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4個直抵靈魂深處的問題

今天看了篇文章,覺得會對一部分人有點用,分享給大家。

假如你是一位諮詢顧問,受Q公司CEO的邀請,參與競標一個諮詢項目,項目內容是:爲Q公司重新制定一套獎金方案,提升員工積極性。

現在,你需要提交一份項目建議書,即:你建議如何來設計和落地這個方案,以及所需的時間和費用等。

然後,我想讓你思考的問題是:你打算如何準備這份建議書?在建議書裏面,你打算包含哪幾塊內容?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如果你想好答案了,那我現在問你幾個問題:

問題1:作爲CEO,爲什麼會親自關心獎金方案,而不是HR負責人來關心呢?

問題2:這家公司,爲什麼要請諮詢公司,而不是自己內部做呢?

問題3:他們的獎金方案,是給銷售人員,還是其他人員做的呢?

問題4:作爲諮詢顧問,你如何保證,做完方案後,員工的積極性會提升呢?

問題5:你的方案,跟競爭對手有何不同呢?

這五個問題,分別在問你:問題發生的背景、潛在的障礙、利益相關方、期望效果以及你的優勢。

任何時候,無論是給客戶賣出產品/服務,還是給老闆彙報工作,甚至是找另一半,這都是必須要澄清的要素。

爲什麼提問更有力量?

如果你自己嘗試做了這個案例,應該會對我的問題有所觸動。

然而,我今天不是想說如何解決問題,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在這篇文章的開始,就告訴你,撰寫一份項目建議書,應該包括幾個部分,分別爲背景、障礙、利益相關方、期望效果、我們的優勢。你還會跟現在一樣,有所觸動嗎?應該不會。

所以,我今天想說的主題是:提問的力量。

《必然》有句話,後來被用作在行分答的宣傳了,就是: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爲什麼呢?

第一,答案通向已知,而問題通向未知。喜歡探索、好奇,是人類的天性,所以我們對未知更有興趣。

第二,自己找到的答案,比如被灌輸的答案,信任度更高。我此前曾經提到過一個心理學研究,人類行爲的內部激勵,其中一個要素就是自主,通過提問來找答案,其實獲得了更多自主權,從而能夠更加積極地接受和運用答案。

當然,關於如何提問,這是個很大的話題,它需要我們具備足夠的批判性思維、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同理心。

我無法在一篇文章裏面,泛泛而談這麼大的話題。我想給大家分享,四個我自己常用、甚至改變我一生的問題,我稱它們爲“靈魂問題”。

靈魂問題1:五個“爲什麼”

很多公司管理層看過《重新定義公司》之後,希望模仿谷歌的一套做法來管理員工,塑造創新型企業文化。以下是我曾經跟一個客戶的對話:

客戶:我想要你們幫忙設計一套管理體系,模仿谷歌的人才管理方法,比如用OKR而不是KPI,給予員工更多自主權,等等。

我:你們爲什麼要模仿谷歌?

客戶:我們希望打造創新型組織。

我:爲什麼谷歌採取這個策略能夠成功,而模仿它的公司,成功的不多?

客戶:因爲谷歌的人才更優秀吧?他們招聘的都是最頂級的人才。

我:爲什麼人才優秀,谷歌這種管理方式就能成功呢?

客戶:優秀人才都是自驅型的,不給他們太多限制,反而能讓他們更好地發揮創新才能。

我:那爲什麼大多數公司,模仿都不成功呢?

客戶:因爲他們的人才不夠優秀,還是屬於外部驅動的,把工作當成賺取生活所需的方式。

我:那我再問一遍開始的問題,你們爲什麼要模仿谷歌?

客戶:嗯,我們可能要再想想。

再來一段,這是我曾經跟在行一個學員的對話:

對方:我想要轉行去做諮詢,但我之前是做財務的,沒有相關經驗,有什麼途徑嗎?

我:爲什麼你要轉行諮詢呢?

對方:可以學到更多東西,成長更快。

我:爲什麼你會覺得,做諮詢比財務成長更快呢?

對方:因爲可以接觸不同行業和企業,做財務只能接觸一家公司。

我:爲什麼接觸很多企業就是成長,但接觸一家企業就不能成長呢?

對方:感覺可以學到更多?

我:那麼,爲什麼那些一直在甲方的人也會成長呢?他們都只接觸一家企業呀。

對方:嗯,我可能要再想想。

我們有時候在一件事情上耗得久了,會一頭扎進去,忘記自己爲什麼做這件事。

比如說你開一個公衆號,只是爲了記錄自己的成長感悟,但之後看到別人公衆號有很多讀者,很羨慕,於是花費大量時間去安利和推廣,根據讀者的喜好來安排內容。

一段時間下來,你可能發現,自己也沒有成長,公衆號的讀者也沒有漲,於是陷入了挫敗和焦慮。這時候,如果你能及時停下來,問自己幾個爲什麼,或許情況會不同。

所以,做任何決定、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需要不斷追問“爲什麼”,有時候會豁然開朗。

靈魂問題2:目標?障礙?榜樣?行動計劃?

有讀者之前問我:現在職業教練/生涯規劃師好多,我怎麼判斷誰是靠譜的呢?我說:我不瞭解這個行業,很難從專業角度回答,但是在我看來,給別人提供職業諮詢,核心價值就是輔導別人思考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甚至強加價值觀。

所以,如果這個教練能夠不斷通過提問給你很多啓發,那就是一個好教練,反之,如果他不斷給你建議,就算聽起來再有道理,也不要選擇他。

這個時候,提問比回答更有價值,卻也更有難度。

好了,那麼如果你去輔導一個人的成長,或是思考自己如何成長,會怎麼跟他交流呢?這四個小問題可以幫你。

同時,這四個問題,在你跟客戶溝通的時候,同樣有效,因爲,它的核心是幫助你/他人發現真正需求以及解決方案。

問題A-目標:你近期或者遠期的目標是什麼?/你有什麼特別想做的事情?

問題B-障礙:你覺得達成這個目標/做成這件事情,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問題C-榜樣:你覺得,在這方面,身邊有誰做得特別好,是你的榜樣?他跟你有何不同?

問題D-行動計劃:你將如何借鑑他,制定行動計劃來達成目標?

用這個問題,舉個例子,這是多年前,我的職業導師問我的,現在這已經成爲我反思自己的一個習慣套路了——

導師:你未來六個月希望達成什麼目標?

我:成爲真正的項目經理。

導師:你覺得,現在碰到的最大障礙是什麼?

我:很難跟客戶建立比較好的私人關係,導致客戶不願意透露有價值的內部信息。

導師:在這方面,你覺得公司裏誰做得比較好?你們的差異是什麼?

我:S姐做得很好。我覺得,她會跟客戶聊一些生活話題,找到很多共同點來打動對方。而且,她也會坦誠地把我們的難處跟客戶溝通,獲得更多信任。

導師:那你打算如何做得更好呢?

我:多瞭解客戶,找到更多共同點;有任何困難,不妨跟客戶說清楚,畢竟大家都有共同目標。

所以,關於個人成長,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幫助別人成長,都可以用這個系列問題。

靈魂問題3:你5/10年前在幹什麼?有想過現在的狀態嗎?

“人跟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心的距離”。的確如此,社交網絡這麼發達,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自己想找的人,認識自己朋友的朋友。

但爲什麼,你真正的朋友並沒有增加呢?根本原因是,交通便捷、社交網絡這些,雖然能夠縮短我們的物理距離,但心理距離是很難縮短的。

那麼如何拉近心理距離呢?一起喫喝玩樂嗎?不是,因爲那些不走心,你需要談人生談理想。跟別人聊食物、聊遊戲,不會熱淚盈眶,但你們聊感情、聊童年、聊未來,常常會。

而“你5/10年前在幹什麼”這個問題,會讓大部分人覺得:嗯,這很有意思。

然後他們會接着想下去,想起自己當年的年少輕狂,或者爲了一件小事困擾是多麼可笑,或者當時多麼苦逼而現在多麼輝煌,他們會有很多故事跟你分享。在此過程中,你們就拉近了心理距離。

如果翻看我公衆號早期的文章,就會發現,這個號剛開始不是寫乾貨的,而是我用來記錄訪談故事的。

當時我處於人生迷茫期,所以找了身邊一些職場資歷很深的朋友,跟他們訪談,瞭解他們的人生,然後把這些記錄下來。

那次訪談,無意中的一個作用是,我跟這些朋友的關係更近了,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交流了很多“想當年”的故事。

所以,想要跟對方拉近距離,讓他們聊聊“想當年”吧!

靈魂問題4:你希望我怎麼做?/我怎麼做可以讓你更開心?

人在江湖,撕X是免不了的。甲方跟乙方撕,客服跟客戶撕,公司各個部門撕,男女朋友也撕。

當你面對一個極度生氣的人,你一般會怎麼做呢?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不停地解釋,解釋每一個讓對方生氣的點。但是,從你的經驗來看,有沒有用呢?徒勞。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認爲,我們所有人,內心都有三個自我:兒童自我、父母自我和成人自我。溝通之所以困難,就在於它不是一對一的溝通,而是三對三的溝通。

當對方極度生氣時,他是兒童自我,而你在講道理,是成人自我。雙方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你越解釋,他越會覺得你在找藉口。

而正確的方式是什麼呢?你把他拉回到成人自我。如何拉回呢?問他這個問題:你希望我怎麼做?

爲什麼這個問題會有用?因爲聽了你的問題,對方會開始思考,要你怎麼彌補他,要跟你提什麼條件。

而這個時候,無論他提出多麼苛刻的條件,一旦他開始思考,就已經從發泄情緒進入理性思考了,你們至少在同一個頻道了,這纔有瞭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所以,當對方很生氣的時候,不要解釋,而要問他“你希望我怎麼做呢?”

今天這四個靈魂問題,有沒有觸達你的靈魂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