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递归”

  • 2020-6-16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 – 《侠客行 》

一、概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递归,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是指在函数的定义中使用函数自身的方法。也就是说,递归算法是一种直接或者间接调用自身函数或者方法的算法。
递归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算法(或者编程技巧)。很多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编码实现都要用到递归,比如 DFS 深度优先搜索、前中后序二叉树遍历等等。

去的过程叫“递”,回来的过程叫“归”。基本上,所有的递归问题都可以用递推公式来表示。
诸如

f(n)=f(n-1)+1 其中,f(1)=1

用代码表示为

int f(int n) {
  if (n == 1) return 1;
  return f(n-1) + 1;
}

二、递归满足的三个条件

那究竟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递归来解决呢?
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用递归来解决。

  • 1、一个问题的解可以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的解
    何为子问题?子问题就是数据规模更小的问题。
  • 2、这个问题与分解之后的子问题,除了数据规模不同,求解思路完全一样。
  • 3、存在递归终止条件
    把问题分解为子问题,把子问题再分解为子子问题,一层一层分解下去,不能存在无限循环,这就需要有终止条件。

三、如何编写递归代码

重点!!!:写递归代码最关键的是写出递推公式,找到终止条件,剩下将递推公式转化为代码就很简单了。

来个例子

假如这里有 n 个台阶,每次你可以跨 1 个台阶或者 2 个台阶,请问走这 n 个台阶有多少种走法?
可以根据第一步的走法把所有走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第一步走了 1 个台阶,另一类是第一步走了 2 个台阶。所以 n 个台阶的走法就等于先走 1 阶后,n-1 个台阶的走法 加上先走 2 阶后,n-2 个台阶的走法。用公式表示就是:
f(n) = f(n-1)+f(n-2)
有了递推公式,递归代码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半。我们再来看下终止条件。当有一个台阶时,我们不需要再继续递归,就只有一种走法。所以 f(1)=1。这个递归终止条件足够吗?我们可以用 n=2,n=3 这样比较小的数试验一下。
n=2 时,f(2)=f(1)+f(0)。如果递归终止条件只有一个 f(1)=1,那 f(2) 就无法求解了。所以除了 f(1)=1 这一个递归终止条件外,还要有 f(0)=1,表示走 0 个台阶有一种走法,不过这样子看起来就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了。所以,我们可以把 f(2)=2 作为一种终止条件,表示走 2 个台阶,有两种走法,一步走完或者分两步来走。
所以,递归终止条件就是 f(1)=1,f(2)=2。这个时候,你可以再拿 n=3,n=4 来验证一下,这个终止条件是否足够并且正确。
我们把递归终止条件和刚刚得到的递推公式放到一起就是这样的:
f(1) = 1;
f(2) = 2;
f(n) = f(n-1)+f(n-2);
有了这个公式,我们转化成递归代码就简单多了。最终的递归代码是这样的:
int f(int n) {
if (n == 1) return 1;
if (n == 2) return 2;
return f(n-1) + f(n-2);
}

写递归代码的关键就是找到如何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的规律,并且基于此写出递推公式,然后再推敲终止条件,最后将递推公式和终止条件翻译成代码。

递归比较难的地方是,当递归调用只有一个分支,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只需要分解为一个子问题”,我们很容易能够想清楚“递“和”归”的每一个步骤,所以写起来、理解起来都不难。
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问题要分解为多个子问题的情况,递归代码就没那么好理解了。
对于分解成多个子问题的情况,人脑几乎没办法把整个“递”和“归”的过程一步一步都想清楚。

计算机擅长做重复的事情,所以递归正和它的胃口。而我们人脑更喜欢平铺直叙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看到递归时,我们总想把递归平铺展开,脑子里就会循环,一层一层往下调,然后再一层一层返回,试图想搞清楚计算机每一步都是怎么执行的,这样就很容易被绕进去。

对于递归代码,这种试图想清楚整个递和归过程的做法,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很多时候,我们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了这种理解障碍。

那正确的思维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如果一个问题 A 可以分解为若干子问题 B、C、D,你可以假设子问题 B、C、D 已经解决,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A。而且,你只需要思考问题 A 与子问题 B、C、D 两层之间的关系即可,不需要一层一层往下思考子问题与子子问题,子子问题与子子子问题之间的关系。屏蔽掉递归细节,这样子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因此,编写递归代码的关键是,只要遇到递归,我们就把它抽象成一个递推公式,不用想一层层的调用关系,不要试图用人脑去分解递归的每个步骤。

四、使用递归的注意事项

  • 递归代码要警惕堆栈溢出
    在实际的软件开发中,编写递归代码时,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堆栈溢出。而堆栈溢出会造成系统性崩溃,后果会非常严重。为什么递归代码容易造成堆栈溢出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堆栈溢出呢?

    函数调用会使用栈来保存临时变量。每调用一个函数,都会将临时变量封装为栈帧压入内存栈,等函数执行完成返回时,才出栈。系统栈或者虚拟机栈空间一般都不大。如果递归求解的数据规模很大,调用层次很深,一直压入栈,就会有堆栈溢出的风险。

    如何避免出现堆栈溢出呢?

    • 限制递归调用的最大深度
      递归调用超过一定深度(比如 1000)之后,我们就不继续往下再递归了,直接返回报错。
      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最大允许的递归深度跟当前线程剩余的栈空间大小有关,事先无法计算。如果实时计算,代码过于复杂,就会影响代码的可读性。所以,如果最大深度比较小,比如 10、50,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否则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实用。
  • 递归代码要警惕重复计算
    使用递归时还会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对于上文中的那个爬楼梯的例子,如果我们把整个递归过程分解一下的话,那就是这样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想要计算 f(5),需要先计算 f(4) 和 f(3),而计算 f(4) 还需要计算 f(3),因此,f(3) 就被计算了很多次,这就是重复计算问题。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数据结构(比如散列表)来保存已经求解过的 f(k)。当递归调用到 f(k) 时,先看下是否已经求解过了。如果是,则直接从散列表中取值返回,不需要重复计算,这样就能避免刚讲的问题了。
    • 时间、空间效率低
      在时间效率上,递归代码里多了很多函数调用,当这些函数调用的数量较大时,就会积聚成一个可观的时间成本。在空间复杂度上,因为递归调用一次就会在内存栈中保存一次现场数据,所以在分析递归代码空间复杂度时,需要额外考虑这部分的开销。

五、将递归代码转换成非递归代码

递归有利有弊,利是递归代码的表达力很强,写起来非常简洁;而弊就是空间复杂度高、有堆栈溢出的风险、存在重复计算、过多的函数调用会耗时较多等问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需要用递归的方式来实现。

一般来说:递归代码一般可以使用,迭代循环的非递归写法
爬楼梯在不使用递归的代码如下|:

nt f(int n) {
  if (n == 1) return 1;
  if (n == 2) return 2;
  
  int ret = 0;
  int pre = 2;
  int prepre = 1;
  for (int i = 3; i <= n; ++i) {
    ret = pre + prepre;
    prepre = pre;
    pre = ret;
  }
  return ret;
}

六、参考资料

  • 王争 – 《极客时间|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