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一篇真正意义的抒情散文

《匆匆》一篇真正意义的抒情散文

东方实验小学   孙本旭


抒情是和叙事相对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的话语重在用音乐性和画面性极富有表现性的语言来象征性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匆匆》这篇课文是我国大散文家朱自清的一篇真正意义的抒情散文,也是小学阶段唯一的一篇真正意义抒情性质的散文。

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决定了这篇课文在小学阶段的地位。《匆匆》安排在小学收官之时,并且出现在习作单元,编者意图很明显,对于这篇文章解写的意义大于解读的意义。笔者在从教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三个主问题:从文本内容出发提出问题什么匆匆;从情感意蕴出发提出问题为何匆匆;从文本秘妙出发提出问题如何匆匆。

从文本内容上看,作者开篇选择了桃花、杨柳、燕子等事物运用了语气极强的排比句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一晃而过的画面感。但我要说,这种情感体验并非是作者的原创,中国自古就有见落花而感伤的情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接下来,作者又将自己溜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大海里的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妙!妙在利用了强烈的反差进行比喻,八千多日子到底长不长,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讲,八千多日子应该是很长了,可是作者却说是针尖上的一滴水,让我们瞬间感觉到时间如电闪雷鸣般一闪而过,急促、短快和稀少。但我还要说,这也并非是作者原创的,还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和流水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密码。再接下来就了不起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一段看似平常的描写,确是作者的大手笔,细微之处见真情。我们一般人描写时间之快,会想到落花,会想到流水,但是朱自清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观察的角度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注意到的那些日常生活琐碎的现象。所以我们每每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熟悉,但又如此的新鲜。

从情感意蕴上分析,通过作者具有声音节奏的叠词和具有画面感的语言组织,学生能很快感受到文中蕴含的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无奈、惋惜和遗憾等情感,同时也唤醒了学生惜时、珍重光阴的共情。可是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我们可以用心算算,八千多日子,此时正是朱自清风华正茂的年龄,人生正处于积极向上的生长,可是朱自清为何会发出如此感慨。对小学生讲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与朱自清内心的迷茫是否合适。笔者认为可以讲,但要等量代换,朱自清是五四时期的主将,五四新文明运动是一场盛大的文学界的改革活动。这么一场盛大的活动可以和我们经历过得哪些活动相比呢,应该是没有。但是学生可以想象当自己参加完一场盛大活动之后的心情,比如运动会即将闭幕,作家签售会即将结束,艺术节晚会马上落幕,这个时候心情的失落和朱自清的心情失落是有一比的。这种等量代换是让学生和朱自清的内心世界产生一种深刻的共鸣。

最后,我们来谈谈文本的秘妙。很多人都说这篇文章的秘妙之处在于有很多的问句。我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我们能不能说得具体些,为何有很多的问句就很秘妙了呢?我把文本非问句的段落和内容全部删除后,发现问句是这篇文章的骨架,线索更是作者的情感发展的脉络。在读文本之时,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反省,一起回答。但我们还要关注到这篇文章的性质,抒情话语的特点,作者用富有声音和画面的语言组织来抒发情感,让我们读的时候脑海里总能浮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落,流水,洗手,吃饭等等,还有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声音和节奏,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还有水滴的声音等。这篇课文让学生读起来和以往的文章有不同,就在于抒情的语言和叙事的语言是相对的。

教材为突出抒情和叙事的不同,还特意安排了一篇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作为对比,笔者认为两篇课文都很好,但语言表达的效果是最大的区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