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算法》:戳掉認知泡泡 《聊齋》是本好書 自媒體的暴富之路

《聊齋》是本好書

算法是個很玄學的黑匣子,到現在爲止我仍然保持着這樣清晰的認知。曾經有幸體驗過RNN和CNN,後來發現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還停留在很常見的CV上。

我們常常會把算法掛在嘴邊,好像每個會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人都是一個算法人,當然這種認識沒完全錯。

技術人們訓練完了參數的算法是他們的算法,產品人有一套自己的算法,那是我們的算法。這套算法真的是去爲了Growth  Hacker。

你今天點外賣了嗎?

其實我想說的並不是外賣,而是熱愛外賣產業發動無限戰爭的美團。衆所周知,我們每當切換一個地方,推薦的東西就會完全不一樣,比如說我在學校他會給我安利今天的外賣,我在西安他會給我說你旁邊那家“老潼關肉夾饃”味道真的不錯,當然事實確實是這樣,味道確實不錯。

這就是我們所常見的算法,“外賣”?不,推薦算法

“我在重慶,我想去西安”

算法在進入我們的生活,當LBS的服務越來越發達的時候,算法爲了更懂我們,他們開始選擇用不同方式對待我們。我們在重慶的時候,不會頻繁的告訴我們哪裏去旅遊,但是如果我在重慶而訪問西安的時候,那算法一定會想曝光更多的旅遊景點給我們。因爲我們可能去西安,他可能想讓我們去哪裏玩。這個東西短期推薦的,不具備長期的效益。

沒事多逛逛購物平臺

網購出現,打破了直銷以及高額的門面費,在物慾橫流的池塘裏,我是這個下沉市場裏最划水的那隻魚,我享受着低價,但是我控制着自己剁手的衝動。

我喜歡去關注電商平臺,因爲我很閒。但是我是一個理性人,貧窮不願意去盲目消費,平臺最不喜歡我這樣的人,而這類人特別多,不止我一個,就是大家俗稱的“貨比三家”,我們會去看好評,會去看差評,會去看實物圖,會去辨別刷單,這些我們所關注的“淘寶印象”“評論”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標籤。這些東西大多數是UGC所產出的,而CSDN上面的許多東西更能算是PGC,而且你會發現裏面的協同算法

樂於助人的快樂

從小就知道助人是美德,樂於助人是快樂,收穫別人的誇讚是快樂,其實從大的層面講,是促進社會的進步,也就是古代出現的大同社會。

協同算法, 一種名字逼格很高然而實用性比名字更強的算法,適用於各種裂變前中厚場景。協同算法分爲三種,基於用戶協同、基於物品協同以及基於模型的協同。

基於用戶協同相當於,我喫冰淇淋一直只吃麥當勞原味甜筒,好朋友也是一直只吃麥當勞原味甜筒,但是渣男喜歡喫草莓聖代,所以我和好朋友成爲了好朋友,渣男孤獨終老。而當我發現麥當勞的香草味甜筒也好喫的時候,我猜測我的好朋友也會喜歡,就會給好朋友也推薦一下。

基於物品協同,就更像是一個孤獨患者的自我拉扯,我喜歡看《啓示錄》,然後他會給我推薦《情感化設計》,我發現一讀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歡。

最後基於模型協同,則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算法,我們的愛好被捲到神經網絡裏面去了,有點像玻爾茲曼機,或者舉個很實在的例子,就是網易雲音樂他每天給我們推薦的,我們在不斷的聽一些類型的歌,然後它也不斷更新我的迴歸曲線,最後發現他真懂我。

你的QQ空間老被人訪問嗎?

ECS (Effective Catalog Size),一個很迷人的指標。當你空間幾百年沒人訪問的時候,你的一條驚駭世俗的說說出現了,評論點贊絡繹不絕,你會不會有一點點的小激動?別說一點點小激動,我還要認真反覆研讀我的評論,證明我的嚴謹和對待朋友的真誠,當然都是玩笑話。

ECS就是衡量這個事情的一個標準,當你有N條說說,只有1條爆滿,那麼你的ECS幾乎趨近於1,,你不是一個合格的運營人員至少站在QQ空間的角度來看。但是網紅和女神是不一樣的,每條下面都有數不盡的崇拜者,我作爲一隻合格的舔狗,女神的每條說說都必須點贊和評論,她回覆我一句就像是我被翻牌一樣。這個東西的ECS就非常nice,這纔是合格的運營人員,女神們都適合做運營。

新浪微博我最近終於又開始使用起來了,之前放棄是因爲朋友太少,現在撿起是因爲一天太無聊。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常常浸淫於看推薦的東西,但是我往往會發現這些東西似乎老有重複,是不是感覺這樣閱讀有點傷身體了?

頭條號裏面涉及到一個“雙標題+雙封面”的事情(我沒用過,書上說的,但是我找到了證據)。什麼叫雙標題和雙封面呢?

“今天太陽公公早早的都對我綻放了笑容,我來到公園,打開風箏,放飛了起來,幾個小時後,疲倦了回到了家,早早的睡了覺”。我會爲這段話命名,第一個命名叫“震驚,大太陽下,小學生居然做這種事情!”,第二個命名叫“記放風箏”。第一個配圖我會配“風箏”電視劇裏面的“軍統六哥鄭耀先”,第二個配圖會配幾個漂亮的風箏。對的,第一個命名和配圖完全沒有任何關聯,但是你會發現會頗受喜愛,不是因爲它的優秀,而是因爲第二個沒人想去看。

雙標題雙封面的意思就是,同樣的內容分兩種形式去發放。在生活中你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東西存在,標題相同內容不同(雙標題雙封面),標題不同內容不同(不用考慮完全OK的),標題不同內容相同(密集打散),標題相同內容相同(考慮觀看數量和收藏數量)

你每天都喫青椒炒脆皮腸會膩嗎?

提到了密集打散,那就必須要說一下推薦密集。在我看來就像是“膩”,網易雲音樂重度用戶到現在迴歸QQ音樂懷抱,不光是版權問題,更多的是QQ音樂上面我存過很多歌單,而網易雲音樂我不會選歌,只能聽推薦。但是每天都是Hiphop的滋味很難受,我不想再去訓練它爲我服務其他,因爲每次修改我的“音樂夢”,我都會很頭痛,因爲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

不光有“膩”,年輕的朋友們還有反感,我很怕鬼,成了我們宿舍同學的3學分必修課,就是大晚上放“張震講鬼故事”。生活中怕鬼的不少,怕蛇的也很多,當你的內容開始變得爲了迎合少部分人想法而不考慮配送路徑的時候,我們消費者真的會很失望,所以低俗的內容在增加我們的用戶損耗。但是你怎麼知道他不喜歡鬼神呢?悄悄咪咪的進行,第一次他沒有點進去看,過幾天(一定要過幾天)再放一條,去看看他點了嗎,或許他上次忘了。

千萬別炒過期脆皮腸,因爲真的不好喫。世界盃結束了幾周了,你還熱火朝天的關注之前的比分嗎?明星八卦、熱門電視劇以及洛必達法則,他們的時效性是不一樣的,短中長的處理一定要恰到好處。

新鮮三文魚和稍微有點新鮮三文魚誰更好喫?

肯定是新鮮的好喫,大家都知道新鮮的好喫。但是大多數朋友是吃不出來感覺的,當你覺得肉質“爛”且“粉”的時候,沒錯了,他可能是剛被屠殺的三文魚小哥哥,也可能被殺一個小時的三文魚小姐姐沒有被用完。我們在消費着不需要動腦的娛樂消息,也在消費着很優秀的專業領域作品,所以千萬不要享受着陽春白雪的Title過着下里巴人的Life。

以前的PC舒服呢,還是現在的App舒服

這個應該追溯SEO(搜索引擎優化)和REO(推薦引擎優化)之爭,以前沒有這麼多推薦,但是信息量是很少的,如果說以前的網站規則是1K,那麼現在應該是10K,因爲複雜所以專業?

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依賴於推薦,因爲我們越來越懶,但是也越來越不安全。聰明的App爲了讓你安安心心的輸入手機號(滴滴),你輸入手機號方便後面的叫車服務和聯繫,而傻不拉幾的App仍然告訴我們這個綁定之後會很安全,某些App的安全其實我們真的不那麼Care。

靜態數據與動態數據的拔刀相見也是常事,姓名性別是靜態,收藏點贊評論是動態,哪一個更舒服其實更大程度取決於你交互程度的深度。例如我們所推崇的邊際排名算法。

邊際排名算法(Edge Rank Algorithm) = 互動程度 *  評論/點擊等權重 * 時間

內容得分 =  A*邊際因素 + B*社交因素 + C*模型因素

你怎麼知道你現在不幸福?

春招結束,朋友們老在說不幸福不幸福,我們怎麼知道不幸福,因爲比較,大學四年沒有愛情,沒有好offer沒有清晰的未來。

而放進一款產品來講,我們怎麼知道用戶喜歡不喜歡,看新註冊?看召回?我們常常說新產品沒辦法衡量,但是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做產品是爲了什麼?我一個好兄弟昨天跟我說,你們做產品的人真的好惡心,一天瞎推薦瞎搞,都是爲了掙錢,其實不是,我們真的是爲了服務用戶並從中掙一點點錢。所以當衡量產品是否有效的時候,服務用戶獲得用戶消費量來進行擬合我們的產品目標。

爲了自己能感受到幸福,我們往往會留保底方案,就像很多考研的同學會去找個工作保底,而找工作的同學也會拿個offer保底然後慢條斯理佛系招聘。然後去優化,產品也如此,需要去優化的。

我們不光衡量產品目標,還要衡量個人目標,我們用戶的LTV(Life Time Value),譬如今天下好了拼多多發現大家都說便宜但是質量不是很好,然後刪掉,對於產品和公司來說這個LTV就毫無意義,用戶沒有完成我們想讓他們完成的目標,則不能算達標和成功。

拆了東牆,少補西牆肯定不會幸福。不折手段做事情,這是古代梟雄會掛在心中的準則,有些產品人也喜歡這樣,強打擾、高頻露出暴力引導用戶。最後結果發現A部分人數降低,B部分人數上升,總人數上升,總收益下降。

自媒體的暴富之路

另外一個好兄弟,自媒體前陣子做的風生水起,在校大學生一年掙的比我未來工資都高很多,確實這個風口被很多人抓住了,不過又開始整改起來了。

拉新促活是難事,我記得他當年混跡於關於他那個領域的各種App裏面,彷彿像在搞銷售一樣去獲得用戶。每天也會發公衆號內容,然後用戶開始慢慢的依賴了。之前他希望我們去關注他公衆號然後每天點一下內容就行,後面他就不再提這個事情了。

我想他或許知道了打開率的故事,“一次打開率=閱讀量/粉絲量”,而他去接廣告的時候估計也瞭解到了另外一個概念“一次打開率=應用內閱讀量/推薦量”。前者是粉絲分發,後者是推薦分發。

自媒體人有個習慣,如果有廣告的話,會在末尾放廣告,因爲這樣觸達率會高,也不會影響他人的感受。所以很多自媒體人是從走的這樣一條路,“獲取粉絲”->“消費粉絲的流量”->“流量來消費產品”。所以他們最開始關注的是ROI=(LTV-CAC)/CAC。獲客打開之後,“流量主”這個東西開始掙錢,還記得最初的“羅輯思維”嗎,然後後來“羅輯思維”我個人開始有些不喜歡了,然後我就取關了,因爲他開始賣東西含量大於乾貨了,而且那些東西我們學生確實沒太多能力去消費。

你喜歡做活動嗎?

我不知道最近互聯網er早讀課怎麼了,感覺天天都在贈書,之前也獲得過幾本,不過幾天前的書拖到現在還沒給我發,所以最近不是太想評論了。

之前信小呆的那波流量到處商鋪都在消費,但是確實沒聽誰說其他店鋪的獎品領到了,最後變得不了了之。有一部分人羣然而在這裏面表現的很聰明瞭。送虛擬物品(電子書)的活動代表着成本低,獲取門檻也低,因爲知道有大概率所以大家都很熱衷於去參與。

所以實物鼓勵老用戶,拉新促活用虛擬物品就足夠了。互推粉絲量=當日總增長-自身內容曝光量*轉粉率

會有中間商賺差價

MCN和MPN更像是一個人的成長之路,多頻道網絡到多平臺網絡,他們是自媒體人的經紀人,但是有骨氣的自媒體人是可以選擇拒絕的。他們充當中間商,他們可能會考慮投資你,也可能只是和你保持“友達之上,戀人未滿”的曖昧關係。同時市場的中介不光是爲了掙我們的錢,他們也在平衡市場,因爲沒有他們可能房價會更貴,有點像美團或者攜程這類產品,他們沒有SKU,也不想去碰SKU。也很像是1688到火車站上營銷人員的距離。

但是租房中間商也會被小區門口登記的大房東租房啓示所影響,爲了生存下去,很多MCN也成了大房東的私人市場專員,開啓了對待自媒體人的進一步剝削,當然也可能是剛剛興起的平臺上面溢價的好夥伴。

你今天在朋友圈的學習了嗎?

內容付費,有羣人的內容付費是考研考公,還有一部分人羣的內容付費則是我可能想了解一下這個世界,當然也不排除像我這樣很無趣的人我想要展示自己在努力學習的一種虛榮心。

因爲人羣的不同,這些知識類的產品是1對多的,所以不同Level下面的反饋是真的不一樣。我從來不相信一天能夠看完一本書,甚至於看完之後你就會用了這樣的鬼話,哪怕小說看完的餘音繞樑也要在我心中三日不絕。下一本書是需要時間去休息的,才能去享受讀書的樂趣。

一天一本書更像是餵豬,別被內心渴望知識的力量衝昏了頭腦,急於求成會一事無成,突然想起了自己學Java的過程...真的好像餵了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