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性的評書故事:蒸骨三驗,我對被冤的主角卻無力同情

《蒸骨三驗》是一部根據發生在明朝正德年間的真實故事,改編成的傳統公案小說,後來被改編成評書,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很風靡。

故事講的是肅寧縣孝廉王松亭,辭退了盜賣自己古扇的奴僕蒯江,蒯江之妻挾怨,在富豪黃文登家誣陷王松亭與其妹瑞英通姦,已有七八個月身孕。

瑞英自幼與黃文登之子訂親,黃聽信謠言,狀告王松亭。縣官朱繼求是貧苦出身新上任,缺乏斷案經驗。王松亭不諳世事,事先沒有給檢查身體的穩婆劉氏錢財,導致其在公堂上刁難王瑞英,瑞英不堪污辱,當堂大罵縣官是贓官,又打了穩婆,然後自戕身亡。

王松亭心痛氣惱,當場遺屍於縣衙,奔河間府上告。朱繼求爲逃避當堂逼死人命之罪,接受黃文登重金賄賂,默許手下刁吏皮順殺死懷孕的妻子春紅,抵換瑞英屍身。

知府張昌本是個嚴格的清官,但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王松亭只顧告狀,沒有關注屍體被換,誤認春紅屍體爲自己妹妹,結果仵作董憲受賄,驗出屍體有孕,張昌誤信僞證,錯判松亭亂倫之罪,陷獄候斬。

王松亭的女兒王月蓉雖然只有十五歲,卻是個才女,且有木蘭之志,女扮男裝,去保定省會上告。其間朱繼求、黃文登等人又買通衙役龐遷、解萬謀殺王松亭,幸有義士李金敖仗義相救。月蓉在父親同學宋光傑的幫助下,得到河間府重審此案,開始蒸骨驗屍,仵作王明王亮又被黃文登等人買通,再次錯判。

清正廉明的發審官杜重峨明察暗訪,識破案情,請直隸總督付額慶重審。黃文登再買通付額慶的七姨太,使其勸付假公濟私,再判冤案。

杜重峨親擬訴狀,助月蓉進京去大理寺告狀。大理寺不敢接此案,月蓉最後冒死攔駕告御狀,而太監劉謹剛好與付額慶有怨,故此勸皇帝準告。

皇帝欽命刑部侍郎杜文輝親審此案。在第三次蒸骨驗屍中,請來王明王亮的師傅、老仵作焦雷揭露真相,千迴百折的冤案終得昭雪,最後惡人都受到了懲罰。

這個評書,德雲社的郭德綱和王玥波都說過,我個人更欣賞王玥波版本,因爲我覺得這個故事非常沉重,不適宜郭那種笑料疊出的風格。

一般評書聽個熱鬧,也就罷了,但這個評書,讓我覺得特別深刻、值得回味。

一個簡單的長舌婦搬弄是非,最後釀成重大冤案,從封疆大吏到仵作和平民,牽連十多個人物和性命,歸根結底,還是王松亭的問題。

如果他一開始就不姑息蒯江,直接報官,後邊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如果他考慮到妹妹的性格缺陷,就不會讓妹妹去見官,古代女人見官本身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他真懂事理,事先就該打聽一下官司流程,給穩婆適當好處,避免節外生枝,可是他並未考慮這些。等到妹妹當場自盡,他居然就拋下屍體自己忙着上告去了。既然妹妹生前如此注重名節,死後就可以任由別人處置她的屍體嗎?

說書人說王松亭是糊塗,以我看,他不是完全的糊塗,其實他根本不疼愛他的妹妹,他只是急於洗清自己亂倫的罪名,根本沒有考慮妹妹的個人感受,所以他才能拋下妹妹屍體,連個看守屍體的家人都沒有安排,就跑去上告,忙着給自己洗刷冤屈去了。最後身陷囹圄,還得小女兒去捨命救他,這個人一輩子都是隻顧自己,自私且沒有常識。

他的每一步動作,都是依賴於官府、法律、別人的正義,而他自己卻從未爲爭取別人的幫助而努力過,遇到壞人他就罵,遇到好人他就謝,他似乎不明白,他自己也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他對自己的命運走向也有責任。大概此人就是一個巨嬰,以爲全世界都是他媽,應該無條件地對他好。雖然他是這個故事中的受冤主角、清白人士,卻很難令人對他同情。因爲他不明白,這個世界的規律是,並非只要你是個好人,你就理所應當得到所有人的善待。

王瑞英的個性無疑是有缺陷的,她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如果換作她處在侄女王月蓉的位置,她未必肯拋頭露面去爲父奔波上告。此外,過分剛烈的人,不太懂得委曲求全和大事化小。可以低調簡單處理的事情,這種人卻喜歡複雜化,得理不饒人,寧可自損一千,也要傷敵八百。瑞英如果能忍住不自殺,也不至於把事情鬧到不可收拾,更不至於逼得壞人鋌而走險。可是瑞英的性子就是先出了氣再說,後果如何,先不考慮,亂攤子給別人去收好了。她要是知道冰清玉潔的自己死後被人剖腹驗屍又移花接木,還會覺得自己任性自殺的行爲是死得其所嗎?

瑞英還有個普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預設所有人都是壞人,比如知縣朱繼求,只是案件受理者,她卻無憑無據上來就罵人“贓官”——搞得朱繼求最後還真成了贓官,沒枉擔了她這句罵。既然她自動把人家劃入敵人陣營,那麼人家也只好與她爲敵。

有些人的心態就是“總有刁民想害朕”,其實,與全世界爲敵,除了能給自己“不流俗”的良好感受,也並沒有實際的好處,所以做人還是要儘量團結可以團結的人爲好。不過,考慮到王小姐只是一個深閨繡花的封建女性,也很難指望她有這樣的見識,連她那中過舉人的哥哥尚且如此糊塗,何況是她?

朱繼求是另一個有趣的人物,他出身清貧,好容易候補到了一個縣官的職位,也曾滿懷着爲民做主的遠大抱負,誰知遇到第一個案件就無端被罵“贓官”,後來還莫名其妙逼死了人命。因爲害怕失去四十多歲才熬來的前程,他不得不縱容手下人不斷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幫自己解決這個麻煩。這跟他的理想是完全背道而馳的,可是爲了自己的前途,他不得不一再墮落,越陷越深。有時人的變好變壞,轉折點也就是一念之差。

我很懷疑這個故事原型人物是否真的如評書中那樣懦弱,完全聽憑惡吏皮順的擺佈。皮順殺死懷孕的妻子,只是爲了圖財,但是朱繼求是真的默許還是有意下令,那就只有當事人知道了。皮順只是朱的僕人,卻能調動官差殺人滅口,必然也有朱的授意。最後皮順被斬、朱被流放,大概也是皮順做了主子的替罪羊。評書裏自然是把皮順說成罪魁禍首,但我覺得,依照常情,朱繼求才是元兇。

如果朱繼求是王松亭這樣的出身,大概就不會把前程和金錢看得那樣重了。可是話說回來,王松亭這樣的家境,也用不着指望靠升官來發財,所以,已經考中了舉人的王松亭並不去當官,還是選擇在家賦閒享受,把自己搞得頭腦簡單、胸無城府,直到自己被貪官污吏陷害。

惡紳黃文登的性格倒有點兒像他那沒過門的兒媳王瑞英,也是個遇到丁點事情就要鬧大的人。既然聽說兒媳不貞,大可以明察暗訪,或者叫老伴兒前去親自檢驗,他卻直接鬧去見官,大概是想訛財吧?其實當堂看到苗條的瑞英,心下應該瞭然,但他咬定要坑害王家,不肯認錯。其實,如果他早點兒認錯,也不過就是包賠損失,可是後來他被朱繼求、皮順、王明王亮等一干壞人裹挾着不斷往上層層行賄。所有贓款都是他出的,這些花費八成已經超出了勝訴所能得到的賠償,可是他騎虎難下,又被權勢脅迫。所以,如果你犯了一個錯,不妨直接認錯,如果不肯,可能需要犯更多更大的錯來掩飾這第一個錯,損失反而更大。

黃文登真跟王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嗎?顯然不是,他只是過分自尊,且聽風是雨,他這樣折騰,已經不是爲了錢財,而是爲了面子,最後卻落得身首異處、家產充公。

評書中的皮順、王明、王亮、龐遷、解萬、劉氏、蒯江夫婦、董憲等人,都是真正的壞人,但他們壞的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人,比如董憲這樣的,是經不起物誘考驗,而蒯江夫婦則是屢教不改的奸猾。這些人,如果能適當防範或者引導,也就得不到作惡的機會,所以,與其說等着惡人作了惡再有惡報來裁治,不如一開始就避免作惡的發生。

李金敖、杜文輝、杜重峨、焦雷,還有王月蓉,都是優秀的好人,聽他們相關的情節,讓人感動又佩服。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遇到這種好人的機率並不高,而且有時好人未必能發揮作用,比如王月蓉起初去刑部告狀,杜文輝也畏懼付額慶權勢而拒接此案。

而大太監劉謹本是史上著名奸臣,卻在這個故事中起到了正面作用。

現實中,我們遇到的,多數是不好不壞的普通人,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好人可能辦出壞事,比如清官張昌無意中助紂爲虐,而壞人也可能辦出好事,比如劉謹幫助王月蓉上告。

人心莫測,善惡都在一閃念,所以,不要輕易去考驗人性,儘量把對方引導成爲自己的盟友,給自己留下活路,才能讓壞人無路可行。

讓壞人沒有作惡的可能,讓好人也不必展現自己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一面,那纔是真正的清平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