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向量机(SV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简介

一、支持向量机(SVM)

  主要思想:找一个超平面,使其尽可能多地将两类数据点分开,还要使得分开的数据点距分类面尽可能地远.

1. 线性可分的支持向量机

  设有一组观测样本:D={(xi,yi)i=1,2,,n,xiXRm,yi{1,1}}\small D=\lbrace (x_i,y_i)|\,i=1,2,\cdots,n,x_i\in X\subseteq R^m,y_i\in \lbrace1,-1\rbrace \rbrace. 根据标签 yiy_i 将其分为两类:D1={(xi,yi)yi=1},D2={(xi,yi)yi=1}.\small D_1=\lbrace(x_i,y_i) |\,y_i=1\rbrace,D_2=\lbrace(x_i,y_i) |\, y_i=-1\rbrace.
  已知 D1,D2\small D_1,D_2 线性可分,即存在一个超平面能够将两类点完全分隔开. 然后寻找这样的一个超平面 wTx+b=0w^Tx+b=0 (其中 ww 表示超平面的法向量),不仅能够满足分隔条件,而且能够使分开的数据点距超平面尽可能地远. 该问题可以表示为优化问题,数学描述如下:max  ρs.t.{wTxi+bl,xiD1wTxi+bl,xiD2\begin{aligned}&max\;\rho\\ &s.t. \begin{cases} w^Tx_i+b\geq l, & x_i \in D_1\\ w^Tx_i+b\leq -l, & x_i \in D_2 \end{cases}\end{aligned}其中 wTxi+b=l,wTxi+b=l(l>0)w^Tx_i+b= l,w^Tx_i+b= -l(l>0) 分别经过 D1,D2\small D_1,D_2 的边界点,ρ\rho 表示两个超平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由 l,wl,w 表示,推导过程如下:

  设 x1,x2x_1,x_2 分别为 D1,D2\small D_1,D_2 的边界点,则由 wTxi+b=l,wTxi+b=lw^Tx_i+b= l,w^Tx_i+b= -l 分别经过 D1,D2\small D_1,D_2 的边界点可知,wTx1+b=l,wTx2+b=lw^Tx_1+b= l,w^Tx_2+b= -l,于是两个超平面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 ρ=(x1x2)ww\rho=\frac{|(x_1-x_2)\cdot w|}{||w||}(x1x2)w=wTx1wTx2=lb(lb)=2l(x_1-x_2)\cdot w=w^Tx_1-w^Tx_2=l-b-(-l-b)=2l,则 ρ=2l/w,l=ρw/2.\rho=2l/||w||,l=\rho||w||/2.
  约束条件{wTxi+bl,xiD1wTxi+bl,xiD2\begin{cases} w^Tx_i+b\geq l, & x_i \in D_1\\ w^Tx_i+b\leq -l, & x_i \in D_2 \end{cases}可以简化为 yi(wTxi+b)ly_i(w^Tx_i+b)\geq l,两边同除 ll,将 l=ρw/2l=\rho||w||/2 代入上式,得yi(2wTρwxi+2bρw)1y_i(\frac{2w^T}{\rho||w||}x_i+\frac{2b}{\rho||w||})\geq1换元,令 w=2wρw,b=2bρww'=\frac{2w}{\rho||w||},b'=\frac{2b}{\rho||w||}代入原式,得 yi(wTxi+b)1y_i(w'^Tx_i+b')\geq 1.
  同时 w=2/ρ||w'||=2/\rho ,最优化目标 max  ρ=max  2/wmax\;\rho=max\;2/||w'|| 等价于 min  w2/2min\;||w'||^2/2.
  原问题转化为:min  12w2s.t.  yi(wTxi+b)1\begin{aligned}&min\; \frac{1}{2}||w'||^2\\ &s.t. \;y_i(w'^Tx_i+b')\geq 1\end{aligned}

2. 近似线性可分的支持向量机

  即找不到一个超平面将两类数据点分隔开,但去除边界上与其他类混杂的一小部分点后能够线性可分.
  对于这种情况,只需对约束条件 yi(wTxi+b)1y_i(w'^Tx_i+b')\geq 1 稍加调整. 具体做法:引入松弛变量 ξi0,i=1,2,,n\xi_i\geq0,i=1,2,\cdots,n,使得 yi(wTxi+b)1ξiy_i(w'^Tx_i+b')\geq 1-\xi_i,原问题转化为:min  12w2+Ci=1nξis.t.  {yi(wTxi+b)1ξi,i=1,2,,nξi0,i=1,2,,n\begin{aligned}&min\; \frac{1}{2}||w'||^2+C\sum_{i=1}^n\xi_i\\ &s.t. \;\begin{cases} y_i(w'^Tx_i+b')\geq 1-\xi_i, & i=1,2,\cdots,n\\ \xi_i\geq0, &i=1,2,\cdots,n \end{cases}\end{aligned}其中 C>0\small C>0,称为惩罚因子.

二、决策树(Decision Tree)

  主要思想:从一个无规则的样本集中推导出一个分类规则,其可以以树的形式表示,也称决策树,内部节点表示特征或分类指标,一个叶子节点表示一类.

  先来谈谈信息论的一些知识,伟大的祖师爷——香农给出了信息的数学描述,利用信息量衡量事件不确定性的大小,事件发生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 将信息量表示成自变量为概率的函数,这个函数需要满足以下三条性质:
(1) 非负性,即信息量总是大于等于零的;
(2) 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小;
(3) f(p1p2)=f(p1)+f(p2)f(p_1p_2)=f(p_1)+f(p_2).
  易知对数函数 f(p)=logap  (0<a<1)f(p)=log_a p\;(0<a<1) (p\,p 为事件发生的概率)满足这些性质,并称其为事件的信息量,一般取 a=1/2a=1/2.

再来看两个更高级的定义:
信息熵:信息量的期望. 假设事件 D\small DN\small N 中可能的结果,每种结果的发生概率为 Pk\small P_k,定义事件 D\small D 的信息熵为:Ent(D)=k=1NPk(log2Pk).Ent(D)=\sum_{k=1}^NP_k(-log_2P_k).得知新特征的信息后,信息熵的减少量g(D,A)=H(D)H(DA)g(D,A)=H(D)-H(D|A) 称为信息增益,具体计算方法:
  假设样本集 D\small D 可以分为 K\small K 类, Ci\small C_i 表示第 ii 类,i=1,2,,K,i=1KCi=D\small i=1,2,\cdots,K,\, \sum_{i=1}^K|C_i|=|D|D\small D 的信息熵为H(D)=i=1KCiD(log2CiD).H(D)=\sum_{i=1}^K\frac{|C_i|}{|D|}(-log_2{\frac{|C_i|}{|D|}}).特征 A\small AD\small D 划分为 nn 个子集 Di,i=1,2,,n\small D_i,i=1,2,\cdots,n,定义H(DA)i=1nDiDH(Di),H(D|A)\triangleq\sum_{i=1}^n\frac{|D_i|}{|D|}H(D_i),可以理解为子集信息熵的期望.

  好的分类特征 A\small A 应该使 H(DA)\small H(D|A) 尽可能地小,即信息增益 g(D,A)\small g(D,A) 尽可能地大. 至于为啥?
  好的分类特征意味着对结果更精确的预测. 而预测得越准确,预测结果发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大的概率意味着小的信息量,小的信息量会带来小的信息熵,进而使H(DA)\small H(D|A) 尽可能地小.
  决策树的生成过程就是,先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进行分类. 然后对每个小类进行相同的操作,递归下去,就可以得到一棵分类树,也称决策树.
  终止条件可以这样设置:当前节点的信息熵小于给定的阈值时,就停止递归,取占比最大的类作为当前叶子节点的类别.

  上述介绍的根据信息增益选取特征,只是决策树中的 ID3 算法,这种算法倾向于选择取值较多的特征,后续提出的 C4.5 算法,以信息增益率作为特征选择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个缺点. 其他的决策树算法还有 CART,既能做分类也能做回归,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一下.



Plus: 如有错误、可以改进的地方、或任何想说的,请在评论区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