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以好朋友的名義愛着一個人?

以好朋友的名義愛一個人,一定很辛苦吧?

不是普通朋友不是陌生人而恰恰是好朋友。

明明那個人就在眼前,明明已經認識了很長時間,明明關係已經那麼那麼好了,可就是不能往前再走一步。

就是不能。

因爲“好朋友”這三個字是枷鎖,讓有些話變得不能說,一旦說出口就會失去那個人。

對嗎?

“以好朋友的名義愛一個人”,退一步做不了普通朋友,進一步可能回到陌生人。

就只能小心翼翼守着,愛着,沉默着,獨自一人難過着。

爲什麼,這世上偏偏有這麼難解的題呢? 

One day,一天。

電影《一天》,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1988年男女主人公在畢業晚會後相遇,自此開始了長達近20年的糾纏。

男主角Dexter是到處留情的花花公子,秉承着“不拒絕不負責隨時可勾引”的原則在花叢中流連忘返。

女主人公Emma則是典型的乖乖女,樸素,平凡,配上眼鏡看起來甚至有點古板。

Dexter英俊,風流,但在感情上過於危險。

Emma純情小白兔,段位實在太初級。

怎麼看他們都完完全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然而Emma就是喜歡上了Dexter。

對於這種bad boy和good girl的故事,按照常規套路無非是壞男孩長年習性不改,好女孩做了長年備胎。

壞男孩偶爾累了倦了迷茫了只需招招手,好女孩依然會義無反顧奔向他成爲他的港灣。

事實上電影裏也差不多,只不過穿上了一件名叫“友情”的外衣。 

Emma和Dexter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至少他們名義上是這麼說的。

我一向認爲類似說法都是藉口,以“友情”之名裹挾對方就只有一個原因:

不夠愛或不敢愛。

在電影裏,當時的Dexter不夠愛,當時的Emma不敢愛。

如果足夠愛,怎麼會明知道對方的心意還能隨時隨地約別人?

如果敢愛,怎麼就是沉默就是不敢說?

這種狀況在這兩位“最好的朋友”之間持續了好多年。

他們也像很多年輕人一樣畢業後各奔東西赴前程,期間迷惘,失落,輾轉。

Emma想成爲一名作家卻一直不得志,爲了生活她先是在餐館工作,後來又當了老師。

Dexter則去巴黎教英文,後來成了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

Emma接受了一位喜歡她很久的人。

Dexter感情生活依然很香豔。 

成長。

在漫長的時間裏兩人都跌跌撞撞各自成長。

Emma終於出書成了一名作家,也剪了幹練的短髮。她像蒙塵的璞玉,經雕琢後愈發光彩照人。

Dexter失業,結婚又離婚,生活如一團亂麻。

他們的人生像兩條曲線,Dexter一路高開低走,Emma則平穩上升一手普通牌被她打得很精彩。

他們也鬧彆扭,也會對彼此失望。

比如Dexter嫌棄Emma作爲教師的職業,Emma對Dexter的墮落恨鐵不成鋼。

Emma終於哽咽着對Dexter說:“我很愛你,但我不再喜歡你了”。

後來。

Dexter離婚後去找Emma,那時候Emma的書已經大賣。

失意的Dexter以爲Emma還會像以前一樣是他的港灣,給他兜底,卻不想Emma已經有了全新的生活新的戀人。

Dexter一時氣急敗壞。

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

他的潛臺詞是:你怎麼可以有新的戀情?你怎麼可以不等我?難道不應該是還像以前一樣我回來你就在原地嗎?

看吧,Dexter依然特別渣。

但Emma還是回頭了。

I thought I got rid of you. 

我必須承認我不喜歡這部電影。

首先沒有代入感。

因爲我不是Emma那樣的女孩,我也永遠不可能愛上Dexter那樣的男孩。

再來整部電影的敘述。

這部電影時間跨度很長,畫質很好看,配樂很好聽。

你能明顯感覺到創作人員想要拍一部不那麼淺薄的文藝商業片的意圖,但卻因爲故事銜接生硬以及留白質量參差不齊而導致的“爲了使電影看起來顯得高級而故意爲之”的刻意感。

不夠自然,拼湊感太強,總覺得差口氣。

就像安妮海瑟薇在電影裏蹩腳的英式口音,刻意又做作。

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時沒有任何感覺,甚至產生了一種“別了吧也不必拍得如此矯揉造作”的想法。

但這並不妨礙仍有無數人爲它落淚。

網絡上關於這部電影有很多留言,留言裏對於“以好朋友的名義愛一個人”這個命題有太多感同身受。 

放在任何時候來看,Dexter都是渣。

他風流成性,私生活混亂,自甘墮落,從來不會爲任何人負責。

難道因爲被生活教育過、因爲Emma就真能突然變成五好男人了嗎?

難道不是因爲他渾渾噩噩半生,最後被生活摩擦得無處可去就只能回頭找Emma嗎?

試想如果他生活依然順風順水,家庭幸福美滿,他會想起來那個1988年戴眼鏡的傻姑娘嗎?

多半是不會的,對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答案。

Emma不過是他潦倒生活裏的救命稻草。

可他真不愛Emma嗎?

也愛,但這種愛不是直觀單純的愛情,而是摻雜了兩人共同的成長、陪伴、信任和漫長時間積攢的安全感。

這種感情必須被投放在時間裏去篩選沉澱。

它大於愛情,比愛情更厚重。

你甚至可以用“後知後覺”、“成長”等詞來爲Dexter開脫背書,什麼男孩需要成長啦、看遍世界才知道誰是最好的、人都是會改變的……,諸如此類。

但這對Emma來說太殘忍。 

他們之間的感情從來都不對等。

憑什麼Dexter看遍花花世界把青春的荷爾蒙多巴胺燒完了,倦鳥想歸巢Emma就得在原地等?

憑什麼Emma老老實實生活一直愛而不得,Dexter想回頭了她就得在原地等?

憑她願意。

沒轍,憑她願意。

現實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了,任周圍的人說破天列舉對方一萬條渣男的證據,都抵不過一個“我願意”。

人家勾勾手,你照樣跑過去。

公平嗎?

不公平。

賤不賤?

是挺賤的。

我一邊暗罵Emma沒出息,一邊看着留言裏相似的故事。

愛情從來不公平,愛情也從來沒道理。

愛了就是愛了。 

Emma以好朋友的名義愛了Dexter很多年,在這很多年裏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和蛻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Dexter離婚後去找Emma,Emma跟男朋友約好了要見面。

她那時短髮,穿漂亮的高跟鞋露背裙。

她以前從來不會這麼穿,連Dexter都感到很驚訝。

Emma已經完全成長爲獨立精緻的事業女性,與1988年那個女孩截然不同。

在愛而不得的年歲裏,她彷彿手持斧鑿,將自己雕刻成了夢想中的樣子。

她當然愛Dexter,儘管他不堪,儘管他傷害她。

但我更願意相信她愛的是少女時代的執念。

像很多女孩一樣,年少時遇到了一個閃閃發光的人,他英俊瀟灑,她普通平凡。

她悄悄愛他,她知道自己渺小而他可望不可及。

他所有的風流韻事她都有聽說,可她還是愛他。

女孩們往往拼了命讓自己變好,似乎這樣對方纔有可能注意到自己多看自己一眼。

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孩們執著的往往已經不再是那個具體的人,而是某種符號象徵。

那是少女時代未竟的夢想。

於Emma而言,Dexter就是她少女時代的夢想。 

也幸好Dexter只是夢想。

試想如果1988年那一晚他們真的發生了什麼,那麼他們就不會有後來。

Emma會成爲Dexter一夜風流的對象之一,然後天亮後繼續尋找下一個女孩。

他們多半連朋友都做不成。

他們之間長達近20年的糾纏讓Emma難過,也讓她對人生更清醒。

她像一個時時隱隱作痛的信徒,帶着一根刺匍匐在成長的路上。

電影裏最後Emma還是和Dexter在一起了,幸福生活沒多久Emma因車禍去世。

其實結局怎麼樣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Emma成了作家,Dexter變成了媽媽曾經期盼的好男人。

兩個人都在彼此的拉扯中完成了對人生的預言。

就衝這一點,所有的過往都能被原諒。 

She made you decent and then in return you made her so happy.

她讓你變得得體,反過來,你讓她變得幸福。

這是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也是最打動我的一句。

我突然意識到,Emma和Dexter能相互糾纏這麼多年有跡可循。

他們大概都從彼此身上得到了某種養分,從而平衡自己的人生。

乖乖女變得光彩照人,浪蕩公子變成質樸好男人。

想想,還真是有趣。

這是電影《一天》。

也是“以好朋友的名義愛一個人”命題下的故事之一。

我知道天底下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感情就是如此玄妙,沒辦法用理性的邏輯去解釋。

如果你也正處在這樣的境況中,請儘可能理性。

如果不能,不管那個人知道,或不知道,或知道裝作不知道,都請在愛人的同時好好愛自己。 


【文|董千一】

編輯排版|董千一】

【圖片|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