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海蠡測》筆記五

證悟知解


一般人習慣把禪宗與開悟、開悟與狂妄、狂妄與禪宗這三件事看做因明學的三支論式。這種看法真是誤解太深,看輕了他人也看輕了自己。


禪宗的悟是證悟不是知解的悟。


比如:水有解渴作用,茶是水煮的,所以茶能解渴,沒有喝茶的人這個叫悟知了道理,和禪宗證悟是兩碼事。比如:一個人口渴取水飲用,飲了水就不渴了,水能解渴,飲水已經解渴,理論與事實都完成了。理與事全消,便是“亡言絕慮”。水與渴二事消除,不再存在時只會使人清涼而已。如果永不再有煩渴產生,就是禪的功用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就應該是佛陀的跳出六道的境界。

水與渴既然全消,進一步研究水與渴的理和事,等有一天達到事能透徹,理也圓滿,了了無滯就可以悟後起用。


佛法包含了很多實驗的方法,以禪宗最爲擅長。


禪宗證悟注重“事致理圓”以修行達到“事至”爲最重要。


如果從理解開始再入道就屬於從知解入門,是先從明白道理開始的,就想《楞嚴經》上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這句意思就是由理解開始達到知行合一,而後再達到圓滿,如《法華經》上說:“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要得到證悟,最重要的是現前的佛法。


有人認爲儒家說的體會就是證悟的意思是不對的。體會就是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而知,這等於佛學所說的行解相應,而不是證悟。


證悟是什麼?證悟是頓超之大實驗事,這不是由漸入的行解而來。體會是理通於事之學,與證悟頓超是不同的。體會和證悟沒有優劣之分,但證悟需要弄清楚所悟的意義究竟何在。


古德有云“參要真參,悟要實悟”“大疑則大悟,小疑則小悟,不疑則不悟”。這些都是教參禪的從真實疑情開始,而不能只憑知解。如果參禪人得到些知解,又有些體會,忽然有了會心之處,仍然屬於理方面的事情。許多文人學士都屬於這一類情況。


理是理,事是事,我是我,都不能相應就是幹慧,好比智慧像枯木需要水來滋潤,定就是水,定慧二者兼備滋潤根深葉茂,果蔬味濃。


禪門重視證悟,講究真參實悟,學禪的人必須隨時隨地的鍛鍊參究,達到純熟。等功夫深入,定力穩固,忽然“㘞”一聲,渙然冰釋。此時心境如天空一輪孤月,光耀宇宙,這樣頓然一悟就是證悟。


把㘞”一聲當做了實際方法去會意就大錯特錯。這只是事的現象,是功夫過程中一種境界,把過程境界當作真實無異於把眼前現象當作真實,結果真正的真實反而找不到了。

頓悟證悟也是需要漸修而來。不要忽略了頓前與頓後的努力修行。所謂:“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凡事都需要經過一番艱苦才能成功。


南師告誡學人們:今天法門衰落,有知識和聰明善辨的人士太多了,學禪寧可側重行履工用,不可只重知解,而流於狂知幹慧,如果這樣還不如修淨土宗緊抱一句彌陀往生極樂。



祖師禪與如來禪


祖師禪是頓悟,如來禪是漸修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否則禪宗的頓悟與漸修並重又是什麼呢?


祖師禪和如來禪區別:從凡夫開始修起,直到入聖都是如來禪,即使達到人法兩空,如果在悟的知見上還有遐絲,都不能算入祖師禪的門。祖師禪是人人本來具足,個個原始圓成,山河大地本來空無一物,性相平等,物我一如,不待修證。



三關與頓見


禪門宗徒們對於修行和開悟有三種說法:1.先修後悟 2.修悟同時 3.悟後起修

這三種說法雖然不同但是相通,根據人根器不同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有人說這就是三關的意思,南師並不認同。

又有人認爲天台宗的三止三關,以:有、空、中 爲三關說法也是錯誤的。

南師也反駁:從初參到破參最後到牢關纔算見性,禪宗豈不是有定則的漸法了嗎?與頓悟的頓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個人理解南師可能認爲:三關與頓悟本無定論,這些都是過程中的現象而已。


閉關與打七


閉關在《易經》《復卦》一節中:“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所謂閉關就是齋戒安身靜養的意思


佛法閉關一般認爲開始於釋迦在摩竭提國關門獨修,以及維摩在毗耶國閉口不言。


禪宗認爲“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這個看法在永嘉禪師勸阻左溪郎的信中再三提到。在一個人未明心地時入山反而山中泉水怪石使人煩惱不安。如果內心清淨處於繁亂環境中又和山中有何區別呢?


禪門閉關與一般閉關不同,所謂:“楖慄橫擔不見人,直入千峯萬峯去”,初開悟的人,必須入關去修行!閉關是去修證了生脫死的人生大事,不能草率。


未開悟之人閉關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到世間去做利人利己的事。


西藏密宗閉關分爲黑關與白關,需要豐足供養使閉關的人生活無顧慮,才能一志專修。


道家閉關需要法、財、侶、地四個條件。就是有方法,修行的道糧,適當同伴及適當閉關地點。


苦行並不是道,只是幫助修道的事情而已。


打七就是打破七識的說法是不對的。七這個數字在《彌陀經》唸佛法門唸到一心不亂以七日爲期限,嬰兒在胎中七日一變,中陰身七日而轉,在《易經》也有解釋,足以證明七的含義甚深。


禪宗創立靜七是爲了多年用功仍未開悟人所設一種方法,使他們能夠在七日內“剋期取證”。七日是否能取證,還是要仰仗大德宗師及禪門大匠教授。以他們通天手眼,能殺能活的手段,棒喝交馳,心光普照,使學人能透脫情根識鎖,拔出靈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