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衣

昨兒,買了件衣服,中號的。回家一試,緊了點。於是,今早去商店換件大號的。

進了門,遇到的還是昨天的那位營業員。

“早上好!” 她面帶微笑先給我打了個招呼。

我也笑着說,“早上好!” “昨天我在你這兒買了這件衣服, 穿着有點緊,想換件大號的。”

“可以呀!“她回答。

我去架子上拿了件大號的,然後,走到收款機前,要把差價給她。

我說,“這中號的是59.99一件,大號的是60.99。其差價1塊,稅(13%)後,我該給你1.13。”

“是嗎?我來算一下。” 她臉上露出一絲的疑惑。

就見她敲着鍵盤在收款機上算着。等了一會兒,她好像還沒有得出結果,我心想沒這麼難吧?

又停了片刻,她說,“請你等等,我把經理叫來。” “好吧。” 我站在那兒耐心地等着。

不一會兒,經理來了。她倆又忙了一陣子,看樣子還沒有着落。經理問我,“你是怎麼算出來的?” 我只好又把我怎麼算的告訴給她們,看樣子她們還是沒搞清楚。

後來,經理就給這位營業員說,“先把這中號的退掉,再敲入這件大號的價格。” “好!”這位營業員一邊答應着、一邊手打着鍵盤,很快就做完了。

事後,我把這兩張發票指給她們看。果不然,這兩張發票的差價是,$1.13。

故事說到這兒,你是不是覺得有點“滑稽”?

其實,在這“滑稽”的背後是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或者是不同的思維模式。再說遠點,就是教育的差異。

想必讀者都熟悉我的算法。這就是:1)算出兩者差價;2)加稅後,就是我該付的錢。我姑且稱之爲“交叉”法,用“x”表示。

而經理和營業員的算法是:1)退掉這件“中號”的;2)再買那件“大號”的。用的是“各算各的”的方法,我把它叫做“平行”法,用“II"表示。

這兩種算法只是”殊途同歸“,都對。那又有什麼不同嗎?我想,應該是有所不同的,那就是“怎麼想的?”。舉一個類似的小例子:

一天,老張向Dave借了10塊錢;兩天後,Dave問老張借了20塊錢。要過年了,兩人坐在一起”清理債務“。

老張說:”你借給我10塊錢,我呢,借給了你20塊錢。一折合,你還我10塊錢就行了。“(x “交叉法”)

Dave撓了撓頭說,“還是這樣吧,我欠你20塊,我還給你20塊;你欠我10塊,你就還回我10塊。”(II “平行法”)

從這小例子可以簡單地看出, x 法在計算時有交叉,有時易出錯;而 II 法計算時,沒有交叉,”平行”而互不干擾,故很難有誤。

可是,x 法也有它的長處。試想,如果借的不是錢,是金磚,或者是什麼貨物呢?這種“交易”就不是像紙幣或數字那樣輕便了,至少有“重量”,或者,還有運輸的問題。由此,你就看出 x 法的方便,而 II 法就顯得“笨拙”了。

簡言之,對 x “交叉法”, 十個中國人,有十個都是用這種 x 算法;而說英文的西人,十個中有八九個,用的是 II ”平行法“。

可見,這兩種算法不僅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模式,還有教育的差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