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地久》:這是生命的一場場輪迴,親人的陪伴纔是最長情的告白

初讀龍應臺是在朋友家借了《親愛的安德烈》,原來母親和兒子還可以是做朋友,大膽地談論各種禁忌話題。

內疚的是那本書準備還時,被另一朋友借去,她正苦惱於孩子們的不聽話。後來那本書就不見了,沒有還書,結就藏在心裏,時時作痛。

再讀《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也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這種隱痛,比我深刻,也就更痛。

龍應臺的母親得了老年癡呆,不再認識她。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在,大約也是如此,後悔不能在母親清醒時多多陪伴,現在只能徒勞地看着,這種悲哀無以言對。

所以《天長地久》是龍應臺寫給母親的信,也是她對母親的懷念。有個作家女兒真好,即便你離開人間,你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書本中記載,此後千千萬萬的人還能記住你。

有人說一個人真正死去,不是肉體的腐敗,而是世間再無人記得你。美君,你將不會離去,會與書本天長地久。而這恰是你自己的遠見,當你在四十二歲時說讓女兒去讀書,就埋下了因果。

“她如果不讀大學,以後就會跟我一樣。”龍應臺記住了母親說的這句話。確實,她沒有個像漁村的其他姑娘一樣,打工賺滿一手臂的金鐲就結婚生子,一代又一代。

她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在香港任教九年。兩度進入政府擔任公職。

人生在讀不讀書上繞了個圈,奔向了不同的方向。誰說命運不能被自己掌握?讀書便是那四兩撥千金的關鍵一招。

當年母親的母親支持女兒讀書,於是終有一代讀了書,改變了命運。一代人既承載着上一代人的希冀,也影響着下一代人的成長。

時間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轉,母親和自己的過去,自己和兩個兒子的現在,生命就一場接力賽,一邊是對母親的虧欠,一邊是對兒子的幽怨。

我很喜歡龍應臺與兒子的相處:每年與兒子出外旅行一次,一對一,沒有第三人。

她說一起去旅行,既不是她闖入兒子的生活,也不是兒子闖入她的生活,而是共同去探索新的旅程,將來回憶時也會有感人的畫面值得記取。

我們把孩子稱爲神獸,她卻把自己稱爲母獸。

當兒子有了女朋友時,她感覺和兒子之間有了“小三”,彆扭地拒絕兒子帶女友同訪。兒子乾脆地回答,要麼一起來,要麼一起不來。這頓時讓她體會到自己的無理。

龍應臺很真實,也是爲了告誡所有的孩子:大人不都是對的。如果倫理變成壓迫,親情變成綁架,要學會說不!

《天長地久》是由一連串的寫給母親的信連起來的,在信與信之間,是從母親出生開始一路的回憶,在信裏面則是她放下一切公職陪伴母親生活,和大洋彼岸的兒子通訊撒嬌的點點滴滴。

她有母親作伴,母親卻不知她的陪伴;她也是母親想得到兒子的陪伴,但兒子也有兒子的生活,陪伴時短暫而濃烈。是的,她的遺憾,不應再是兒子的遺憾。但我們一代又一代,就像是奔向沙灘的浪花,前浪撲倒,後浪接力,終不免遺憾。

母親是兒女的後盾,也必將會被子女拋在身後。

幸好,我可以陪在我的母親身邊。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好時光,而我們的父母則承受了時代的痛苦。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我們的幸福是建立在他們的痛苦之上?

我的母親早早退休,爲我帶兒子。兒子在這世間的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外婆,陪着他長大的也是外婆,他常常媽媽外婆混着叫不清。我則在不同的城市間打拼,從不想家。說起來冠冕堂皇:爲了生活,實則我更享受一個人的自由,不想聽母親的嘮叨。

有一年回家,正在家附近小區超市購物,母親打來電話,電話裏咳嗽不斷,話音斷斷續續,只說要去醫院。我急奔到家,母親已經喘不過氣來,臉漲得通紅,說不出一個字。我急忙撥打120,一邊給她擼胸拍背,好久才緩和了些。

到了醫院,醫生說需要住院,肺氣腫,會因爲小小的一次咳嗽就窒息,很是危險。目前也沒有什麼良方,只能慢慢養着,最好有人相伴。父親已經離開,兄長又不在近旁。只有我了。於是,我把外地的事務了結,回家重謀了一份自由的職業,天天陪着母親。說是天天陪着,但更多的是母親對我的照顧。

小時候母親是嚴厲的,做不好就會責備我;現在母親成了我一日三餐的總管,總是想方設法做些我喜歡喫的。因爲在她眼裏我不會做卻很挑剔,很是難伺候,又牙尖嘴利,說不過我,就只有用喫的把我的嘴堵上了。

有時我們會一起逛街,有時我們會一起鍛鍊,有時我們會一起商量弄點好喫的,有時我們又會聊聊親朋好友的家長裏短。

比起龍應臺,我是幸運的,我可以在母親還生活自如時,成爲她的女朋友。

然而對比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們,我又差了很遠,我和我的兒子還遠遠達不到朋友的標準。我放不下母獸的虛榮和自私,他則完全不對我表露心跡,順從聽話,偶爾的小脾氣也非常剋制,說話客氣,在他的眼裏,我是否已經成了一個需要應付的陌生人呢?

當年我希望離家越遠越好的,現在他則離我十萬八千里。果然,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命運總是在一代代間迴轉,《天長地久》所記錄的不僅僅是風花雪月、兒女情長。書中的思考,不止於家國情懷,還有對歷史事件的回眸和反思。

過去的雖然是歷史,但歷史裏有她和我們的父母。

借用龍應臺的話:“我們如何對待曾經被歷史碾碎了身心的親愛的上一代?我們又如何對待無話可說、用背對着你但是內心其實很迷茫的下一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