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邊界

“Today is only one day in all the days that will ever be. But what will happen in all the other days that ever come can depend on what you do today”—Hemingway

隨着移動互聯網成爲了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經常會看到出沒在身邊的一些手機抓狂症者,幾分鐘不看渾身不自在,半小時沒電就會緊張的滿世界找電源,要是出門忘帶了一會兒手機更是心慌意亂。而對整個社會而言,正如凱文·凱利在《技術元素》中曾經提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無疑是我們所處年代最偉大的一次社會化協作和知識的全球化分享的改造。它正在顛覆我們以往所有的協作方式和認知方式”。 對企業而言,協作體系在無限放大,連接無處不在,企業的邊界也變得前所未有的模糊和不確定。包含了企業和員工,企業和社會,企業和市場,企業和企業等等,這些邊界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邊界, 在這樣的邊界上,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

“藍燈KoNa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作爲企業的邊界應用來設定和提出的的,微應用將會用來處理在企業邊界層面的各種業務問題。處理的核心目標就是是解決兩個問題,如何保護企業的邊界和如何擴張企業的邊界。

除了技術方案的思考,同時也引發了我對“企業邊界”這個話題的好奇,就隨手查了一下資料,出乎意料的發現“企業邊界”竟然是一個無比宏大的一個經濟學和管理學話題。不僅涉及到企業的邊界問題,更涉及到企業的本質問題,,已經有很多學者窮經皓首致力於這些課題的研究,試圖發掘此中的奧祕。雖然自己過去也算是在企業的江湖裏摸爬滾打很多年,看了這些資料的才發現自己對企業的認識還是如此的淺薄,讓我對這個話題愈發的欲罷不能。

對於企業而言,撇開其他暫先不論,企業的經濟學問題一直是這兩個,你的東西能否比別人更便宜? 你的東西能否比別人更好?

你能否比別人更便宜?這是企業同質性存在下的生存競爭力,決定了企業的基本生存能力。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是一種替代市場進行資源配置的組織。關於這個問題,1991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科斯教授,在1937年他27歲發表的論文《企業的性質》做了深入的闡述,即交易成本論。當企業內部組織完成的一筆額外交易成本等於該筆交易在公開市場可以獲得的交易成本時候,這樣的企業就擴張到了邊界。也就是說企業使用生產要素的價值達到了最大值.

你能否比別人更好?你能否提供別人無法提供的?這句話的深層表達,你敢不敢比別人更貴?這是企業異質性存在下的發展競爭力,決定企業的超額收益能力。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套完整的企業能力理論, 企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不僅取決於組織成員個體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取決於企業作爲一個整體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 即企業核心知識和能力。企業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是企業超額收益和長期競爭優勢的根源。企業的整體知識和能力不是N個個體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應該是難以模仿的而且知識的轉移是低效率的 (高成本 ), 這是因爲知識的創造具有專業性、知識的積累具有長期性、知識的表達具有隱含性、知識的分佈具有分散性、知識的運用具有整體性。

爲了知識有效的轉移和有效的疊加就會要求某一種機制能起到協調個人知識的功能。然而, 市場並不能簡單承擔這種協調功能。因爲市場在協調過程中會因知識的隱含性和不可分割性等原因而失效。在這種情況下, 企業作爲一個組織就出現了,它創造了能使得多個個人集中使用各自擁有專業知識的環境和條件。

在傳統意義上企業靠嚴格的邊界制勝,但現實的邊界經過作坊式、工業式、現代管理式、互聯網式等協作關係的發展變化,邊界正在跨越員工,跨越部門,跨越企業,跨越行業,跨越疆域,跨越形式,將各種形式之間的邊界關係弱化,最終達到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人與物之間協作,而真正優秀的企業將跨越邊界在在這些自由個體和自由團隊之間繼續按照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共識前提下不斷形成。 而未來,像藍燈這樣想要追求卓越的知識型企業的大概率的發展走向有兩個趨勢:

1. 企業是N個能力體在同一個協作平臺基於同一目標價值成長的組織。

2、企業從對N個能力體的邊界管理型組織向模糊邊界下的命運共同體組織轉化,進而達到無邊界管理的最高境界。

今天僅僅是你全部生命中的一天而已,但是未來要發生的將會取決於今天你的行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