶飲料;可以陪你一起去做你不願意一個人去做的事兒,哪怕這件事傻透了,可以共同痛苦,共同快樂,單純的只是喜歡你而跟你交朋友。

大學時代,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本身有着許多的不同,能友好相處的就不多了。一般以寢室爲單位,各自學習與生活。同寢室的小夥伴自然是親密些,但也各自追求着自己的愛情和前途。畢業了,留下個很好的名詞“同窗”。

越長大,人和人的交往就和利益緊密的聯繫了起來。人總習慣從對方身上獲得點什麼,一個人要索取,一個人要給予,角色隨時互換,達到一種平衡,相互之間有默契,有尊重,有坦誠,有快樂,有理解,可以交往。

友誼就是建立在相互利益之上的,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相較以物質需求爲主的友誼,建立在精神需求上的友誼更牢固些。

有意無意之間,對待朋友也是基於寂寞和恩惠。

曾經經歷過一場失敗的友誼,結束的原因可能是兩個人付出的不對等關係造成的,也不強求,天地自如,來去匆忙。只是從那以後不再執着於某一個人,也學會了自己陪伴自己。

三毛說:“知交零落實是人生常態,能夠偶爾話起,心中仍然溫柔,就是好朋友。”

隨着時間的淘漉,最終留在我身邊的朋友,寥寥無幾。求同存異是我們之間交往的準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當有人願意傾聽我,信任我,能在失落的時候陪伴我,真心希望我過的好而不嫉妒我的幸福,便是我的幸運。

和朋友在一起,讓我暫時拋棄了孤獨這一基調,是朋友擴展了一圈圈我所屬世界的外延,讓我暢快淋漓的大口呼吸。

遇見,朋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