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一個堅定的有點變態的理想主義者

看完《荊軻刺秦王》,發現秦王嬴政——這位中國最富傳奇的皇帝是一個堅定的有點變態的理想主義者。

影片一開始,嬴政就被言官追問“是否忘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嬴政答,一刻也不敢忘。後來的一系列行動證明,  他不僅沒忘,還切切實實地踐行了。

“一統天下”這是一個聽起來多麼恢弘偉大的理想。

富有戲劇性的是,當他一步步靠近理想的過程中,他卻漸漸失去了身邊所有的人,最後一個也不剩。

爲什麼會這樣?

關鍵的一點是因爲這個披着“天下蒼生”外衣看似光明偉大的理想背後,裹夾着嬴政個人太多的私慾和陰暗。

整部影片講述的是嬴政的理想在光明和陰暗的拉扯下不斷交織碰撞而產生的一系列火花,當陰暗面完全佔據上風的時候,他的暴虐展露無遺,此時,他身邊的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這注定了人物的自我分裂。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秦王嬴政的癲狂、易變和歇斯底里,從這一點來講李雪健的表演非常形象和精彩。

一、

人爲了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纔有了理想。

理想未實現的時候最美,因爲還未實現,一切都是幻影,所以特別純粹,散發着一股誘人的芳香,不僅能令自己陶醉,還能吸引別人。

當嬴政的青梅竹馬趙女要離開的時候,嬴政什麼也沒說,帶她去了江山閣。

在那裏,他讓人打開了兩個韓國人爲他繪製的“四海歸一圖”。在這幅巨大的地圖上,他描繪了天下統一後,戰爭會停止,然後修築長城以御外敵,牆內的人民相安無事,所有的土地上長滿禾黍,百姓們安居樂業的美麗畫面。對於生活在諸侯國征戰不斷的人民來說,這幅畫太美了,以致於被滅國的兩個韓國人停止了哭泣,而本來要離去的趙女也留了下來。

更甚的是,趙女不僅對嬴政的理想心生感動,還決定幫助他實現這一偉大理想。對此,她不惜在臉上刺字毀容,取得太子丹的信任,以便誘使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丹回燕後刺秦。

這一時期的嬴政,身上散發着一種理想主義的純粹光芒,連大將軍樊於期都心甘情願寸步不離的保護他。


二、

直到嬴政去母后那喫肉,發現母后趙姬與嫪毐的私生子存在。

私生子打破了家庭和睦,母慈兒孝的這一假象。尤其是那個娃娃闖進來的時候,布簾背後嫪毐私養的高手躍躍欲試的緊張局勢。

這一幕對嬴政來說相當危險刺激。但他瑟瑟發抖的原因,並不是因爲害怕,而是因爲被拋棄和背叛後的孤獨。

這喚起了他在趙國的那段艱難生活的記憶。嬴政生下來就和父母一起在趙國當人質,從小被強迫當馬伕,受盡欺侮。回秦後,不到十三歲,他的父親異人就去世了。生性放蕩的母親並沒有給他很多愛,現在連這僅有的母愛也要被奪去了。嬴政第一次品嚐到蝕骨的孤獨。

這種孤獨激發了他的殘忍。所以在嫪毐病變失敗後,他毫無猶豫的當着母后的面摔死了兩個私生子。這當然是一種報復,不過剛開始而已。

嫪毐死前揭發的嬴政的身世之謎則全面激發了嬴政的陰暗。

原來這位號令秦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秦王竟然不是秦國人,而是趙姬和呂不韋的私生子。這對嬴政是一種天大的諷刺,對他的理想也是一種最大的威脅。

所以嬴政在囚禁母親之後,在秦國的祖廟裏,逼死了他的親生父親呂不韋。

這一幕也是嬴政內心最爲矛盾、最爲分裂的時刻。他好像在演戲一般,因爲只有在演戲的時候,他纔敢展示真正的自己。

他一邊感激呂不韋從趙國把他解救出來的恩情,他一邊又受着理想的不斷追問。如果他接受呂不韋作爲父親的存在,他將無法繼續實現他的理想。如果他想繼續他的理想,呂不韋則必須死。最後,呂不韋看懂了他這場戲,果斷自裁。

爲什麼說這是他的自我分裂呢?因爲連嬴政自己都無法分辨這裏面有幾分真,幾分假。

三、

此時,嬴政的理想已經不再純粹,開始變得嗜血。

一系列的宮廷醜聞,在他心中鬱積怨恨。而他發泄的方式,就是利用手中的權利以及“一統天下”的口號明目張膽的殺人。

滅趙是這一心理變化的證明。

他讓王翦準備滅趙的時候,明確表示自己要開始報仇了。

在趙國十年的人質生涯,是他一生最大的屈辱,也是他人生悲劇的開端,因爲正是在趙國呂不韋把已懷有身孕的趙姬送給了嬴政的父親異人。

只有滅了趙國,殺死當年的仇人,才能洗刷他的恥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嬴政多麼虛弱,他的虛弱來自他的自卑。他只有通過強權和暴力,才能達到遮羞和封口的目的。

帶着這種新仇舊恨伐趙,他手段極其殘忍。明明他已經答應了趙女要救助被趙王強迫殉國的趙國兒童。僅僅被趙國一位孩子吐了口水,轉眼就決定坑殺所有趙國兒童。

他是怕被趙國人報復嗎?不是,他忍受不了一點侮辱,哪怕對方是一個孩子,也不行。他再次用暴力維護他的尊嚴。

正是這種殘暴導致了趙女最後背叛了他,使得荊軻也拜託了盲女所帶來的夢魘下定決心刺秦,同時也讓對秦國忠心不二的樊於期,心甘情願地爲荊軻刺秦獻上自己的人頭。

這個時候,最強的殘暴激發出了最普遍的正義。

所以,我們纔會感受到荊軻刺秦王時出發前的悲壯,因爲他是爲正義而戰。而一向軟弱的太子丹,有一刻也那麼令人肅然起敬,是他即使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也不願偷襲秦軍,堅守當時的戰爭原則。

嬴政的不義之舉與身邊其他人的義舉成了鮮明對比。


四、

嬴政本人對周圍人的衆叛親離並不理解。

當他滅了趙之後,像個孝子一樣在母親耳邊說:“兒,把咱們在趙國的仇人都殺了”,換來了卻是母親的一口唾沫,和臨終前最後的責罵。此時的嬴政,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委屈的撇嘴哭泣。他不知道爲什麼會這樣。

理想越來越豐滿,他的內心卻越來越虛無。因爲已經沒有人懂他,也沒有人真得願意分享他這一成果,他不過還是個孤家寡人。

最後,刺殺失敗,倚柱而笑得荊軻,看穿了他理想背後的孤獨與虛無。

諾大的宮殿,當一個帝王遇刺,嬴政像一個跳樑小醜一樣被荊軻追着跑,數百位臣子,卻沒有一個人上來阻止。

所以,荊軻一直笑,因爲嬴政並沒有真得贏。他還是那麼孤立無援和不得人心。

而嬴政顯然被荊軻的笑,嚇住了。他好像看到了自己內心一直迴避的問題:我明明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爲什麼所有人都來反對呢?

他不敢給出答案,因爲這會動搖他的理想。

當趙女最後離去的時候,嬴政真正意義上失去了所有東西,陷入了最大的孤獨。這種靜謐的孤獨簡直使人發瘋,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問自己“秦王嬴政,你忘了一統天下的大願了嗎?”,然後露出了含淚的笑容。

因爲這時,他只剩理想了,而理想是他繼續存活下去的最大意義。

喜歡,請關注“時空記1994”,定期更新,影評、書評、樂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