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黑客》___筆記 理論 實戰

     理論                            

                                          增長團隊的搭建

        最簡單的增長方法就是去好評;在我們生活中,點外賣、堂食、買書購物等等會根據感覺走;這個感覺來自於豆瓣,來自於美團,來自於餓了麼,甚至於來自於淘寶;而人們的潛意識喜歡讓人爲自己“背鍋”,背鍋是個利人利己的好習慣,因爲我做錯了事情是因爲他們給了錯誤的建議;所以好評是我們獲取消息的唯二渠道(還有一個是差評),判斷無法直接觸碰底層的東西是依靠我們的主觀意識,所以評論是我們需要佔據的。

**筒倉結構**---跨部門協作,多資源共享;例子:騰訊微視依靠微信的IP流量進行推廣

工作流程:(1)數據分析與洞察收集;(2)想法產生;(3)排定試驗優先級;(4)試驗執行


                                好產品的增長才是持續增長

       增長分爲暫時性增長和持續性增長;暫時性增長可以依靠錢,而持續性增長要求的是這款產品不可或缺,或者產品消失後大家會很失望,一時半會兒找不到競品;比如我們的微信。

        所有的增長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最聰明的“傳銷”還得屬於QQ;你可能認識的人,從六度人脈分割理論上講,間接或者直接的增長了社交,滿足了更多社交的需求。

        同樣,所有的裂變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很酷的功能點(打車)就裂變的超乎你們的想象,這裏面就慢慢產生了口碑,而談到口碑往往會想到品牌。比如品牌掙錢比非品牌掙錢多,哪怕質量和服務一樣;同時,品牌賠錢也比非品牌賠錢多,就像滴滴和我們的出租。滴滴出事了,程維抗鍋道歉,出租出事了,新聞輿論一過就停。(並非幫滴滴說話,舉例♪(・ω・)ノ)  


                                         確定增長槓桿

        抓住新增用戶的第一波浪潮,盡力去轉化他們的付費習慣。因爲高轉化率只存在於產品剛出現的時候和產品最熱的時候(可能最新也可能中期)。增長初期的嚴密試驗流程,增長黑客通過快速的試驗(不是最快的運行節奏)找尋並優化最具增長潛力的因素。

摩根公式:(網站流量*郵件轉換率*活躍用戶率*付費訂閱轉化率)+留存訂閱用戶+復活訂閱用戶=來自訂閱用戶的收入增長

***易貝等式:發佈物品的賣家數量(人)*發佈物品的數量(件/人)*買家數量(人)*成功交易數量(件/人)=總商品增長數量(件^2)  (y=x^2)(發佈人數*平均發佈量*購買人數*平均購買量)

Note1:算法恆等式如果無法從概念上理解,就從單位上分析。

Note2:大量數據推出散列點線性迴歸->推出數學公式->推出文本恆等式->輸出結論

Note3:需求明確(產品增長槓桿),根據實際(數據)得出結論

亞馬遜增長等式:垂直擴張(領域一個S)*每個垂直市場的產品庫存(件)*每個產品頁的流量(人數)*購買轉化率(%)*平均購買價值(錢/件)*重複購買行爲(次數不計單位)=收入增長(錢)

        之前做過一個學校的黑客馬拉松項目,一個貼吧形式的產品,但是在裏面加入了資源共享這個功能,當時天真的以爲真的形成了用戶閉環(現在覺得非主要功能);才發現真正的UGC平臺是靠內容獲取用戶時間,增大的廣告曝光率。(產品最直接的用戶行爲

       UGC來講,日常活躍度(DAU)是很重要的;而對於交友平臺,槓桿是總註冊量(LinkedIn)對於電商平臺更多的則是交易量。

       及時更新產品的北極星方向,不要迷失才能做到更好更準確的增長(個人感覺精益運營?);爲了獲得數據需要及時提供數據;儀表配置(時刻監督者數據之間的閉環);整合數據成了最後最爲關鍵的一環,小公司和大公司都應該需要整合數據,發現用戶行爲,做到更好的用戶研究。


                                          快節奏試驗

       大數量的試驗總會帶來小成功,可能1%,也可能5%的增長;緩慢起步,最後逐漸提速;黑客的增長循環步驟:形成試驗想法,排定試驗優先級,允許試驗,分析階段審視試驗;循環。

       安裝量*月活用戶數*消費用戶數*平均訂單金額*重複購買率 = 增長量

       瞭解最佳客戶的行爲(使用了那些功能,App哪幾屏,App打開頻率,購買哪些商品,訂單金額多少,下單時間和日期)

        瞭解最佳客戶特徵(什麼渠道過來,用什麼設備,哪些人口學特徵,居住區域,最近的商店,還用什麼app)

         瞭解客戶棄用App(那些屏退出率高,什麼阻礙性的程序問題,競品的價格,和最佳用戶相比有什麼用戶行爲棄用者沒有,棄用前時間和過程)

          ICE/TIR/PIE三種估分體系。

          沒把握,就提高置信水平

          實驗組VS對照組,打平,那麼對照組是優於實驗組的。(傳統意義上的標準被創新型的想法論證,花費成本開闢的創新型論證就毫無意義)


       實戰

         產品不可或缺之後,確認可以獲得市場之後纔開啓獲客模式。

      (語言-市場匹配、詹姆斯·柯里爾)產品優勢的描述打動目標用戶;包括電子郵件、移動推送以及印刷和網絡廣告等;甚至於對於一部分基於網絡和移動設備產品而言,它還包括產品本身包含的語言信息(所有信息),8秒甚至更短時間抓住注意力。“將1000首歌放在你的口袋裏”(對語言進行A/B測試)

      (渠道-產品匹配)選擇的營銷渠道向目標用戶推廣產品的有效程度。

         產品匹配(成本,定向,控制,時間投入,產出時間,規模)- >  增長手段(有機渠道[郵件],付費渠道[廣告],病毒/口碑渠道[折扣心裏])

         病毒係數(K)= 客戶發出的邀請數 * 受邀者中接受邀請的人數比例

         病毒性 = 有效載荷(多少個人發送給多少個人邀請) * 轉化率 * 頻率

         激活是在獲客之後所決定的,不同類型app的激活時間不同;每一步都在流失用戶,使用漏斗模型查看流失效果能更精確瞭解到問題存在(高用戶進入,高用戶留存 不一定 帶來高收益 ,需要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之後才能分析,eg:可能第三個月的時候就損失大半)

         減少摩擦也能獲得更多的轉化率(慾望 - 摩擦 = 轉化),減少摩擦的最出名的方法就是翻轉漏斗(淘寶在用戶在付賬之前都可以隨意查看所有內容)而註冊這種東西則是非常不友好的存在了,比如Airbnb就把註冊提前了,因爲在最後註冊會增加太多麻煩;讓用戶學習也是激活的重要手段是參與感也是遊戲化機制的前一步(推文->釘);互惠原則的觸發物的存在(協助型【能力低】,信號型【幫助重複】,刺激型【郵件】)

          留存一兩次是初期,這個階段的人能叫的回來人最多,因爲新鮮感和其他東西都還存在;而初期過後的中期是需要讓用戶覺得這個產品是生活的一個習慣(買生活用品上淘寶,買3C上京東)

          對用戶分組,對用戶參與的活動分組,對用戶進入時間分組,對用戶的各種時間分組,對用戶深度的畫像進行分組,合理的營銷和設計才能留住用戶。

           觸發物->行動->回報->投資->觸發物(參與迴環),持續的用戶引導再到復活殭屍用戶。引導是保持活躍,而復活殭屍用戶又分爲花了某種方式花了多久效果如何來推斷這個用戶還有沒有意義。

           變現電商是購買,Saas是服務,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廣告來掙錢。而變現也需要考慮羣組的貢獻HotelTonight(Wifi購買與3G/4G網絡購買)

           傑卡德係數公式 = 30個人同時購買了A和B / (單獨購買A  和  單獨購買B的合集) = 相似性分數

           A價格太貴不會考慮  B價格略貴仍然會考慮   C價格買很划算  D低到什麼程度懷疑產品質量;價格與質量比例,價格變動與時間(東西今天100,明天75;應該考慮在一段時間沒人購買的時候再下降,至少最後一個客戶購買15天之後),真正的免費纔是付費的來源(1、先用舒服了,離不開了。2、想繼續用一用可能有更深的功能可以挖掘)。

           CRAVENS(Credible,relevant,atrractive,visual,ennumerated,specific)

           稀缺原則。(最近發現美團的九點住宿有這個東西,顯示多少人訂了。不過還沒有落實到更深處是我可能會增加一些次數模糊度,告訴他們“還有很多”、“馬上沒房了”,之前實習帶的一個項目叫摩擦大家可以瞭解一下,我雖然離職了,但是這個想法應該會被落實到下一個版本,爲了刺激社交頻率和避免一些其他事情發生)

           喜好原則(最好的Model穿銷量最差的服裝) ||    互惠原則() || 承諾和一致原則() ||    社會認同原則()|| 權威原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