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讀書筆記07——女性主義爭論

在西方進入後工業化時期以來,女性主義開始向所有現存的範疇提出了全面的質疑,這些質疑既反映出女性狀況的最新發展,又預示了女性運動在新世紀的發展方向。

01生理決定論與社會構建論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反對女權運動的人試圖證明男性的攻擊性和男性的統治性具有生理依據,目前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兩性的認知能力只有細微的差別。生理決定論或本質主義往往導致政治上的保守態度,有女性主義者認爲,生理決定論的任何形式都是法西斯主義的。

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生理決定論漸漸失去了影響力,社會建構論佔了上風。最初的社會構建論認爲:個人是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社會認同,經過社會構建後才成長爲男人和女人的。極端本質主義認爲,一切都是生理決定的;而極端社會建構論認爲,一起都是社會構建的。前者強調天生的自然基礎;後者強調養育的作用、社會條件、社會權利關係或者個人選擇。

社會構建論又可以細分爲:

1.性別的文化構建論: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性別的概念和行爲規範會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被建構起來。
2.社會角色理論:男女的心理區別來源於社會角色的不同,社會角色取決於社會習俗對性別角色的規定。
3.心理分析理論:兩性之間不同的心理本質、性本質都是後天獲得,由特殊的文化環境造成的。

19世紀女性主義作家伍爾夫就由社會構建論的思想,她指出,文學史上男女作品質量和數量上的差異不是生理原因造成,而是由社會文化原因造成的,因爲男女兩性在教育、職業和政治過程中機會非常不平等。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波伏娃說過:“人不是生而爲女人,而是變成女人的。”福柯被認爲是顛覆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關係的第一人,他認爲性別是話語的產物,是異性戀霸權的產物。

當代女性主義陷入了一個兩難的身體政治的窘境:一方面需要構建“女性”身份並賦予它堅實的政治意義,另一方面要打破“女性”這一類別和粉碎它過於堅實的歷史。

02關於性別氣質問題的爭論

女性運動的早期要求爭取男性已有的權利,要求做男性所作的事情;自1970年以來的女性主義運動轉而強調男女的差異,要求爭取女性的解放、女性特殊價值的實現,而不僅僅是男女平等。

在男權社會中,男女兩性的差異有時被誇大,有時被否認。在性別差異被誇大的時候,就強調女人的撫育特徵和不善於理性思維等特點,使性別的等級制合法化;在性別差異被否定時,就忽略女性的特殊權益和問題,諸如性暴力、性騷擾和女性對男性的經濟依賴等問題對女性的傷害。長期以來,女性獨特的價值一直難以實現。

關於兩性之間的性別氣質曠日持久的爭論,集中在以下幾對概念上:

1. 關於情感和理性的區分;西方傳統觀點認爲女性天生富於情感,缺乏理性,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女性運動內部有人強調理性,有人強調浪漫。後現代女性主義出現後,女性主義者又對感情-理性這一劃分本身提出了挑戰。
2.關於自然和文化的性別歸屬;許多人認爲女性更加接近自然,男性更加接近文化。不同意這種觀點的人認爲沒什麼證據表明一種性別比另一種性別更加接近自然護着原理自然。
3.關於哺乳性的問題;人們更容易把哺乳性同女性聯繫在一起,認爲女性更適宜於從事養育性的職業(如護士,保姆等)。
4.關於攻擊性問題;人們總是把攻擊性和男性聯繫在一起,把柔順與女性聯繫在一起。
5.關於公衆與私人領域的劃分;有一種觀念認爲:人類活動領域分爲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公共領域是男人的活動領域,私人領域是女人的活動領域,女性主義者認爲,“領域劃分”這一意識形態貶低了私人領域的價值。

女性主義者認爲,在精神與肉體、理性與情感、文化與自然、公共與私人這些劃分中,男性總是被劃分在好的一面,女性則被劃分在不好的一面。性別氣質的傳統看法實際上是一種對女性的壓制力量。瑪格麗特.米德通過對原始部落中性角色考察後發現:關於性別氣質的定義,實際上是由文化而各異的,是人爲而非與生俱來的。後現代主義者強調男女這兩種性別特徵的非自然化和非穩定化,認爲每個男性個體和女性個體都是千差萬別的。

我們必須認識到,所謂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構建起來的。從社會構建的觀點出發,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從以下理論來解釋:

1.認知理論;從小灌輸的信息和參照體系形成了性別的刻板印象。
2.社會角色理論;社會環境強化了性別信念。
3.社會認同理論;強調動機因素,每個人都要在羣體中獲得正面的身份認同。
4.權力觀點;個人與羣體有意識保持性別刻板印象,以便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壓制其它羣體的地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