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女性書籍:她們看到的世界背面,只願你從不經歷

每年的四月都是讀書月。總有人覺得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什麼,不如早點結婚生子實惠。

如果讀書無用,爲什麼有文字以來的兩千年,男人那麼認同讀書?

你不覺得自女性讀書開智以來,女性的社會參與度大大提高,女性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嗎?

女性從出生到死亡,歷經社會歧視和不平等,你能享受到的權利,沒有什麼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那些受難者一點點爭取來的。

你看不到黑暗,心安理得享受自由的生活,那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作爲女人,如果你不關心自己,誰會關心你?我們從書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擁有獨立的思考、明辨事世、保護好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能力!

“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深知男人世界的規則,所以王朔如此教導女兒。

在此我推薦五本書,都是真實事件改編,她們的故事,會讓你心痛到無法呼吸。我建議所有的女性、所有的父母、所有有母親妻子女兒的男人,都來讀讀這些書,不求提供幫助,但求別成爲共同迫害的幫兇和麻木的看客。

在閱讀時,起初你會覺得簡直不可思議,電影都不敢這麼拍。接着你會發現,仔細想想在新聞媒體中稀鬆平常,女人都在這麼活着,區別只在於知道或不知道,默認或是反抗,成爲受害者還是推波助瀾者。

女人在這個世上擁有的所有權利,包括上學、上班、自由戀愛、獨自出門等,甚至是穿衣自由,都是前人付出巨大努力爭取來的。請千萬珍惜!

別等到失去才懷念一一自由的味道!

1.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強暴是社會性的謀殺!爲什麼受到懲罰更多的都是受害者?

這本書我一直不敢讀,作者林奕含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的。即便是勇敢地說出了被侵犯的事實,也最終在全社會對受害者的遣責中崩潰自殺。

書中以一個十三歲被老師強暴的小女生爲自己寫的日記爲主線,一步步勾勒出,年少天真的漂亮女生,如何在“文學導師”的反智文學教育下,以交作文的方式被強暴五年,最後被逼發瘋的過程。

不明真相的父母甚至主動把她送去老師家補課,每當她想說出真相,就會被大人們訓斥。受害女生要麼默認順從自暴自棄,要麼在抗爭中死於世俗的唾沫中。

正如現實版鮑某某仍高高在上,李星星則活在自殺邊緣。受到懲罰更多的永遠都是受害者。

正如書中所說:

“你可以假裝世界上沒有人以強暴小女孩爲樂;假裝從沒有小女孩被強暴;

你可以過一個資產階級和平安逸的日子;假裝世界上沒有精神上的癌;

你可以假裝世界上只有馬卡龍、手衝咖啡和進口文具。

但是你也可以選擇經歷所有思琪曾經感受過的痛楚,學習所有她爲了抵禦這些痛楚付出的努力。

你要替思琪上大學,念研究所,談戀愛,結婚,生小孩,也許會被退學,也許會離婚,也許會死胎。

你要經歷並牢牢記住她所有的思想、思緒、感情、感覺、記憶與幻想,她的愛、討厭、恐懼、失重、荒蕪、柔情和慾望;

你要緊緊擁抱着思琪的痛苦,你可以變成思琪,然後,替她活下去,連思琪的份一起好好地活下去。”



2. 《燦爛千陽》:如果你是阿富汗女孩,你將擁有怎樣的人生?

“上個世紀的這個時候,女人還沒有出門工作的自由,可是現在這種自由,竟然變的這麼一錢不值。

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爲了能去逛街,而不得不在家好好表現幾天,想下一趟樓都要向他請假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我今天站在這兒跟你說自由,還不是這麼荒唐。”

這是電視劇中的臺詞,但這更是一個阿富汗女孩的真實人生,不,比這更慘!

每個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滿了死亡、失去和無法想像的悲哀。

母親自殺,爲了給女兒一個好點的人生。親生父親爲利益爲她指婚。

家暴、戰亂、逃難。女人被剝奪上學、工作的權利,沒有男人陪伴不能出門,沒有工作沒錢買食物,能選擇的只是餓死還是被打死。

女人生病只能看女醫生,女醫生卻被禁止工作。要是生孩子怎麼辦?不知道,沒人爲此負責。

你還覺得你擁有的自由不珍貴嗎?

女人的命運如果不抗爭,就永遠是悲慘的,戰爭對弱者的傷害更大。無論何時何地,接受教育的人才有出路。

這是一本女版《追風箏的人》,它就像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如果女人放棄所有的抗爭,順從地接受男人的安排,你會是個什麼樣!

恰如魯迅所說的兩種境遇:求奴隸而不得和做穩了奴隸。

如今阿富汗的婦女還在追求的解放運動,恰是我們已心安理得的一切。

而我們真的已經享受到男女平等了嗎?不!還差得遠!


3. 《82年生的金智英》:對女性不友善的環境下,生孩子只是女性的責任和義務?

在所有工作中,我最不喜歡家庭主婦這個職務,因爲你與丈天並非平等的合夥人關係,他是你的老闆卻不認可你的能力和業績,你所得到的只是施捨和憐憫。

如果你在家要做各種家務,照顧小孩和老人,那麼你還不如保姆,保姆還有工資,有節假日假期,有請假辭工的自由;而你沒有,除非離婚。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那你就要看男人的臉色過日子,你和從前青樓的女子有什麼兩樣?

如果最終一無所有,爲什麼要結婚?只是找個人來供養,或者經歷家暴和背叛嗎?

《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被一句不能兌現的“我養你”吸引,人到中年遇見的卻是一句“我愛上了別人”。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梅湘南新婚就被丈夫打,委屈求全爲了家庭和睦,在丈夫慫恿下辭職做家庭主婦,一步一步變成了最後坐在輪椅上的梅湘南。

金智英比起她們幸運得多,有體貼溫柔的丈夫。但她真的幸運嗎?

“小學老師認爲坐金智英鄰座的男孩,只是因爲喜歡她才老是找她麻煩,希望他們以後可以處得更好;

那些靠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初中女同學,因爲被老師認爲丟了學校的臉而遭到記過處分;

高中搭公交車被陌生男子威脅時,父親反而責備女兒,認爲都是金智英自找的。”

在被忽視的童年中長大,讀到大學畢業,爲了家庭放棄職業生涯;在連續三個月獨自帶娃的間隙中,買一被咖啡喝,就被說成是靠男人養的“媽蟲”;幹一天的家務導致手腕受傷,被說成有洗衣機洗衣服有什麼累?

金智英最終沒有走出困境,屈服於韓國大男子環境,直至壓抑成精神分裂。

女性的命運是不是隻能困宥於婚姻?婚姻帶給女性的究竟是保護還是盤剝?如果作爲母親的女性,時常處在不公正的待遇中,壓抑而陰鬱,身處其中的孩子還能健康成長嗎?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會讓人一生都難以擺脫。

救救母親,就是救救孩子,就是救救我們自己!

4.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掙脫父母畸形的愛,成爲自己,這纔是教育的最大價值

所有的父母在做錯事傷害了子女後,都會說:“我是爲你好,我怎麼會傷害你呢?”

彷彿這就是一句魔咒,可以免除一切責任,讓孩子重新變得聽話乖巧。

讀這本書時,我驚詫於這事竟然發生在發達的西方文明。也對,如果發生在非洲,以當地的教育水平,沒人會覺得有什麼稀奇。如果有人喊叫出聲,定會被判定是不遵傳統的異教徒。

這本書是作者的自傳,它打破了我們觀念中的幻覺,以爲自己生活在一個烏托邦主義國家。

一個美國女孩,十七歲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在父母的垃圾場幹危險的工作,生活在父兄的家暴陰影下。

摩門教教徒的父親,遠離正常生活所需的學校和醫院等政府機構,帶着孩子們生活在大山腳下,整天爲末日降臨而儲備食物。孩子們參與危險的工作,頻繁受傷,甚至危及生命。

父親博大而深遠的愛,在自己的生命無法保障時,顯得那麼的諷刺。愛他的兄長,也是殘暴毆打她的人,雖然事後都會向她道歉,但沒人能接受重複的毆打和道歉。

母親只是嘆息,讓她學會忍讓。奶奶想幫她上學,內心對父親的愛和愧疚,讓她不敢答應。

直到擔心哥哥會用刀刺死她時,她才決定改變,向父親說出一切,然而父親並不相信她,哥哥則赤裸裸地警告她——告密者的下場。

她要如何走出陰影?

讀書!讀書!讀書!去發現另一個新世界,去發現一個和父親嘴裏完全不同的世界。離開傷害她的家,去大學讀書,接觸多元文化,感受正常生活的氛圍。從正反兩方面來了解這個世界。

不要去評判任何人,而要試着去理解他們,知道他們看世界的角度,也知道這個世界的多元性。開闊的視野,會讓人變得更包容,不會簡單地贊同或反對某人某事某物。因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對世界的很多認識,都只是盲人摸象。

女孩進入了大學學習文學,也學習與人交往;學習歷史,也學會客觀地看待摩門教的傳統;學習哲學,也學習與家人相處、與世界溝通。博士學歷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習到與自己和解在世上生存的意義。

受到家庭傷害的人,一輩子也走不出自己的童年。女孩的經歷讓她體會到:你可以愛你的父母,也可以不按照他們的安排生活;你可以獨自生活,也可以思念家鄉和家庭。這不矛盾,我們總是痛並快樂着。

從垃圾場女工,到名校歷史學博士,我們稱之爲教育改變人生但真正改變人生的是一個人內心對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5. 《向前一步》:如果沒有恐懼,你想要做什麼?

女性走出家庭走上職業道路不是男性的恩賜,而是工業革命對勞工需求不足所致。

但女性在職業發展上的玻璃天花板,仍然阻礙了她們的發展。

一個女人成功了,人們會問“她的靠山是誰?”

我們站在從前女性的肩膀上,理所當然地享受着她們曾爲之奮鬥的一切。

但如果今天的我們不能向前一步,爭取更多的男女平等待遇,那麼未來的女性權利也許會倒退。

在經濟下滑不景氣,失業率遞增時,總會有大波聲音呼籲女性迴歸家庭,把就業機會讓給男人。

當然爭取女性權利,並不是大女子主義,而是實現男女平等。

現實的真相是,世界仍然由男性在掌控。這就意味着,當要對這個世界做出真正有影響力的決策時,女性的聲音並沒有得到平等的對待。

在195位國家首腦裏,只有17位是女性。而美國還沒有出現過一位女總統。

桑德伯格以其真誠的態度,詳細敘述了她自身的經歷和窘境,能夠讓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女性輕易地認同她。她闡明瞭那些職業女性常常面臨卻又很少釐清的問題。

向前一步,就是讓更多的女性獲得權力。當更多女性進入領導階層、用有力的聲音表達她們的需求與關注時,世界上所有女性的處境也將隨之得到改善。

女性提出的 7 大要求|1974年

\n1. 免費的全天候託兒所

\n2. 同工同酬

\n3. 廢除所有令女性從屬於男性的法律條文

\n4. 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

\n5. 禁止歧視女同性戀者

\n6. 墮胎和使用節育手段合法化

\n7. 禁止對女性施加暴力

如果有一天波伏瓦的《第二性》已經過時了,那麼女性纔得到了應有的待遇。

然而今天來看,我們還在讀《第二性》,我們的境遇比當年還要不堪。如果全職媽媽成爲了嚮往的生活方式,那還有什麼比女性主動放棄獨立更可悲的?

1908年3月8日,美國婦女在紐約遊行爭取來的三八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不是爲了讓我們買買買,而是提醒我們:婦女解放運動任重而道遠。

別爲了一支玫瑰,就放棄了整個人生!

讀完以上五本書,如果你受到了震動,我建議你再讀讀波伏瓦的《第二性》,你會受到更多的啓迪。

處在悲慘境遇中的人,往往無法自己走出困境,因爲受限於困住她們的環境和輿論導向,會認同受到傷害是在自我贖罪。這種困境唯有開放的教育可突破,也唯有多讀書多思考,你才能避免被傷害。

讀書是爲了從前人的經驗中尋找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學以致用纔是根本。

女性獨立,比起經濟獨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獨立。我們不必強求撐起半邊天,只要努力撐起自己頭頂的一片天,就能給千千萬萬的女性以鼓勵和希望。

讀書也許不會改善我們的境遇,但能給我們帶來希望,不是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