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四个“有”,从此告别自嗨式写作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一个大众写作的自媒体时代。

我们的写作不必阳春白雪,生活中的任何事情:衣食住行、婚姻育儿、婆媳纠葛、社会职场等等都可以写出文章,只要能让阅读者有共鸣,并能连连说“是的”,你的文章就有市场。

于是,致用类文章和书籍异军突起,只要能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种技能,市场就有需求。于是“干货”这个词成了一篇文章是否可读的标志。

昨天在和爱人聊天的时候,他就问我,你为什么总想去拆解致用类书籍呢?不能写点名著感悟啥的吗?言语中透漏着对这类所谓“干货”文章的一点不屑。

晚上看到《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里的一段话。我觉得回答他的疑问正合适:“如今的写作都是互动式写作,必须与读者相关,对读者有用。文学沉思录就不是互动式写作,而是临水照花人的自恋式写作。在如今的年代,除非绝代风华的大美人,一般人最好别用这种姿态。”呵呵,我想,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那怎样告别自嗨式写作,让自己的文章有人看呢?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中作者总结了“四有文章”的写法,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虽然这几个“有”不一定同时做到,但想要不自嗨,至少要做到一个“有”,才算及格,才能把自己的文章拿出来给人看。

1、有趣

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我喜欢看综艺节目,就是奔着有趣去的。谁也不愿意在累了一天之后再来听一顿说教。

在奇葩说中“段子手”傅首尔,就总是有很高的被关注度,她一张口,观众就笑了,这就意味着大家已经向她敞开心扉,她的观点自然容易被大家接受,而储殷教授正好和她形成了对比,学院派的风格让人立马觉得他正襟危坐,有点端着,他还没等开口,就有辩手和观众看他不顺眼,即使他的论点论据再充分,怎奈那扇门关了,自然观众投他的票就少些。

综艺节目如此,“干货”类的文章也应如此,如果能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能用故事、寓言或者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活化,读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

即使“严肃文学”,具体的笔法上也并非中规中矩。

比如,张爱玲给刻薄的人物安排的刻薄台词:“你这嫂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到有一大碟子!”

还有,沈从文写淳朴无知的乡下人这样描述城里的女学生;“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

读到这里,我简直笑喷了。这样的文字,还有谁不爱看呢?

2、有用

不可否认,有用类的文章是这个自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而阅读量通常能检验这个文章是否有用。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还找不准市场的需求,容易陷于自嗨的局面,这有什么关系呢?谁还不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回头再看看你的文章,哪篇阅读量高,哪篇没人看,大概就能猜出什么样的文章有需求,什么样的文章有用了。

其实,文章和电影、戏剧的本质应该都一样,如果读者或观众能在不经意间照见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触动,或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不易,那就有用,那就是成功的作品。

“有用文章的趋势和电商网购一样一样的。坚持不写这类文章,就好比生产者坚持商品不在网络销售,有一种与整个世界为敌的中二喜感。

有些人,他文章的内核明明是实用型,却还要披一身皮,伪装成“高格”。格是上去了,但什么下去了呢?阅读量。”

这些话可能是对有社科人文背景,总觉得只有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才算是写作的人来说的。作为刚刚开始自媒体写作的新手们来说,显然,只要写得出、只要有人看,就可以继续写,“格不格”的倒还在其次。

3、有料

“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而这个细节是在任何程度上都难以想像或编造的、丰盈的、真实的细节”。

有一些爆款头条文章,长得都很像,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里也给出过相应的模板,或者说是可参考的流程:标题--开场(导入场景)--分享一个故事(配一张图)--再分享一个故事(再配一张图)--最后分享一个故事(又一张图)--结尾(提出判断,引发互动)。

也有微信文章的流程:找3段和主题相关的故事、金句、感悟,然后套入模板,搞定发文。

模板和流程这件事对于新手来说简直是太好了,因为它给你提供了一个抓手,或者说是一个路径,你只要照着走就OK了。没毛病啊!

但问题是,有些创作者连其中的故事都长一个样,”我的朋友***,她做了一件什么事,blabla......“这就有毛病了。

这个故事既不新鲜,又不丰盈,也没有细节。完全无料,更不有趣。这样的文章看多了是会伤胃口的。

我也正在练习写作,我在想,如果我也按照这样的模板走,那么我的故事里要怎样才能不那么死板,有属于我的一颦一笑?

4、有力

有力分两方面:

一是审美的力度,二是情感的力量。

作者认为,审美的力度是“四有”里最技术派的一部分,或者说最体现手艺的一部分。比如说中国的古诗词、比如《红楼梦》。

我虽然没有什么文学功底,看唐诗宋词,看名著等不经点拨也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但文字美不美还是能感受到的。

比如,苏东坡在他的原配妻子死去10后写下的千古名篇《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种极简、真实的美,仿佛我多说一句都是对她的亵渎。

审美力度的提升一定是真功夫换来的,“就像画画弹琴一样,是画架前、琴弦上一笔笔、一丝丝练出来的。”

有力的第二个方面是情感的力度。如果说,审美的力度考验的是功力,一时半会学不来,但真情实感我们总还是有的。但即使每个人都有的真情实感,如果不加引导写作新手也不会运用。

我家小孩写作文,那是绝对的“我手写我心”啊,高兴的时候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是“今天我很开心。”难过的时候照例就是“我今天很难过。”。当然我也比他好不到哪里去,在他那个年纪,经常因为作文不会写而哭鼻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自带写作资源库,如果能用恰当的方式把我们的情感经历写出来,把我们的欣喜、难过、心如死灰、死灰又复燃等都真实的写出来,那么读者就能感同身受、能共情、能受到启发。

最后,以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写作和任何一种工作、一门技艺没什么不同,它只是我们积极入世的一个工具、一份依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