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優良習慣的培養

所謂“習慣”是指長時間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爲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我們可以用兩個詞來說明習慣,一個是自然而然(不需要別人的催促就能自動觸發某一行爲),另一個是習以爲常(常常做某種事情就覺得很平常了,比如每天的刷牙洗臉)。

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舉了一個名叫尤金(Engene)的老先生的案例:

尤金患了失憶症,除了丟失以前的記憶,他對所有新事物的記憶也不會超過3-5分鐘。他忘記了自己的妻女;每次見別人都需要再做一次自我介紹;回到住了十幾年的家中也會認爲自己住進了新房子;人生對於尤金先生就如同嶄新一般,但是腦神經科醫生卻發現了一些很意外的事情。他們曾對尤金做過一個實驗,要求尤金畫出家中的簡單地圖,可是尤金說他不能記得家中浴室、廚房分別在哪裏。稍後,在實驗人員做筆記的間隙,尤金起初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等待,接着就起身到了浴室洗手,再走到廚房拿東西喫,最後又回到了沙發上。雖然尤金不記得方位,但是他腦中保留的習慣,仍然能夠帶他走到家中的浴室或者廚房。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爲什麼我們的孩子養不成良好的習慣呢?這是因爲我們存在一些誤區。

首先,平時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夠明確。你是否每天都在唸叨要好好學習啊、寫作業的時候認真點……其實這些話除了招孩子煩外,沒有一點用處,因爲你沒有告訴孩子具體應該怎麼做。怎樣算好好學習?怎麼寫作業算認真?孩子心裏並不知道。就像在疫情期間,我們每天囑咐孩子“把手洗乾淨”,但是怎麼算洗乾淨了,孩子並不知道。

我想起幾米老師的漫畫書《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這的確是我們錯了,我們給孩子的規則不夠明確。

其次,我們對孩子太溺愛了。一提起溺愛,我就想起了這個事件:一對母女去逛商場買手機,女兒對專櫃裏的一款手機很喜歡,執意讓母親給她買下來。因家中經濟條件不好,母親多次勸說女兒挑選其他品牌的手機,都遭到了女兒的拒絕。無奈之下,她只能當衆給女兒下跪。我們不能對孩子無限制的遷就!

第三,父親在家中參與教育孩子的時間較少。

第四,家長沒有做好表率。如果一個家中,父親每天拿手機打遊戲、刷抖音快手,母親每天都在追電視劇或打麻將,孩子怎麼可能回到家去看書呢?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五,規則不一致。家裏對孩子教育的規則不一致,比方說:媽媽擔心孩子長蛀牙,不讓他喫糖,爸爸卻經常偷偷地買糖給他喫。到了爺爺奶奶家,規則又變了。這樣怎麼能養成良好習慣呢?

第六,不能堅持到底。還記得挖水井的故事嗎?

那我們具體應該從哪些方面着手培養孩子的習慣呢?

首先,規則要明確。我們經常說孩子要好好學習,到底怎麼算好好學習呢?是把今天的完成就可以了?還是每次考試都考100分纔算?這個需要和孩子溝通好。還有,我們不要籠統地說把手洗乾淨,而是告訴他“七步洗手法”是怎麼洗手的,按照步驟洗完就說明手洗乾淨了。

其次,規則一致。家裏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要達成一致的目標,要採用一致的方法,共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適當獎懲。獎懲時我們要注意:①要與問題有相關性,比如:孩子如果因爲玩手機,沒有完成作業,就要限制他玩手機的時間,而不是打、罵或不讓喫飯。②要讓他面對規則,承擔責任。比如:關於早上不起牀,遲到的問題。我們該叫起牀的時候叫了,還不起牀,就讓他遲到,到學校老師會懲罰他,讓他自己去面對,去承擔責任,這樣他就知道應該早起了。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

第四,長期堅持。堅持的作用就不用細說了,我舉一個德國小學的事例。學校給家長定的手冊,每天從學校接孩子要問孩子兩個問題,一是你今天干了什麼,二是你明天需要幹什麼。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孩子對今天的總結及複習,第二個問題是培養孩子對明天要做的事能提前預習和計劃。長期堅持問這兩個問題,孩子的變化是驚人的。

我們要從小做起,養成微習慣;從家庭做起,用環境培育習慣!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