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当你自私了,也就幸福了?

文|子君

前几天,多年不见的初中同学来北京谈业务,顺便一起聚了一下。本来是一位初步建立了公司的有为青年,在忙忙碌碌的间隙,竟也会羡慕我们这些打工族。

当我们说到,你可以满世界飞来飞去谈业务,看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数你跑得远的时候,他说“远不远无所谓,要看幸福不幸福。”

显然这是他的一句谦辞。但是不得不说“幸福感”真的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了。

记得2012年的时候,央视有一套节目是《走基层百姓心声》,我记得当时打开电视机,随时能听到“你幸福吗?”这样的一句问候。

那么,回到最真实的自己的生活,扪心自问,你的幸福感高吗?我们要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作者是 日本的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 。

岸见一郎从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

古贺史健,以本书中呈现的问答体的对话创作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被讨厌的勇气》主要告诉我们,课题分离也是烦恼的分离;接纳自己是获得幸福感的前提;关注此刻才能获得更多幸福。

一、 课题分离也是烦恼的分离

如果你的妈妈向你催婚。你会觉得心烦吗?

随着现代社会结婚年龄逐年增高,很多靠近30岁的年青人,都到了被催婚的年纪。有的人禁不住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找了一个差不多的人就草草结婚了。

但是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像被催婚这种事,不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不必太过忧虑,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岸见一郎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那么,在催婚这件事情中,“要不要结婚”,是你的事情,“要不要催你结婚”是你父母或者亲戚的事情。只要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必再为了催婚这件事情心烦甚至与家人吵架。

之前,我看到好的书都会推荐给自己的老公,然后还总想知道他的读书进程,忍不住催促,所以,我们经常会为了这样的事情搞得不开心。但是,通过“课题分离”的原理,我知道了,“要不要把好的书推荐给他”是我的课题,“我推荐的书要不要看”是他的课题,我不能干涉别人的课题,所以,我就不会再催着他必须要看我推荐的书了,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吵。

所以,当你懂得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同时也不让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课题的时候,很多烦恼也就没有了。

二、接纳自己是获得幸福感的前提

岸见一郎说,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你无法体会到幸福,因为你不会爱你自己。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感,我们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但是接纳自己,并不是自我欺骗式的自我肯定。

《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讲到了一个例子,如果得了60分,对自己说“这次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是自我肯定;而诚实地接受自己得到了60分,但是与此同时思考“如何能得100分”,这是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就是,当我们能够分辨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同时,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中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就是自我接纳最好的例子。在面对自身的状况后,她选择的是接纳自己,看到自己还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大脑,所以,她选择了写作,让生命活成不一样的精彩。她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把身体的缺陷当做自己不前进的借口。

如果,你一直把目光着眼于自己得不到的事情上,那么你永远也快乐不起来,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幸福感。

三、关注此刻才能获得更多幸福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自己都是由自己的以往经历塑造而成的,而且现在的行为会受到以往经验或者创伤的影响,以前的事情就像一个故事,此时此刻的你打算聚焦在当下还是延续之前的路线,都是看自己的选择。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人经常打架斗殴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被警察抓了。当有人问他的感受时,他说,“我爸爸就是这样的,我还能怎么样呢?”然而令大家惊讶的是,他有一位一起长大的亲兄弟,却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律师,当被问到自己的现状时,他说的也是,“我的父亲已经是那样了,我还能怎么样呢?”

对于同样的童年遭遇,要看我们如何去看待。是要把过往的故事当成滤镜看到未来,还是放弃故事,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故事的发展?不一样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所以,岸见一郎认为,“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你生来就不幸。”

就像有些人拿自己的缺点当做不努力的借口是一样的。有的人会说“因为我基础薄弱,所以才没有做好”;与此同时,会有另外的一批人,非常努力地学习,他们的理由也是因为基础薄弱,但是自己要迎头赶上。

所以,我们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有钱人和你想得不一样》这本书中讲到了一条“吸引力定律”,也就是“物以类聚”:在你抱怨的时候,其实是在吸引更多“烂事”。

那么同理,如果你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看待事情非常的乐观,那么你的周围也更容易产生好的事情,当人们觉得跟你在一起很开心无拘无束的时候,也会有更多正能量的人向你靠拢。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比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所以,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