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事理說明文講清楚——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整合教學實踐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事理說明文單元。如何把這幾篇科普說明文教清楚講明白呢?我在備課和執教時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的。

首先,實施單元整體教學。

其實,去年外出學習時,給我們培訓的專家們,一直在強調單元備課,要有單元教學的意識,不能把每一篇文章單獨拿出來孤立的備課。其實這就是部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提出1+X的閱讀教學理念,其標誌着語文教學進入一個“整合”時代,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既是部編語文教材編排特徵的需要,更是學生形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需要。“單元整合”是“羣文閱讀”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師生通過閱讀羣文,將單元主題進一步聚焦和拓展,爲學生創設“大語文”觀,構建生動活潑、開放自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全面的學生學習評價方式,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不僅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以期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

於是我先進行了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以科學爲話題,編選了四篇闡明事理的說明文,分別是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美國科普作者、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以及中國科普作家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涉及物候學、地理(地質)學、生態學和古生物學等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其語言樸素優美,帶有“科學小品”的特點,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也給讀者美的享受。

其次,我通過認真研讀《教師用書》,把本單元的語文能力教學點設置爲:1、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明的事理;2、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敢於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科研探究的興趣。並藉助《教師用書》擬定了單元教學的重難點:1、教讀生字詞,讓學生正確辨識音、形、義。2、指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找準說明對象,區分說明文類型。3、理解說明內容,尋找開啓句、關鍵句和總結句,再概括每一段內容。4、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結構,瞭解文章的說明順序。5、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在文中找運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句段,分析這一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6、抓住說明文的限制性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

再次,我結合教學實際,明確每篇文章的教學重難點。《大自然的語言》: 理清邏輯,賞析語言;《短文兩篇》:類文比讀,學會推理;《大雁歸來》:辨析表達,體悟情懷;《時間的腳印》:自主探究,學以致用。

首先拿《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來說,記憶深處尤記得前些年第一次在市裏代表工作室上課就是上的這一課!還清晰的記得當時上這一課的情景:緊張過度,思路模糊不清,語言囉哩囉嗦,學生參與度不高……還清晰的記得評課老師們那犀利的語言像一把利劍劃破了我那顆脆弱的心,那種課堂被否定的感覺一直在我心裏持續了很久很久,也一度讓自己很是沮喪很是失落,似乎就連重拾信心的勇氣都消失殆盡!而如今再重新來教授這篇課文,突然覺得的這篇事理說明文並不是很難駕馭(只是自己當年並沒有認認真真研讀教材喫透教材)!我反反覆覆讀了幾遍課文,並結合課後思考探究題,設置的教學思路如下:(一)、 文題理解:何爲“語言”?如何理解文中“大自然的語言”?(二)、 細讀第一段,找關鍵詞品味語言的生動、典雅,並分析這樣寫的妙處。(三)、 整體感知,歸納本文科普的四個關鍵問題,並理清課文結構層次。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4-5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段):說明決定物候形象來臨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四)、 體會本文說明順序的安排,加深對邏輯順序的理解:1、 第1---3段時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2、 第7---10段說明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採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你認爲這樣的順序安排有什麼理由?3、 全文四個部分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五)、說明事理有許多說明方法,試從課文中找出五種說明方法運用的例子,並說明其作用。(六)、學生質疑互答,課堂歸納小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教學思路:(一)、作者簡介:阿西莫夫,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達300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泰斗。 (二)、預習檢查:概括兩則短文的主要內容,請學生展示,要求明確短文說明的事理。(三)、學生完成填空,梳理兩則短文的說明思路:

(四) 、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恐龍無處不在》中,“恐龍滅絕”是證明“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被壓扁的沙子》“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  (五)、試比較兩篇短文的異同之處。(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方面比較)。(六)、 兩篇短文的說明內容涉及哪兩個學科?最後得出的共同科學結論是什麼?

爲了讓學生弄清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我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起提綱挈領或起承上啓下或起總結作用的幾句話。它們分別出現在文章的第1段、第4段、第6段、第17段,它們都是圍繞恐龍滅絕的原因來說的,這也正是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學會運用“抓關鍵句法”,學生可以對文中說明的內容有更全面的理解。這些句子或出現在開頭總領全文,或在結尾處解決問題,或是在文章的中間獨立成段標示作者的寫作思路。  藉助這四句關鍵句,我和學生還理清了本文的說明順序:由結果推理出原因的邏輯順序。同時還學習到了一種邏輯推理方法:科學發現——科學推論——科學研究——印證觀點。  學生是課堂的學習的主體,我們教師應該成爲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我在教《被壓扁的沙子》時忠實地遵循這一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依靠自己及小組的力量去梳理出本課的邏輯推理過程。學生經過梳理,發現這篇短文中隱含着一個嚴密的邏輯推理的鏈條:先是科學發現了“被壓扁的沙子”的特性:高壓形成,高溫快速解體;接着又發現了:巨大撞擊的地方都發現了斯石英。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斯石英;然後進行科學推論: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發生過火山活動;再然後通過科學研究:恐龍滅絕巖層中確實檢測到了斯石英中的一種原子排列;最後印證了觀點:恐龍滅絕不是火山活動,是撞擊。 如此演練,學生既鍛鍊了分析推理的能力,還激發了探究興趣,對事理說明文通過邏輯關係推理的基本特點也會有更深的認識。  除此之外,教學中我還設計了另外兩個教學環節:一個是學習說明語言。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非常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向大衆普及科學知識。這一課也具有這樣的特點。我讓學生找到這樣的語句,讀一讀,並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指導學生理解說明文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體會文章是如何把科學事實和科學道理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進而在獲得美感的同時更好地掌握寫好說明文的方法。另一個環節是培養思辨精神。第一篇短文表面上是說明“恐龍無處不有”,其實是想借此說明“板塊構造學說”。第二篇短文表面上是說明“被壓扁的沙子”,其實是想借此說明“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大雁歸來》教學思路:(一)、批註自讀。1、通過讀課文,你從文中瞭解了哪些有關大雁的知識?2、把你認爲描寫生動、語言精美的句子劃下來。(學生歸納積累,互相交流補充)(二)、品讀賞析。有人說這篇文章是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結合,請同學們選擇這三點中的一點進行探索,探究方式:評定+例子。體會本文獨特的寫法,感受濃郁的思想感情。(三)、主題探究。作者以“愛鳥者”自稱,文章字裏行間充盈着對大雁的喜愛之情,你能找出來這樣的語句,和大家進行交流嗎?

《時間的腳印》教學思路:(一)、 文題解題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主要介紹岩石記錄時間的奇異功能,目的是說明認識岩石這一奇異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義、激發青少年探索自然奧祕的熱情。文章的題目《時間的腳印》,是從高士其《時間伯伯》一詩中引申借用來的。其擬人化手法的運用,形象地說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潛藏着時間的蹤影,以引起人們的探究慾望和閱讀興趣。(二)、 自主探究。1、岩石在生成過程中,究竟是怎樣留下“時間的腳印”的?請結合課文回答。 明確: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積物不斷積累達到一定量時自身產生重壓,有一些物質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裏,使泥沙膠結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時,像書面一樣平臥着,一層層地疊加在一起,每一層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我們根據這些不同時期的氣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測出該岩石形成的時間以及同一岩層的氣候、生物等的狀況。(這是文章的又一難點,這一問題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2、結合課文談談“尋找時間的腳印”有何意義。 明確:“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石頭的歷史,便有可能踏着歷史的腳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寶庫”或“不僅使我們增加了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助於我們去找尋地下的寶藏”。(這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意在提高學生對地質科學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三)、研討寫法。 (1)層次清楚,過渡自然:其間有些獨立成段的句子,有提示重點內容、標示層次結構等作用。 (2)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使用,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寫得生動有趣,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3)說明方法的使用: ①舉例子。②打比方。③分類別。

最後,這幾篇文章學完了,進行單元整理,知識內化。主要讓學生梳理單元重難點,提煉知識點,積累內化,提升能力。(一)、語基的積累與運用。  結合老師聽寫和習題檢測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二)、畫出單元學習思維導圖 : 1、識記一點常識。2、積累一批雅詞。3、品味一些美句。4、理解邏輯順序的幾種類型。5、掌握幾種寫作手法。(三)、語文《能力測試》中重難點知識複習鞏固及課外類文閱讀!(四)總結歸納“如何閱讀科普類說明文的方法”:

第一步:粗讀文章。

所謂粗讀,就是指通讀文章,整體感知。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找中心句、劃出要點、蒐集文章的信息,準確把握說明的對象、事物的特徵、所用的說明方法等內容。

第二步:精讀文章。

1.把握說明的對象或道理。閱讀事物說明文,首先把握說明的對象是什麼;閱讀事理說明文,要弄清文章說明了什麼事理。

三“看”:A.看題目;B.看首段;C.看關鍵詞句,如總說句、分說句、過渡句等。

三“問”:A.全文圍繞什麼事物或事理進行說明;B.說明了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麼特徵;C.從哪些方面對該事物或事理進行說明。

2.抓住事物的特徵:事物的特徵主要表現在構造、形態、性質、變化、成因、功用等方面,還要弄清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介紹的。

  3.理清順序和結構、中心:文章使用什麼說明順序,要看說明的對象。在理清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分析段與段、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結構了。

說明順序:A.說明事物的演變發展的,用時間順序;B.說明建築物的,用空間順序;C.介紹高科技產品或說明事物間的聯繫的,用邏輯順序。

4.把握方法:閱讀時,邊讀邊標出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然後總結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並進而分析這些說明方法對準確說明事物特徵所起的作用。

5.體會語言:語言:A.修飾、限制性詞語的運用。如:可能、大約、幾乎、一般、近、之一等詞。答題時常用刪除法,即該詞說明什麼,如刪去有什麼不好。B.同義詞的選用:注意辨別同義詞的細微差別。

這是我對執教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事理說明文的一些探索,有不足之處,還請閱讀的各位同仁能夠批評指正!當然,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我還會不斷去學習,探索,並不斷更進和提升自我的單元整合能力和備課能力!

後記:“好教育是養成學生技能的教育”“與其把學生當填鴨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陶行知

(整理於2020年4月19日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