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奔波圓一夢,此心安處是吾家

由羅晉、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是這個假期蝸居在家看得最長的一部電視劇。該劇圍繞上海一家知名房產中介公司“安家天下”的日常業務活動,展現了由房屋買賣租賃引發的芸芸衆生相,以及對利益驅使下人性善惡的思考。

中國的傳統教育離不開“家國情懷”,縱觀世界各地,炎黃子孫似乎對尤其看重。傳統觀念裏,“”不僅僅是可以遮風擋雨有牆有頂的建築物,更是一個人安放心靈的港灣。擁有一個家,是每個人窮其一生的基本追求吧。

就像多年前潘美辰在《我想有個家》裏所唱:

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要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纔不會害怕…

看電視劇,回顧自己二十年、三個階段的安家之路。

一、租來的房子,輸掉的心情:忐忑不安、隨時等着“被搬家”的四年租居日

1995年參加工作之初,單位所處某系統還是福利分房。上級分房指標下達後,需要房子的職工先提交申請,人事部門按照工齡、級別等論資排輩打分,高分者優先選擇退舊房換新房和房屋樓層地段,以此類推直到房屋各有其主。

所以1998年初結婚時,像那時候一起混跡在單身宿舍裏好幾年的大多數校友、同事、朋友一樣,我也成了租房一族。

第一套租房是先生家人幫忙,租住在離單位很遠的一處平房(爲了離親戚家近一點方便照顧),交通極不方便。僅有的一趟公交車半個小時都等不到。迫於無奈,爲了上下班我在快30歲時學會了騎自行車。

房東大哥大姐三十多歲,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房子是那種高門樓、寬小院、一排三間的磚瓦房。房東家住在一門兩房的西屋,我們租住在獨門獨屋約二十多平米的東屋,簡單的一張牀、一臺電視機、一個放着煤氣竈的小桌子。關起門來拉了窗簾,看看電視、讀讀書,也算是自己的一方自由小天地。

那時先生在外地施工,一個月回一趟家。除了有時候和單身時的舍友互相串門做伴住宿,大部分時間是一個人。受上學時幾次“宿舍進人”事件影響,天一黑就害怕,一害怕就用各種臆想自虐。幸虧有房東一家子住在隔壁,每天有個安穩覺。

住了不到一年,房東家單位分了樓房,賣了平房裝修,我們不得不再次託關係、找熟人問詢房子。

那時候沒有像“安家天下”一類的房屋中介機構,所有的房屋買賣租賃都是口口相傳、互相問詢,最先進的就是牆上電線杆上貼個小廣告。所以,租房退房都是雙方友好地口頭協商,全憑良心和信譽,不存在什麼違約之類的法律問題。

那幾天忙於找房子經常上班遲到早退,和領導請假時,領導告訴我他家有一套福利分房閒置着,正好離單位也近,只是頂樓把邊的六樓,如果不嫌棄先住在那兒。

對於急於找房的我來說,這從天而降的好消息高興還來不及,哪有什麼嫌棄之說。

於是,離單位不遠的六樓頂層、最東邊戶、四十平米的樓房成了我的第二套租房。

至今想起來,那套房子除了頂樓邊戶“夏熱冬凍”的缺點外,是所有租房裏最合心的一套。剛搬進去的那年冬天,第一次感受到了沒有暖氣的樓房多麼可怕:下班回家後,羽絨服不能脫身,戴着眼鏡都可以看到自己呵出的白氣。晚上睡覺除了蓋兩牀被子,還得戴個棉帽子,否則第二天一準感冒流鼻涕。

來年夏天數伏季節,正趕上懷胎七八個月,不知道是孕婦火力壯還是1999年的那個夏天熱得出奇,那套房子裏我唯一可以呆的地方是衛生間。

四十平米、兩室一廚一衛一過道的小房子,乾淨整潔,上下水齊全。在這套房子裏,十月懷胎孕育了姑娘,剖腹產後出院“回家”,姑娘第一眼的家也是它。

姑娘出生不足百天,我還在家休產假。領導遇上了合適的買主把房子賣了。和第一次租房一樣,我不得不再次撒開人馬找房子。

值得永遠銘記的是,領導從一開始就說好把房子借給我住,堅持不收租金。我心存感激無計可施,唯一的回報是利用節假日買了禮物去他家裏看看老人孩子。今天想起來依然感動,感謝那些在我最落魄時“雪中送炭”的好人。

第三套租房是寒冬臘月休產假期間,朋友幫忙問詢的,和單位僅僅一條小馬路之隔。當時那片小區叫“紅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專家援助建起的第一批樓房。房子外觀一眼就是特有的蘇式建築風格,一樓四戶人家,兩家公用一個過道。去裏邊一家路過外邊一家的臥室廚房,鄰里之間日常生活一覽無餘。

這種老式樓房只有上水沒有下水,沒有集體供暖,冬天每家生一個小火爐。而地板卻都是油光錚亮的純實木地板。即使過去了四五十年,木地板依然美觀結實,。遇上哪家住戶保養得體、乾淨衛生,那紅紅的長條實木地板看着就高檔。品質遠非現在偷工減料、價格不菲的某些實木地板可比。

因爲急於搬家騰房子,我沒得選擇租住了“紅樓”的房子,不是正經的樓房,而是房東在樓下空地加蓋出來的簡易平房——偏房。二四牆的磚混結構,冬天漏風夏天漏雨,還好有一個可以晾曬孩子尿布的小院。

房東是系統內某單位的一個科長,自己早已搬到了單位分配的有上下水的大暖樓房,把一樓的紅樓和私自蓋起來的平房分別出租,每個月沒有工作的老婆早早地一家家催收租金。

最近看到公衆號上某個在一線城市租房子的美眉發文,美其名曰:房子是租來的,心情是自己的,不能因爲租了房子輸了心情。

心裏很是佩服這一代人豁達開朗、認真過好每一天的積極生活態度。

想想自己租房的那幾年,冰箱、洗衣機、電視機啥啥都不捨得買,純手工、純天然地湊合着過日子,一門心思地攢錢買房,只想早日擺脫寄人籬下的日子。

除了小平房逼仄的空間,無法收拾的破爛,可能最主要的是房東太太三天兩頭地叨擾吧。

那時的租房,即沒有中介也沒有合同,全憑良心約定,而且主動權多半在房東手裏。大部分租客爲了免去來來回回的搬家麻煩,寧可接受房東不時漲租金的要求。

可能是我的房東太太沒有工作、沒事兒乾的緣故,她總是能三兩個月打聽到附近誰誰誰家房租漲了5塊,誰誰誰家剛租出去的房子比我貴了10快。一得到消息,她就會敲開房門要求漲房租。

拗不過她的沒完沒了絮絮叨叨、軟磨硬泡,每次的結果都是不情不願地漲了。她高高興興地拿了錢走人,我是一肚子窩火。沒幾天她肯定又會出現,不是水費漲了就是電費不夠。

因爲沒有一紙合同約束,只記得這次租房一年半左右,租金從最初的55元每月,5元、10元地漲到了退租時的80元每月。

那段時間,只要聽到房東太太的聲音就條件反射地不舒服。

直到2001年8月份,簡單匆忙地裝修好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結束了結婚三年半、搬家三次的租客生活。

租房生活的三年多,從新婚時的兩人,到可愛的小毛頭來到身邊,期間有苦有樂。可能是每一代人的心態不同吧,總覺得租房像寄居蟹一樣住在別人家,不能心安理得,不能盡歡顏。

二、不求廣廈千萬間,願得一隅避風雨,此心安處是吾家

2001年年初,隨着房改政策的逐步推廣,單位所屬系統開始第一批經濟適用住房分配。相對於我沒有趕上末班車的福利分房,經濟適用住房價格還是高很多。其實那時候和所在地級市的商品房價格相差不多。

考慮到先生工程單位男多女少,房子一樣狼多肉少競爭激烈,覺得在我單位要房子可能性大一點。於是,從來不懂得求人的一介書生,聽人勸去找了老處長。

小心謹慎地敲開處長的門,磕磕巴巴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一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領導,笑眯眯地聽完後說:好的,分房時會考慮你的情況的。

我乖乖地退出去靜等分房消息。

後來,我如願分到了一套近80平米的房子,離單位不到500米的距離。我把好消息和同學分享,她詫異我空着兩隻手求領導,居然能分到房子,感嘆:你們領導真實個好人吶。

那是工作6年來第一次求助領導,沒想到老領導能如此重視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職工的訴求。人的一生,能遇到一位貴人相助很是難得。借我房子的領導、分我房子的領導,還有後來在工作中出手相助、雪中送炭的各位師長老領導,都是我此生難忘之人。

由此也明白一個道理:無論世事如何變化,這世上還是好人更多。有些事,只要自己去爭取,就有實現的可能。

2004年年末,三年期一萬元的公積金房貸還完,從親戚朋友處七拼八湊的借款也基本還清。真正地實現了無債一身輕。

三、拖老帶幼的跋涉,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重新開始安家之路

2005年,因爲系統內工作調動,開啓了每個星期300公里來回的大通勤。那時,孩子剛剛上小學,老人輔導學習比較困難。再在大通勤跑了一年之後,開始籌劃着再次買房,把老人孩子接過來。

相對於原來居住城市的房價,這裏的房價比較高。看中單位附近的一套三居室商品房,算下來需要30多萬,每平米2500元左右,相對於那一年系統內經濟適用住房880元每平米,簡直是天價。

考慮到孩子越來越需要父母陪伴輔導,狠下心來在2006年的國慶節前預付了定金。除了首付8.8萬元家裏只有5萬元,親戚朋友到處借。幸運地是,年底支付尾款時正趕上系統內公積金貸款上限由3萬元提高到10萬元,貸款辦理下來,大大緩解了資金緊張。

2007年5月份房子交工,倉促簡單地裝修後,在孩子9月份開學前搬進了新家。完成了又一次舉家大遷徙。

2016年年底,十年期房貸還清。2019年親戚朋友的借款悉數還清。

結束語:回顧自己近二十年的安家之路,不可謂不艱辛,那些爲了還貸款下半月開支還同事借款,上半月繼續再借的日子,永生難忘。但相比較租房的日子,還是充滿希望和喜悅。看着自己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家,更懂得珍惜和愛護。

家是一鍋一碗的實實在在,也是夫妻子女父母的相親相愛。

再聽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不覺得淒涼彷徨,因爲我已有個家。一個值得珍惜付出的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