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當你自私了,也就幸福了?

文|子君

前幾天,多年不見的初中同學來北京談業務,順便一起聚了一下。本來是一位初步建立了公司的有爲青年,在忙忙碌碌的間隙,竟也會羨慕我們這些打工族。

當我們說到,你可以滿世界飛來飛去談業務,看我們看不到的風景,數你跑得遠的時候,他說“遠不遠無所謂,要看幸福不幸福。”

顯然這是他的一句謙辭。但是不得不說“幸福感”真的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了。

記得2012年的時候,央視有一套節目是《走基層百姓心聲》,我記得當時打開電視機,隨時能聽到“你幸福嗎?”這樣的一句問候。

那麼,回到最真實的自己的生活,捫心自問,你的幸福感高嗎?我們要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啓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作者是 日本的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 。

岸見一郎從高中時便以哲學爲志向,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爲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

古賀史健,以本書中呈現的問答體的對話創作見長,出版過許多商務或紀實文學方面的暢銷書。他創作的極具現場感與節奏感的採訪稿廣受好評,採訪集《16歲的教科書》系列累計銷量突破70萬冊。近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並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後,連續數年拜訪岸見一郎並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

《被討厭的勇氣》主要告訴我們,課題分離也是煩惱的分離;接納自己是獲得幸福感的前提;關注此刻才能獲得更多幸福。

一、 課題分離也是煩惱的分離

如果你的媽媽向你催婚。你會覺得心煩嗎?

隨着現代社會結婚年齡逐年增高,很多靠近30歲的年青人,都到了被催婚的年紀。有的人禁不住家裏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找了一個差不多的人就草草結婚了。

但是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像被催婚這種事,不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不必太過憂慮,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岸見一郎認爲,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係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那麼,在催婚這件事情中,“要不要結婚”,是你的事情,“要不要催你結婚”是你父母或者親戚的事情。只要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必再爲了催婚這件事情心煩甚至與家人吵架。

之前,我看到好的書都會推薦給自己的老公,然後還總想知道他的讀書進程,忍不住催促,所以,我們經常會爲了這樣的事情搞得不開心。但是,通過“課題分離”的原理,我知道了,“要不要把好的書推薦給他”是我的課題,“我推薦的書要不要看”是他的課題,我不能干涉別人的課題,所以,我就不會再催着他必須要看我推薦的書了,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所以,當你懂得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同時也不讓別人來干涉自己的課題的時候,很多煩惱也就沒有了。

二、接納自己是獲得幸福感的前提

岸見一郎說,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你無法體會到幸福,因爲你不會愛你自己。

所以,要想獲得幸福感,我們首先要學會接納自己。但是接納自己,並不是自我欺騙式的自我肯定。

《被討厭的勇氣》中,作者講到了一個例子,如果得了60分,對自己說“這次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這是自我肯定;而誠實地接受自己得到了60分,但是與此同時思考“如何能得100分”,這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就是,當我們能夠分辨哪些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不去關注無法改變的,而是去關注可以改變的。”

同時,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中國著名的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就是自我接納最好的例子。在面對自身的狀況後,她選擇的是接納自己,看到自己還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和聰明的大腦,所以,她選擇了寫作,讓生命活成不一樣的精彩。她並沒有因此自暴自棄,把身體的缺陷當做自己不前進的藉口。

如果,你一直把目光着眼於自己得不到的事情上,那麼你永遠也快樂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所謂的幸福感。

三、關注此刻才能獲得更多幸福

“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自己都是由自己的以往經歷塑造而成的,而且現在的行爲會受到以往經驗或者創傷的影響,以前的事情就像一個故事,此時此刻的你打算聚焦在當下還是延續之前的路線,都是看自己的選擇。

之前看過這樣一個案例,有一個人經常打架鬥毆做違法亂紀的事情,被警察抓了。當有人問他的感受時,他說,“我爸爸就是這樣的,我還能怎麼樣呢?”然而令大家驚訝的是,他有一位一起長大的親兄弟,卻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律師,當被問到自己的現狀時,他說的也是,“我的父親已經是那樣了,我還能怎麼樣呢?”

對於同樣的童年遭遇,要看我們如何去看待。是要把過往的故事當成濾鏡看到未來,還是放棄故事,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故事的發展?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所以,岸見一郎認爲,“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爲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而不是你生來就不幸。”

就像有些人拿自己的缺點當做不努力的藉口是一樣的。有的人會說“因爲我基礎薄弱,所以纔沒有做好”;與此同時,會有另外的一批人,非常努力地學習,他們的理由也是因爲基礎薄弱,但是自己要迎頭趕上。

所以,我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自己的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有錢人和你想得不一樣》這本書中講到了一條“吸引力定律”,也就是“物以類聚”:在你抱怨的時候,其實是在吸引更多“爛事”。

那麼同理,如果你一直處於積極的狀態,看待事情非常的樂觀,那麼你的周圍也更容易產生好的事情,當人們覺得跟你在一起很開心無拘無束的時候,也會有更多正能量的人向你靠攏。

**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着比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着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所以,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