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會毀掉孩子一生的事情,你還在做嗎?

文|子君

最近剛剛放出高考成績可以查詢的消息,網上就出現了一則“考生因爲高考失利被父母責備後跳樓”的新聞。相較於不理想的成績,父母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想後表現出的過激的言行,纔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無獨有偶,之前一位母親在高速公路停車與孩子吵架,最終孩子直接跳橋的新聞也是引起了全網的一陣嘆息。

這些都不是因爲孩子的心理太過脆弱,而是內心壓抑了太多的委屈,在最需要關愛的時候,最後的防線在最應該給予呵護的家人的呵斥下土崩瓦解。

在父母咆哮的外表下,都是一顆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意願來成長的心。有的父母沒有勇氣放手讓孩子去成長,恨不得孩子按照自己給設計好的路線長大。

但是,這並不最好的方式,我們最應該給予孩子的是更多的愛和健康的心靈。這個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東西,甚至會傳給下一代。

健康的心靈會讓孩子經受住更多。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規避哪些問題,更利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呢?

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做《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作者是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9年成立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已幫助成千上萬的人收穫幸福。現爲《心理月刊》專欄作家,網絡視頻節目《跟武志紅學心理學》主講人。著有《爲何家會傷人》《爲何越愛越孤獨》等,個人作品銷量超百萬冊。

《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主要從三個方面講了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的部分。

一、尊重孩子,不要否定

不知道小時候的你是否被父母責備:“玩這些有什麼用?”

歌手胡夏曾經在《星空演講》中講到了自己的興趣。父母覺得他興趣太過廣泛,而且覺得興趣無法成爲主業,反而會干擾主業的專注度。但是好在最終胡夏給自己爭取了機會而且把興趣變成了事業,自此他的母親纔會接受他的興趣,而且在他工作很忙的時候會問他要不要打個遊戲放鬆一下。

胡夏是比較幸運的,不僅爲自己爭取了機會,更是把握住了機會。但是更多的人的興趣是被父母扼殺在了搖籃裏,做着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與大部分的同齡人走着幾乎一模一樣的成長道路,等到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學什麼專業,不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有多少父母一邊說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邊讓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弄那些“沒用的”?

在書中作者武志紅講到了四個常見的家教“磨難”,其中一個就是“否定自我”,父母總想着“塑造”孩子,而無視孩子的興趣、愛好、意願和獨立人格。

另外“你怎麼這麼沒用”,也是常見的家教“磨難”。這些我們家庭中經常會出現的說辭和做法,或許自己沒有察覺,但是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或許,現在孩子沒有什麼表現,但是這些情緒就像喫進去的食物吸收進我們的血液,已經進入孩子的心靈,日積月累終會爆發。

而現代的社會,“玩”真的可以成爲事業也真的可以有用。不妨讓孩子去追求自己的興趣,讓興趣作爲驅使學習更多的知識。

之前讀的一本關於閱讀的書籍,裏邊曾說到,當你不想讀書的時候先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如出一轍如果你的孩子有自己的興趣,你也不妨引導他去書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利用興趣驅使他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興趣沒有罪,但看我們如何引導。

二、減少對孩子的控制

想要什麼樣的孩子,自己首先要變成什麼樣子,所以,我們首先要成爲優秀的自己,孩子自然會長成優秀的他。

很多父母,會要求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恨不得孩子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這個現象一方面是父母太怕孩子走錯了路,另一方面也反射出父母童年受到的教育。

就像作者所言,“實際上,我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多數時候不過是在重複小時候我們與父母等親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並且,這種重複真的會一一對應,非常具體。性格濃縮着我們童年的一切人際關係。”

我們在與孩子的互動其實是在交給他一種與人打交道的方式,所以,你對孩子的控制也是教育孩子以後去控制自己的孩子或者控制別人。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麼孩子的個人意志被我們的控制磨滅,要麼孩子叛逆而成一個我們懼怕的“壞孩子”。

就像剛開始說話的小孩子,你跟他說這個不能碰的時候他越想碰,不讓他喫糖,他越會喫糖。

本來是一件很無所謂的事情,因爲你的過度關注,相當於你把這件事在孩子的心裏做了強化。

演員黃磊的女兒多多,一直會因爲不符合大衆要求的裝扮而引種關注,不管是染頭髮還是戴耳環,黃磊也曾說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危害社會,這些是可以做的。無獨有偶,在微博上曾看到有個小姑娘說,畢業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打耳洞、染指甲、燙頭髮,因爲這些事情都被父母用暴力的方式遏制了。

你看,在你拼命控制的時候,孩子並沒有把這件事情忘記,而是更加加強了要做這件事情的意願。

三、不要給孩子強加責任

“我們還不是爲了你?”

這樣的話熟悉嗎?

高考既是是孩子們的成人禮,也成了很多家庭的告別式。每年高考以後離婚率會激增,很多父母都在爲了孩子湊合,高考以後排隊離婚也成了近幾年的一道獨特風景。

但是,有的父母爲孩子湊合是心甘情願的,而有的父母,明顯有怨氣,這種“我還不是爲了你”的話總會不經意爆出,這在孩子內心就形成了一道傷,他會覺得自己造成了家庭的破裂和父母的不愉快,讓他們懷着內疚過一生,甚至這種觀念會影響他以後的教育模式。

就像演員伊能靜當年離婚的時候,她沒有隱瞞孩子,也沒有灌輸給孩子父親不好的思想,而是告訴兒子:“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了,但是我們依然是愛你的”。

她沒有給兒子任何責任,自己的離婚和再婚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他的孩子對父母離婚沒有覺得自卑,也沒有覺得不悅。各自負責各自的事情。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

“心理學也講輪迴,就是小時候受過的苦,長大後又受一遍,那些經常打孩子的父母,他們自小也是在捱打中長大的。這個輪迴想要斬斷就要從自己開始,讓自己不再受自己童年的影響,也就不再再施加於孩子身上,這個輪迴就斷了,自己的孩子也就不再經歷這些了。”武志紅如是說。

**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就像孩子是第一次做小孩。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憑自己的能力長成與衆不同的大人,而不是成爲父母的復刻。**

做好的父母是給孩子一顆敢於走出去的心,和足夠多的愛,在陪伴中引導着他們。

你願意做這樣的父母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