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邊界的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跨越邊界的社區》三(下文簡稱《社區》)

《十三邀》第一季中,許知遠這樣獨白:“我是個勉強的創業者,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

這檔節目確實在商業上獲得了成功,許知遠本人也在五季節目中採訪了無數主流的成功人士,然而許在骨子裏卻依然質疑商業社會的邏輯。在訪談吳國盛時(此處存疑,記憶恐有偏差,也許是薇婭?),他不禁又問:“你覺得商業是什麼?”

對方這樣回答:“商業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連接方式。”許知遠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

這個問題並不會困擾項彪,同爲北大出身的知識分子,這位來自溫州的人類學家從小浸淫在市井,他在《十三邀》裏說起他的走夫鄰居、做打火機的朋友、賣服裝的老鄉。對他來說,商業是他熟悉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家鄉走向世界的工具。

人類學家要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項彪在《社區》中就詳細描寫了溫州人如何跨越鄉土社會固定的血緣、宗族紐帶構建新的關係,怎樣在異鄉開始生活並形成影響力衝破邊界。他們依靠經濟活動,連結起來抵抗風險,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新位置。

項彪把這種過程形容爲“打洞”。在嚴苛的政策壓力、不友好的治理環境下,毫無資源的溫州農民們靠着聰明能幹、靈活變通,通過做服裝像田鼠打洞一樣在北京站穩了腳跟。對於浙江村人來說,這不僅是經濟上的成功,更是一種身份上的認同。

然而項彪也說,當今社會這種浙江村式的成功已然不可複製。

高昂的房價和正規化的管理已經杜絕了大城市裏家庭作坊運作的規模化發展。一個背井離鄉的年輕人來到陌生的城市,很難依靠朋友、老鄉的關係找一份能讓他維持昔日家鄉人際關係的工作,他大概率是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和原本不熟悉的人合作。換句話說,今天,那些過去靠地域血緣關係聯繫起來的關係在活動商業活動中被打散了。

連續的線條演化爲爲數衆多的離散的點,因爲某種行爲產生的短暫契約佔據了人的生活。我和我的同事只是短暫地受僱於同一家公司,任意一人發生工作變動關係便就此結束;我和顧客講話只是因爲他產生了購買行爲,結賬走人後雙方聯繫就此中斷。

人和人的關係退位於人和物、人和系統的關係。我對飾品的喜愛更甚於我對我同事的感情,我對美he團xie的依賴超過門口那間飯店,我對淘he寶xie的信任超過路邊所有的門店。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隨之而來的是很難在和日常生活發生深遠的聯繫。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認爲人需要食物和衣服,需要安全保障、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我們要在社會活動中要找到一個位置去滿足自我需求。但是商業系統的運行不以人的幸福爲目的,單純作爲工具、數據存在的人無法獲得安全和滿足。僅僅靠工作獲取物質資源是無法取得精神上的滿足的,人要有主觀能動性,人要主動去創造,去和世界、和周圍的人發生聯繫,嘗試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裏定下一個錨。

預定下一篇寫《把自己作爲方法》的讀書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