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叔本華認爲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着本性平庸。真是這樣嗎?

答:關於提問,有位答主說叔本華把智慧分爲兩類:

一是世俗智慧,是對社會規則的準確認識和有效利用。

二是哲學智慧,是對既存價值體系的全面反思和對根本人性問題的深刻洞見。

那就從這兩個角度分析一下:

一、智慧的多元性

好比說文科學太好,理科就不好。其實這兩種智慧並不互相傾軋對方的空間,認爲人生智慧只能一或者二的人,其實是低估了人類對於智慧本身的使用環境。舉兩個例子,梁啓超曾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人,范仲淹和曾國藩”。范仲淹可謂是一生起起落落落個不停,可謂世俗智慧的運用跌倒了極點,不然也不會只是一味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貧苦。但是另一位名垂青史的曾國藩先是用哲學智慧想要推動一個國家機器而不得,最後轉而求索世俗智慧,最終將這兩種智慧融合到一起,才成爲後人追捧的名相。

二、智慧不分高低,世俗智慧也是智慧

歷史上,很多具有哲學智慧的人確實沒有獲得世俗認可的成功,但是世俗和哲學智慧結合運用的例子有很多。羅曼羅蘭也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用世俗的眼光看透生活,又能從哲學智慧的高度去熱愛生活,不僅僅是苟活於世。別忘了,人的本質是要生存和繁衍,世俗的智慧讓我們好好活着,而哲學的智慧會讓我們感受到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有的人一生有沒有找到自己的哲學智慧,僅憑世俗智慧就渡過了美滿的一生。也有人一邊用世俗的生活自洽地活着,另一方面,也理解衆生皆苦。在回到題目“叔本華認爲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着本性平庸?”本性平庸可怕麼,其實害怕承認自己精神層次低罷了,但是沒有世俗智慧的支撐,哲學智慧就是空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先了解一下。畢竟直接能跳過生存需求去追求精神滿足的人少之又少,要麼是聖人,要麼是精神病人。

三、站着說話不腰疼

叔本華自己也是憑藉繼承父親的財產而一生優渥,所以他不必爲了生存而洞察人性,諳於世故,這豈不是很諷刺?同理馬克思沒有恩格斯的經濟幫助,也寫不出《資本論》。再想想國民老公思聰爲什麼不像很多孩子出國去讀金融,將來直接賺大錢,而是要讀哲學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已經有了經濟基礎,當然可以去追求上層建築了。再說了,世俗智慧怎麼就低一等的樣子了?多少歷史人物把世俗智慧玩轉的登峯造極,比如歷代開國和頂峯時期的帝王,你敢說他們是以哲學智慧來運營國家的?

話說回來,叔本華的很多書都非常經典,被奉爲金句手冊。比如《人生的幸福》是本很好的書,特別建議年輕人讀一讀,有很多引人深思的內容。早讀早過上有啓發的人生。但是人生是要自己思考的,200多年前的東西也不能毫無保留的全信吧。既然我們不能活成下一個叔本華,那就說明在現實中有更加亟待解決的問題。請先認清和運用好必要的世俗智慧,不然就成了“我坐在地鐵上不禁想到:非洲的艾滋病還沒控制住,石油危機還沒解除,特朗普整天胡說八道我真替他操心”,你還是想想當月的KPI吧,不然下個月被裁員了你可能沒法憑藉“哲學智慧”擺脫社會負擔的角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