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nking in Bets》讀書分享(2) 概率思維與從經驗中學習

《Thinking in Bets》讀書分享(2) 概率思維與從經驗中學習

以賭一把的心態,用概率性思維看待問題

上一次我們分享了人的大腦本質上是不喜歡不確定性的,人是輕信的,信念又是很難改變的。
那麼我們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作者建議我們訓練自己用『賭一把』的視角來觀察世界。We can train ourselves to view the world through the lens of “Wanna bet?”。既然是賭一把,當然既可能輸也可能贏,並不是確定的。
一旦我們開始這樣思考,我們就將更有可能認識到:

  1. 事情總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there is always a degree of uncertainty
  2. 我們通常不如自己想象中那麼確定 we are generally less sure than we thought we were
  3. 實際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非黑即白的,或者要麼是0%要麼是100%那麼絕對。practically nothing is black and white, 0% or 100%

如果我們能夠較少地考慮是否對自己的信念有信心,而多考慮對自己有多大信心,我們就會成爲更好的溝通者和決策者。
與其將信心視爲兩個極端(我有信心或我沒有信心),不如表現出自信,這將使我們對兩個極端之間所有的灰色地帶都能有所掌控。『Instead of thinking of confidence as all-or-nothing(“I am confident” or “I am not confident”), our expression of our confidence would then capture all the shades of grey in between.』

強迫自己表達對某一信念的確信程度會使我們明白該信念的概率本質,即我們所相信的事物幾乎不會100%或0%準確,而是介於兩者之間。『Forcing ourselves to express how sure we are of our beliefs brings to plain sight the probabilistic nature of those beliefs, that what we believe is almost never 100% or 0% accurate but, rather, somewhere in between. 』

這樣會帶來三點好處:

第一,因爲人的大腦對於概率是不適應的,所以我們上篇所說的動機性推理也就失效了。要我們承認錯誤很痛苦,但是將概率從80%調到40%並不會帶來心理上的不適。
如果承認錯誤,將給我們心理上帶來防禦性的反應。但是調整概率,反而會加強我們作爲知識淵博、受過良好教育的聰明人的形象。

第二,與大多數人想象的不同,如果我們對一件事情的描述提供一個概率,那麼別人對我們的可信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會有所提升。一個具有審慎慚維和自我認知的人顯然更加可信。

第三,當我們宣稱一件事情的真實性100%時,別人或者擔心他自己出錯了,或者是擔心會給我們帶來防禦性的反應,大概率就不願意反駁我們。而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概率,對方就會很願意用他的概率來幫我們修正這個值,這樣就更有可能接近真實。

如何有效地從經驗中學習

我們今天都在經歷一些事情,這些對我們來說都會轉化爲經驗。
小說家、哲學家Aldous Huxley說過,『經驗不在於一個人經歷了什麼,而在於他如何有效利用他的經歷。Experienc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a man; it is what a man does with what happens to him. 』

技能與運氣

做好這件事的第一步是認識到,有的時候事情的發生是因爲另一種形式的不確定性,即運氣。 『And the first step to doing this well is in recognizing that things sometimes happen because of the other form of uncertainty: luck.』

我們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受兩件事情的影響:技能和運氣。
如果再次做出同樣的決定會產生相同的效果,或者如果改變決定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那麼該決定帶來的結果是由於技能。『If making the same decision again would predictably result in the same outcome, or if changing the decision would predictably result in a different outcome, then the outcome following that decision was due to skill.』
如果我們的決策對事情的發展沒有起到很大的作用,那麼運氣就是影響結果的主要因素。『If our decisions didn’t have much impact on the way things turned out, then luck would be the main influence.』
關於技能與運氣的詳細內容,可以參考Michael Mauboussin的《實力、運氣與成功:斯坦福大學經濟思維課》/《The success Equation: Untangling Skill and Luck in Business, Sports, and Investing》.

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們做事情的結果並不會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的錯,哪些不是。也不會告訴我們,哪些是我們的功勞,哪些不是。這使得從結果中學習成爲一個非常偶然的過程。
科學家用概率性機制引入到經典的條件反射試驗中會發現,引入不確定性之後會大大降低學習速度。

自利性偏差

那麼,人類會如何區分技能還是運氣呢?就像動機性推理一樣,我們對結果的區分並不是隨機的。心理學家和行爲經濟學家Dan Ariely認爲:它們具有可預見的非理性『predictably irrational』。這就非理性形式爲:把好的結果歸功於自己,把壞結果歸咎於運氣,所以我們自己並沒有錯。『We take credit for the good stuff and blame the bad stuff on luck so it won’t be our fault.』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無法從經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這種做法就叫做『自利性偏差 self-serving bias』
自利性偏差也是一種深度嵌入且頑固的思維模式。

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改變習慣。
Charles Duhigg在《習慣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一書中提供了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想改變一種習慣,你必須何持原有的提示,兌現原有的獎勵,但要添加新的常規。To change a habit, you must keep the old cue, and deliver the old reward, but insert a new routine. 』

人類的大腦雖然無法安裝新的硬件,但是我們可以遵循大腦硬件的設計來重新設計習慣。人腦的構造是爲了尋求正面的自我形象更新,並且喜歡和同仁競爭,我們可以利用這兩點來實現我們的新軟件。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跟其他人的比較來獲得自尊的方式來安裝這個新軟件。比如我們比他人更勇於承認錯誤,更願意以開放的心態來探索某結果的其他可能原因,甚至是當該行爲可能會給我們造成負頁影響而給他人帶來榮譽的時候。因爲我們在做一些多數人不會去做的不尋常的事情,所以我們會感到自己與衆不同。當這種感覺形成習慣的時候,我們就成功地對沖掉了一部分自利性偏見的影響。

換位思考

另外一種克服自利性偏見的好方法是換位思考。
我們知道我們傾向於貶低別人取得的成功,也會堅決把他們失敗的責任歸咎於他們自己無能。這時採用換位思考,如果思考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會如何,就很有可能發現他們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他們的優異表現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同樣,在我們做成一件事情很得意的時候,我們不妨設想這件事情發生在競爭對手上會如何。我們就更有可能發現一些有待改善的事情,找出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

換位思考使我們更接近真相,因爲真相通常處於我們如何區分自己的結果與他人結果的中間地帶。
通過從他人的視角出發,我們更有可能在這個中間地帶着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