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篇真正意義的抒情散文

《匆匆》一篇真正意義的抒情散文

東方實驗小學   孫本旭


抒情是和敘事相對的一種表達方式,抒情的話語重在用音樂性和畫面性極富有表現性的語言來象徵性的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世界。

《匆匆》這篇課文是我國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真正意義的抒情散文,也是小學階段唯一的一篇真正意義抒情性質的散文。

這篇文章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都決定了這篇課文在小學階段的地位。《匆匆》安排在小學收官之時,並且出現在習作單元,編者意圖很明顯,對於這篇文章解寫的意義大於解讀的意義。筆者在從教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三個主問題:從文本內容出發提出問題什麼匆匆;從情感意蘊出發提出問題爲何匆匆;從文本祕妙出發提出問題如何匆匆。

從文本內容上看,作者開篇選擇了桃花、楊柳、燕子等事物運用了語氣極強的排比句式,讓讀者感受到了時間一晃而過的畫面感。但我要說,這種情感體驗並非是作者的原創,中國自古就有見落花而感傷的情懷——“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接下來,作者又將自己溜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大海里的一滴水,這個比喻很妙!妙在利用了強烈的反差進行比喻,八千多日子到底長不長,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講,八千多日子應該是很長了,可是作者卻說是針尖上的一滴水,讓我們瞬間感覺到時間如電閃雷鳴般一閃而過,急促、短快和稀少。但我還要說,這也並非是作者原創的,還要追溯到中國的傳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和流水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爲了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密碼。再接下來就了不起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喫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着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牀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這一段看似平常的描寫,確是作者的大手筆,細微之處見真情。我們一般人描寫時間之快,會想到落花,會想到流水,但是朱自清之所以不平凡是因爲他觀察的角度是我們一般人沒有注意到的那些日常生活瑣碎的現象。所以我們每每讀到這一部分的時候,感覺是那麼的熟悉,但又如此的新鮮。

從情感意蘊上分析,通過作者具有聲音節奏的疊詞和具有畫面感的語言組織,學生能很快感受到文中蘊含的對時間匆匆而過的無奈、惋惜和遺憾等情感,同時也喚醒了學生惜時、珍重光陰的共情。可是作者爲何要寫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從何而來呢?我們可以用心算算,八千多日子,此時正是朱自清風華正茂的年齡,人生正處於積極向上的生長,可是朱自清爲何會發出如此感慨。對小學生講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落潮與朱自清內心的迷茫是否合適。筆者認爲可以講,但要等量代換,朱自清是五四時期的主將,五四新文明運動是一場盛大的文學界的改革活動。這麼一場盛大的活動可以和我們經歷過得哪些活動相比呢,應該是沒有。但是學生可以想象當自己參加完一場盛大活動之後的心情,比如運動會即將閉幕,作家籤售會即將結束,藝術節晚會馬上落幕,這個時候心情的失落和朱自清的心情失落是有一比的。這種等量代換是讓學生和朱自清的內心世界產生一種深刻的共鳴。

最後,我們來談談文本的祕妙。很多人都說這篇文章的祕妙之處在於有很多的問句。我不反對這種說法,但我們能不能說得具體些,爲何有很多的問句就很祕妙了呢?我把文本非問句的段落和內容全部刪除後,發現問句是這篇文章的骨架,線索更是作者的情感發展的脈絡。在讀文本之時,我們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反省,一起回答。但我們還要關注到這篇文章的性質,抒情話語的特點,作者用富有聲音和畫面的語言組織來抒發情感,讓我們讀的時候腦海裏總能浮現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燕子的來去,楊柳的榮枯,桃花的開落,流水,洗手,喫飯等等,還有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的聲音和節奏,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還有水滴的聲音等。這篇課文讓學生讀起來和以往的文章有不同,就在於抒情的語言和敘事的語言是相對的。

教材爲突出抒情和敘事的不同,還特意安排了一篇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作爲對比,筆者認爲兩篇課文都很好,但語言表達的效果是最大的區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