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魚鉤》從關注局部到關注整體,從關注是什麼到關注爲什麼

《金色的魚鉤》從關注局部到關注整體,從關注是什麼到關注爲什麼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東方實驗小學孫本旭


      《金色的魚鉤》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這一課課前提示:老班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是從他的哪些言行中看出來的?與單元語文要素相吻合,但筆者認爲語文要素提出的不夠準確,課前提示的問題難易程度並非是六年級的水平,問題角度只關注了是什麼,而沒有從語言運用和語言表達效果上引起師生的共同注意。

       《金色的魚鉤》雖然內容很長,但是容易理解,學生讀完課文之後就能夠回答上來老班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也能夠從具體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描寫中找到例證。但筆者認爲這並非是六年級下學期學生該具有的能力,早在四年級的時候,學生就已經具備了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這項能力。

        六年級的學生應該能夠從篇章整體上感受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並且應該理解作者爲何這樣寫,重在體會語言的運用和表達效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在學段目標中5-6年級中有一條: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筆者認爲小學階段的收官之年,應該讓學生初步掌握篇章理解的能力,並非是雞零狗碎的分析。

        筆者在從教《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時候,設計了三個主問題,讓學生的閱讀視角始終放在全文中,並非是停留在某段,某句上。

        第一個主問題摘自於課文:“老班長,你怎麼不喫魚啊?”筆者認爲這句話對理解全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閱讀全文的同時,找到老班長爲什麼不喫魚的原因,歸納起來大致有三處描寫很重要:

       “不行,太少啦。”他輕輕地搖搖頭,“小梁,說真的,弄點兒喫的不容易啊!有時候等了半夜,也不見魚上鉤。爲了弄一點兒魚餌,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條蚯蚓……還有,我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不要緊,我身體還結實。”他擡起頭,望着夜色瀰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聲音說,“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說:‘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麼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小梁,你看這草地,無邊無涯,沒個盡頭。我估計,還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過這二十多天不簡單啊!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喫不上東西,說不定就會起不來,真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去向黨報告呢?難道我能說,‘指導員,我把同志們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出來啦’?”

        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見我端着的魚湯,頭一句話就說:“小梁,別浪費東西了。我……我不行啦。你們喫吧!還有二十多里路,喫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這三處是通過對老班長的語言描寫,從不同角度刻畫了老班長的任務品質,魚少不捨得喫這是老班長捨己爲人的體現;黨交給老班長的任務,老班長時刻不敢怠慢,這是忠於革命,忠於黨的任務的體現;最終臨死之前,老班長不肯喝魚湯,寧可自己犧牲也不浪費一滴魚湯是老班長自我犧牲的精神的體現。

         第二個主問題是文中幾次描寫老班長的外貌神態,畫下來,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筆者設計這個問題依舊是讓學生從全文的角度關注作者的語言運用和表達效果,並非是關注哪些是外貌描寫。我們把文中對老班長几次的外貌描寫羅列出來,體會一下: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佈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

“不要緊,我身體還結實。”

“還有,我的眼睛壞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老班長雖然瘦得只剩皮骨頭,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還一直用飽滿的情緒鼓勵着我們。

我們四面尋找,最後在一個水塘旁邊找到了他,他已經昏迷不醒了。

當我俯下身子,把魚湯送到老班長嘴邊的時候,老班長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睜開眼睛……

        這裏有兩處並非是對老班長外貌的直接描寫,但是通過老班長的語言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班長的身體狀況,學生僅從一處外貌描寫是無法看出端倪的,但是當我們把文中對老班長的所有外貌神態等描寫羅列出來,我們會發現老班長逐漸變化的過程,這樣的描寫是動態的是變化的,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就是向我們刻畫了一個捨己爲人、忠於革命、忘我的老班長。

        第三個問題就是文章爲什麼要以《金色的魚鉤》爲題,以《魚鉤》爲題行不行?依舊是把學生的目光集中在全文,畫下描寫魚鉤的句子。魚鉤在全文中出現了很多次,魚鉤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那爲什麼課文要用“金色的魚鉤”爲題呢?講到這裏學生不言而喻。

        當學生俯視完課文之後,我們再具體到句子的時候,學生理解就會深刻,筆者在上完這課之後給學生布置的練習題中,設計了一個小問題:

我端起搪瓷碗,覺得這個碗有千斤重,怎麼也送不到嘴邊。

        怎麼了,喫不下?要是不喫,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爲了革命,你們必須喫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談談對這兩個句子中“千斤重”和“脆弱”的理解。

        學生反饋答案:老班長不捨得喫的魚千斤重,老班長捨己爲人的精神千斤重,革命重任千斤重。

        脆弱在這裏有兩層含義,其中之一是身體的柔弱,另外一層指的是內心不夠堅強。

        從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到學生對這兩個句子的理解是非常深刻而準確的。

        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更能體現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果學生從四年級開始就一直重複着低水平的閱讀,那麼學生的發展從何而來,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發展從何而來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