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之前

網上聽聞,說是一位在美的小留學生,在當地爆發 Covid-19 疫情之前,家人寄給他一箱口罩。這位小留學生覺得自己一人用不了這麼多口罩,想幫助需要的人。

剛巧,他看到鄰居有一大家子人,無口罩可用。於是,他好心拿出多餘的口罩送予鄰居。不料,鄰居家用後,有兩人對口罩過敏。鄰居要起訴這位小留學生,索賠2000美金。

事兒就是這麼寸,就像是送上門的“碰瓷“。這事要擱在你身上,是不是覺得有點懵圈?(因爲你是中國人)

“善”是中國文化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善無形地左右或規範着人們的行爲。人們相信“行善積德”,也期待着它的回報。於是,就有了“善惡有報”的還抱心理,還特別偏愛“善有善報”。其實,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常常結果是“善有惡報”,“農夫與蛇”就是一例。

回頭再看看這位鄰居。如果你是這位鄰居,你可能更多的是感謝這位小留學生的相助。至於家中有個別人對口罩過敏,最多也就是提到一句,不再帶這口罩就是了,怎麼會想向幫助你的人“索賠”呢?

但是,這位美國鄰居和你的三觀不盡相同。他/她的着重點是“索賠”,而不是多感謝多數家人受益於這位小留學生的相助。這和“怎麼看半杯水”是一個道理。

可見,“善”、“與人爲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裏,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無謂“對錯”。就像“盲人摸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間存在着’嚴重的‘認知偏差。

中國人打小受到的教育是“與人爲善”,沒有或着很少有行善前的教育,從而輕視了人自身的安全。想想,在你教人“與人爲善”之前,是不是要告訴他/她“如何最先保護好自己”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