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记APP使用体验 | 我们真的需要重建一个朋友圈吗? 产品目标:重塑一个朋友圈 随时随地记录日常 只和关心你的人分享 缓解社交压力 总结

看公众号时,偶然看到了微信推送的“有记”APP内测广告,这款APP几个月前便已开始内测,但当时并未找到邀请码,作为一个社区类APP的体验型用户,既已得到这个机会,自然要下载体验的。

作为一名前十八线产品助理,以本人的产品知识难以对此APP进行太过专业的分析,加上本人虽对体验社区社交类APP感兴趣,但个人在生活中并不喜欢社交,因此并非此类APP的目标用户,所以本文会更偏向个人比较擅长的交互体验及个人向观点,如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速来不喜欢照搬产品体验报告的格式,固定的模板实在是影响写作兴趣,所以本文就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来写作了。

先下结论:依个人之见,有记虽然是有丰富社交基因的腾讯产品,但正如此前“挑战微信”的一系列社交APP一样,并无明朗的发展前景。

产品目标:重塑一个朋友圈

微信朋友圈曾是一个用户分享生活的空间,但是随着各类社交关系的涌入,朋友圈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地方,发一条朋友圈成了一件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用户不得不反复纠结措辞,检查分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少地在朋友圈分享生活。

可是人类分享生活的需求依旧存在。有记APP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推出。

随时随地记录日常

在微信发一条朋友圈你需要打开微信-点击最上方的朋友圈-点击最上方的拍照图标-点击拍照或从相册中选择-选择图片-编辑内容-点击页面顶部发送,这是一个很繁琐的过程。

而在有记,你只需要打开APP-点击页面底部的“+”-选择照片或点击页面底部的按钮进入拍照-编辑内容-点击键盘上方的发表。从交互上看,这确实比微信方便太多。你不需要太多的步骤,主要的操作按钮均位于页面底部,在单手操作可触及的范围内,确实更有利于随时随地分享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点击“+”发布动态时必须选择图片,如不想发送图片需要像微信那样长按“+”添加图片。不过,从话题中进入发送动态不需要选择照片步骤,可能是因为某些话题不太适合发图片才进行这样的差异化设计吧。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APP可以根据你的图片和文字为你匹配话题,既能通过话题给予动态一定的曝光度,又不像手动选择那样浪费时间。

发布动态的功能可以说是过关了,除了没有使用频率低低优先级的编辑图像功能其余功能都很完善。

只和关心你的人分享

可是对于一款社交社区类APP而言,决定用户留存与否的当属关系链和内容。从首页以展示已关心的用户的动态为核心的页面结构来看,APP将关系链摆在了首位。

从关系链的构建的方式来看,又可分为基于微信构建的熟人关系链和基于内容构建的陌生人关系链。

新用户首次使用APP首先要进行登陆。作为腾讯自家产品,其优势是使用微信登登录后不再需要绑定手机号的繁琐步骤就可以进行社交互动,这无疑是舒适的。

有记目前支持从通过搜索已注册的用户、扫描二维码名片及邀请微信好友三种方式添加好友。而目前内测阶段每位用户仅可邀请3位微信好友,“关心你的人固然在精不在多,但从构建熟人关系链的角度来看,这数量就有点不够了。不过这个编辑描述还是蛮有趣的。

在内容方面对新人而言不那么友好,在你未添加任何好友也未“关心”任何陌生人的时候,你能看到的只是一片空白的首页,这会成为用户留存的第一道障碍。

话题模块是新用户获取内容的唯一方式,而有记并不想把话题做成基于特定问题临时的讨论平台,而更类似微博的超级话题,希望可以打造一个有一定用户粘性的圈子。

一个细节是,在用户未关心任何话题时所展示的建议话题为两行六条,而当用户有关心的话题时,展示的建议话题为一行三条,这保证了在一屏内可以把关心的话题和建议的话题都展示出来,又使页面不会太空旷,同时也凸显了已关心话题的重要性。

与微博类似,用户在发送动态时,手动输入不存在的话题,即可完成新话题的创建。

由于产品目前仍在内测阶段,话题活跃度很低,随便翻几条动态下去便是很久以前的内容。同时,有记也面临着圈子类产品有其共有的问题,即内容分散,用户需要点击进入每一个话题才能查看具体的内容,这影响了优质内容的传播,导致有记APP内容的曝光度不是很高,用户发布内容后难以获得有效反馈,进而降低用户的积极性,这是用户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墙模块就是基于这一问题而设计,我想这一设计的目的就是给予优质内容一个汇聚空间。每日十条,每天更新。不过就目前来看,内容质量有趣差强人意。

为了使内容有更多可读性,部分话题内设有日报模块。资讯内容多来自一些头部公众号,比各类营销号震惊体看起来舒服很多,但还是有一种降低格调的感觉。

比之微信,有记显然是重多对多的社区功能而轻一对一的社交功能的。消息功能隐藏在首页右上角,三条横线的图标含义有些不明不白,聊天功能也很简单,仅支持发送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相比微信实在是相差很远。

缓解社交压力

曾几何时,微信也是一个畅所欲言的空间,可是随着复杂社交关系的引入,如今却成为一个令人压抑,充满焦虑的地方。而在使用有记APP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感觉到的一点便是它在尽可能地减轻用户的社交压力,让用户尽可能放下社交负担,畅所欲言。

作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腾讯系社交产品,有记没有选择如当年微信那样直接导入QQ好友关系链的道路,让用户直接添加已注册有记的微信好友。对比强行将用户的阅读动态展示给微信好友的微信读书,有记的做法使关系链的塑造不那么方便,但却更体现了对用户隐私的尊重,好友添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照应了其产品理念“只和关心你的人分享”,确保用户添加的好友都是真正能共同分享生活的朋友。

你看不到其他用户的关心数及粉丝数,甚至动态的点赞及回复也和微信一样,仅有共同好友可见,这使你不必因为自己粉丝数量少而觉得找不到认同感,也不必在乎自己发布的内容会不会因为点赞太少而被嫌弃, 不必担心自己的评论因为被不想关的人看见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微信朋友圈想要让用户发布自己的原创内容,而不是各类转发的信息,因而没有设计转发功能,粘贴的文本发布后会被折叠,但是仍抵挡不住转发的各类营销信息的刷屏。而在有记中,专门设计了分享模块,用户转载的动态全部汇聚于此,倒是解决同质化转载信息泛滥的一种新方案。

有记是一款熟人社交与陌生人社交功能兼具的产品,可是个人生活终究会涉及不少隐私的成分,面向陌生人的公开分享难免会使一部分人无法接受。而私密账号功能正解决了这部分用户的痛点。设置后,发布的动态仅有已关心自己的人可见,陌生人需要你的同意才能关心你,这就带有很强的熟人社交性质了。

总结

无论是有记产品的功能逻辑还是视觉设计,都隐隐有些微信的影子。很多功能脱胎于微信而设计,除了或许会节省一定的开发成本,更体现了其重塑微信朋友圈的产品目标。

可是用户真的能重塑一个朋友圈吗?这很难。熟人社交关系链的迁移实在是一个大工程,这正是近年来花样繁多的社交APP层出不穷却无一能动摇微信地位分毫的原因。平心而论,微信的社交体验并不美好,可是没有了社交关系网体验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微信的发展是基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这是无法复刻的。打败微信的产品不是不会存在,而是要等到如当年那个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一样,一个有新技术出现,带来新的社交形态的时代才有可能。或许5G时代的到来会带来这样的机遇,但现在还为时过早。

再看有记,纵然在产品细节上有些新奇之处,可是功能并没有脱离智能手机时代的传统,仍基于传统的图文、视频分享而存在。或许它有些体验上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带来用户体验质的飞跃,用户不会为了这一点点优势,付出高昂的迁移成本。

但此类产品也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款小众产品,如能有较好的内容运营,对那些有所表达欲望,又不喜欢在熟人社区发言的用户来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不少大学类话题的出现或许是产品对目标用户的一个探索,向我推送这个APP的广告也正来自一个关注大学生相关话题的微信公众号。有时间、有精力、有好奇心的大学生群体也正是此类产品可以探索的优质目标用户群体。

平心而论,产品确实有些亮点,但是这些亮点并不足以使我留下来。主要的原因在于内容不多,反馈太少(我还是更倾向于把它作为陌生人社区产品)。但是看看发布动态送腾讯视频网站季卡的活动,我决定还是暂且留下观望一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