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前言:曾奇峰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武志红老师的书里,由此我萌生了读曾老师书的想法。曾老师的书也算得上通俗版心理学书里,两本书《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都是分成很多篇小短文,每篇短文的标题都是观点,特别接地气。这篇读书笔记我就直接记录了一些让我有新的感触的点,并加上自己的思考。


正文:

1.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你?

按照由浅及深,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A.你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

B.你的潜意识并不想别人理解你

C.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D.别人很理解你,甚至某些方面比你理解的更深刻,更全面,但你却不知道,还在那里为别人的不理解你而伤心。



2.为什么受助者会恨你?

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作为给予者的我们会心情愉悦,并且会有一种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而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没有人会自愿且愉快的处于被别人帮助的位置。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优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隐藏在内心深处,变成了对给予帮助者的一种敌意。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一袋米养仇人。”一碗米所导致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反差不会太大,所以伴随的仇恨不会太大,这种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压制,所以两者之间的仇恨不会太大。但到了“一袋米”的程度,差距就很大了,传统道德无法压制了,变成了仇人。

真正的慈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渡过难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而且还应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


3.为什么有人喜欢吃野味?

在社会阶级中,一个人能够弄到什么吃的,跟他多能干有关系。吃的好不好,事关其地位、身份甚至尊严。既然吃跟自尊有关,通过吃来满足自尊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典型的表现就是吃珍稀动物。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一特殊价值,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层面,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会使自己也沾染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这种想法衍生出来的逻辑就是:人是不珍贵的,只有吃了珍稀动物的人才会珍贵。


4.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谬论。

有些好药是苦的,但并非所有好药都是苦的。与谬论良药苦口一样,忠言逆耳暗含忠言必然逆耳的谬论,被蒙蔽者于是有了“语不伤人死不休”的行为和报复。在中国古代,不少向皇帝进言的人,只管自己说的是不是逆言,他们认为逆言必忠,而不管别人听不听得进去,以至于自己人头落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逆耳之言之所以不太容易被听进去,除了他可能暗含的恶意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面对逆言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攻击,任何人都有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倾向,保护的方式就是让这些逆耳之言不进耳朵。


5.爱是给对方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从根本上来说,爱就是爱,就是好的,它的前面无需加任何定语;不耐烦就是不耐烦,在它前面加任何好词,都不能改变它恶意的本质。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分清楚,哪些做法是爱,而哪些做法是以爱的名义在实施控制。


6.在幼稚的年龄不应该成熟

成熟是一种整合的、几乎名义冲突的和谐状态。这包括身心的和谐、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首先是身心和谐,在一个人青春期,身体各个部分都在长大,处在一种幼稚的、正在勃勃生长的状态,而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其实是精神世界的和谐,在青春期,大脑还处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阶段,在连续不断地知识和经验的冲击下,和谐是不正常的,不和谐才是正常的。最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青春期是一个依赖与独立激烈冲突的阶段。


7.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语速快?

一切快的东西,都有可能在逃避监视和稽查。话说得太快,显得“没从脑子过”,是为了不让自己回味或者体察这些话的深层含义。这样说话的人,要么言语空洞无物,要么出口就伤人,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8.什么是好的父母?

好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孩子的长大,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换句话说,随着年龄增大,离父母越来越远是健康的。

但很多抚养者对于孩子的抛弃有严重的焦虑感,于是抚养者经常使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此诞生了。


9.为什么有的孩子沉溺网络?

每个人都希望都有自己说了算的地方,如果孩子被父母管得太多,孩子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做主,于是只能通过在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几乎所有心理学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应。所以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习,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处关系的问题。


10.不健康家庭的两种孝顺方式

坏的方式:挑剔自己的老公,把自己的婚姻也弄得很失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怒你老公,让他对你不好,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衬托的太不幸,就可以同病相怜了。

好的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以此来带父母走出畸形


11.当朋友难过时安慰的金句:

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12.我们说的话会影响我们

一个人如果反复使用文雅的词语,这些词语就会使这个人的言行也文雅一些。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使用一些粗俗的词语,这次词语会使他的言行更加粗俗。在这个意义上,人被他使用的词语“制造”了。


13.“抱怨”是心理发展处于原始阶段的表现

如果心理的发展不受阻碍,婴儿会慢慢地练习其他功夫,如手握画笔表达,嘴上功夫就不会那么突出。但是如果心理发展受阻,比如因为母亲照顾不周,心理就会停留在嘴上功夫阶段,抱怨就由此而来。换句话说,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以后往往会很喜欢抱怨。(注:婴儿一岁时候,感知世界的部位是嘴巴)。从关系角度来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在抱怨者的想象中,认定有一个高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安排的不好。


14.孩子不欠爸妈任何东西

许多父母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孩子的控制。有些不会做父母的人,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他们会对孩子说,为了你,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拼命的工作。他们这么做,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力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对哪怕父母无理的要求,也要无条件的服从。


15.曾奇峰老师的金句

A.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B.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质水平不高,那么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C.一个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的事,并且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

D.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义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