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是屬於誰的

自我,是我們每個人,無論男女老少一生都在追求與渴望的。

但這份自我,你又該如何判斷他的歸屬呢?

是來源於你自身內在的?

還是源於他人對你的影響的?



真自我與假自我

自我的真假其實很好判斷,只要你聆聽你自己內心的聲音。

擁有真自我的人,往往也都會擁有內部評價系統,換句話說,他自己所做的行爲其動力皆來自於自己的內在,他明白自己需要什麼,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不會因爲憋人的而三言兩語就喪失價值感與行動力。

那麼相反,擁有假自我的人呢?他擁有的就是外部評價體系統,也就是他自己行動的動力更多的是來源於外部的他人,他並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對自己未來也沒有很清晰的規劃,只是在一味的用外在標準來衡量自己,因爲如果不這樣他就無法通過行動獲得自己的價值感,也不知道該爲誰而努力。

舉個父母最關心的,也就是孩子的學習問題吧。有真自我的學生,他們之所以熱愛學習,是因爲他們喜歡學習,學習能夠給他們帶來的是源於本能的快樂,因爲他們的求知慾得到了滿足。而只有假自我的學生呢?他們努力學習更多的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是爲了能夠從外部得到獎勵,這份獎勵可以是老師的表揚,可以是同學羨慕的眼神,也可以是父母給予的愛與肯定。

可能就結果來看,兩種學生都努力學習了,但是外部評價佔主導的學生在他這種思維習慣的影響下會逐漸變得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以至於最後失去了自我。



孩子的每個行爲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孩子爲了擁有自我,一定會對父母進行反抗,而這份反抗在父母眼中也往往變成了叛逆與不聽話。

要知道,孩子的每個行爲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都有着其存在的意義,就拿考試沒考好來說吧。如果孩子考試考砸的次數十分多,就應該考慮一下孩子是否在家裏沒有與父母建立過良好的溝通。

要知道,好的溝通才是健康家庭的一個標誌,在溝通中孩子可以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和其他情緒。但如果在溝通中這份表達被壓抑了呢?情緒不會憑空消失,如果在語言上被壓抑了,孩子一定會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這份不滿,即用考試失敗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對父母的不滿。

就像是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成績很看重,而孩子呢?基於父母的身份或是外界的評價,雖然有不滿,但是都一直壓抑在自己心中,甚至還會嘗試去否定這份不滿。可是情緒不會無緣無故的就消失不見的,它最終還是會被表達出來,只不過形式變成了“考試失敗”。其實這種考試失敗的含義就是孩子在對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父母最在乎考試,最在乎成績,那麼我就偏偏不考好,但是他們也怪不到我,因爲我也努力了。就這樣,孩子一邊保持了自己心中“乖孩子”的形象,一邊通過失敗的成績表達了對父母的不滿。



作者:徐鳴皓    這是我的第五十二篇日更原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