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5)——八哥說南明

※東林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家,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

    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江蘇無錫人。萬曆二十二年(1594),因立太子爭國本,吏部文選司郎中(組織部幹部科長)顧憲成刻意提名推薦支持立長的朝臣入閣,觸怒了萬曆,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顧憲成回到家鄉後,就在宋朝學者楊時創辦的東林書院開課講學。講學的內容經常鍼砭時弊,觸及朝政,議論如何治理吏治腐敗,如何做好國計民生,如何對外禦敵,從而吸引了衆多有識志士,特別一些遭罷黜、賦閒在家的官員。   

由於能夠提供一個自由議政的平臺,書院很快聲名遠播。一些在職官員也紛紛前來參與其中。大家身處朝野,心繫朝廷,有感而發,志同道合,不遠千里,紛沓而至。沒多久,東林書院便成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政治輿論中心。

    通過在職官員的運作以及輿論導向,東林書院的一些政治主張、施政綱領得以體現,有時甚至左右了朝廷的決策及人事任命。這樣一來,書院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一個純粹的學術團體變成了一個政治派別,爾後又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政治利益集團。他們一致對外,對人不對事,抱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態度,黨同伐異,讓非東林黨人不寒而慄。於是,被冠以“東林黨”的稱呼。

    在孫中山建國民黨之前,“黨”一直是個貶義詞,如“朋黨”、“黨錮”、“黨禍”、“結黨營私”等等,都是指有組織、有預謀、有企圖的政治利益集團,爲執政者所反感與忌諱!   

正如黃宗羲在《明儒學案》裏所說的,“天下君子以清議歸於東林,廟堂亦有畏忌”,“東林中亦多有敗類,及攻東林者,亦間有清操之人”,說明了當時東林黨的影響力以及東林黨成員的不純粹。只不過,那時所謂的“黨”,是極其鬆散的組織,不同於近現代的政黨,既沒有固定的綱領與章程,也沒有統一管理的組織方式,甚至沒有明確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只是一些政見相同相近,政治活動中經常抱團結夥的一羣人罷了。 

不過,東林黨倒是有相對明確的政治主張和政治態度,主要有:   

一、主張言論自由;   

二、反對宦官專權亂政;   

三、 反對礦監稅;   

四、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 

  五、主張平等擇優錄用人才;   

六、主張加強遼東防禦。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東林黨其實就是一羣經常聚在一起的讀書人,他們以君子自居,自命清高,捨我其誰,喜歡諷喻朝政,干涉朝政。但他們未必都是真君子,一旦有利益衝突,他們照樣會沒有原則,黨同伐異。被他們攻擊也未必就是小人,有些人僅僅只是因爲站隊不合而已。總體而言,他們多數人品德高尚,但過於注重個人聲望,經常意氣用事,寧折不彎,行爲極端。所提倡的政治主張看似爲國爲民,其實經常不切實際。

    總之,東林黨不像他們自我標榜的那麼好,也不像某些人定位的那麼壞。但不管如何,至少他們還尊重規則,起碼的做事底線!   

    東林黨除了創始人顧憲成外,主要代表人物有李三才、趙南星、高攀龍、鄒元標、楊漣、左光斗、黃尊素、周起元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