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筆記】關於成就的那些事

【老羅筆記】關於成就的那些事

最近在練習主題閱讀(關於主題閱讀,請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或許我會整理一篇文章來),選的主題就是成就是怎樣獲得的?爲此閱讀/複習了一些書,獲益良多,特此總結分析在這裏,也算是完成主題閱讀步驟的流程。

1,髓鞘質原理:人類的活動(練習)最終都是通過在神經纖維之間傳導神經信號來完成的,習得一種技能就通過神經信號的觸發在神經元之間建立有效連接來實現的。髓鞘質則是包裹在神經纖維上的一層層絕緣物質。包裹神經纖維的髓鞘質越厚,神經信號傳遞的速度就越快和精確度就越高,從而技能的反應速度和精準度就越好。髓鞘質的生成速度很緩慢,大量重複刻意練習可以生成大量的髓鞘質,從而提高技能水平。你可以把神經元之間的連接想象成網線,而包裹在連接之上的髓鞘質想象成包裹網線的絕緣物質,練習越多絕緣物質就越厚,帶寬就越高。這是從生理學角度解釋習得技能的原因。

髓鞘質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會生成/分解,但在不同年齡段各自的速度是不同的。髓鞘質在0到30歲之間是大量生成的階段,在30歲之後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分解,而到了50歲分解的速度就會超過生成的速度。這就是爲什麼30歲之前是學習技能的黃金時刻,而50歲之後學習技能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人不同於大多數動物,生下來時並沒有預置太多工作良好的神經迴路,像走路這樣的技能都得靠後天的練習,而牛,馬等動物則不同,它們一生下來就能走路。
當然大自然這樣的安排是巧奪天工,人類大腦中有的是建立神經迴路所需的元件,組合好這些元件就能夠習得各式各樣的技能。換句話說,大多數動物就是定製版,出生了就不能修改;而人類是DIY(Do it yourself)的產物,要什麼技能就自個玩唄。

2,十年法則/一萬小時天才理論:前面說了技能水平的提高得靠髓鞘質的生成,髓鞘質的生成得靠練習,而髓鞘質的很緩慢,所以需要大量重複的練習。經過研究,埃裏克森同學提出了一條法則:要經過一小時的精深練習才能達到世界級的水準。精深練習是很耗精力的,人每天最多進行3-5小時這樣的練習,因而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練出世界級水平的技能。

君不見網球娜姐,檯球丁哥,鋼琴朗朗艱苦練習的成長之路?要想取得成就,不要急躁,也別妄想一步登天,取得成就的生理限制就在那裏,一步一個腳印地練習纔是王道。

3,精深練習/刻意練習:爲提高技能而進行的練習與普通的練習是大不同的。這種練習通常是明確和有計劃的,是爲了提高技能,且通常是需要外部(教練,老師等)幫助的;它能反覆多次,並能從練習的結果中得到持續的反饋;無論是智力還是體力練習,它都極其耗費心神和枯燥乏味的。

也許你會問從初中就開始練習英語了,從大二就開始學習編程了,至今何止十年了,爲啥水平還是不行?那是因爲平常的大多數練習都沒能真正提高技能,僅僅是在低層次水平的重複練習而已。要想提高技能,第一,你得曉得當前處在什麼水平,然後朝着稍高一點水平的目標練習,太高了也不行(太難了,那完全是自找折磨)。即有效的練習要在學習區進行,而不是舒適區或恐慌區(想象兩個同心圓,最裏面是舒適區,中間是學習區,外頭是無限的恐慌區)。第二,練習要在的反饋中前進。在練習的過程中你需要得到持續不斷的反饋,你練得對不對,有效不有效,錯了要怎麼改進,這些對精深練習是非常關鍵的。第三,大量地重複前面兩個階段,加強技能迴路。你曉得爲什麼外部強有力的指導很有幫助了吧?當然教練/老師等的作用不僅僅如此,後面再說。

一言以蔽之,精深練習就是
選定合適的目標,努力練習,評估差距改進,不斷地重複這個過程。

 
4,組塊理論(Chunking):組塊理論是講如何進行練習細節的。在學習一個知識點時,要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整體吸收,整體瞭解任務。也就是先建立一個完整但並不那麼有效的神經迴路。第二,分拆
任務,將任務分解成最基礎的組塊,針對這些組塊進行練習。第三,放慢練習,花時間用慢動作練習。放慢節奏一則能使你更加關注錯誤,每一次都提高一點精確度;二則能更好地掌握技能的形狀與節奏。 

 5,激情/動力:前面說到進行精深練習是極其耗費精力與枯燥無味的,而取得成就又得經歷長達十年的艱苦練習。沒有強勁的興趣,激情與動力,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激情在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信號刺激。第一階段是啓動信號,讓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第二階段是持續信號,讓你能夠堅持長久的精神練習而不輕易放棄。

啓動信號通常是知曉成功的先例榜樣,
讓你想成爲榜樣那樣的人;或偶然的一次小成功帶來的驚喜和滿足感,讓你想更多地瞭解那個領域。所以爲人父母者,帶好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對一些東西的興趣,而不是灌輸太多的知識。

持續信號是需要外部環境支撐的,在這個環境中練習者能隨時隨地地得到信號的刺激。這就是封閉式訓練,全英語環境學習的理論來源。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出來打地洞”,從外部環境角度分析是有道理的,你看經商家庭中生長的孩子,生意頭腦通常高出一般水平,浙江人會做生意是在其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習得的。爲人父母者,責任重大啊。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刺激,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被逼的呀。試用期的員工更努力認真,有辭退風險啊。

好的教練或老師在啓動和持續激情方面都能提供幫助,這是他們的重要作用之二。基於技能迴路
形成的過程,對練習者的最有效的激勵不是那些“你真聰明啊”,“你好棒啊”這類空洞泛泛而談的話,而是那些能夠肯定其努力以及漸進進步的話,“你真努力”,“幹得不錯,比先前做得好!”。前者並不能真正激勵人,它會讓覺得成功是靠的是我聰明的天賦,何苦辛苦練習(有心理學實驗作證: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的孩子更容易在困難面前放棄努力嘗試);而後者贊其勤奮的話,能夠讓練習者更加勤奮地練習。

對於激情,外部環境相當重要,而這些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個體能夠控制的。

6,機遇:上面說的1到5點大多是從個體方面來講的,是所謂戰術方面的問題;要想取得成功光靠戰術是不行的,諸葛亮這麼牛逼也沒能讓蜀國一統天下,懷才不遇的人多了去,接下來要講講戰略問題,也就是機遇問題。
 

首先,是要有機遇。生錯人種,生不逢時,長錯地方,都可能限制你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比如說朝鮮人在當今世界上有取得輝煌成果的有幾個? 而今中國互聯網的那些大佬如馬雲,李彥宏,馬化騰,丁磊,張朝陽等爲啥年齡都約在45歲至50歲之間?因爲他們是在合適的年齡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波浪潮(97~99年)。98年,騰訊,新浪,搜狐成立,99年阿里,百度成立。那時他們大約在30歲左右,擁有足夠的行業知識,又趕上了互聯網的第一班車。再如,1950~1960出生的美國富翁潮(比爾蓋茨,喬布斯,施密特等),正好在10-20歲左右趕上美國曆史上經濟發生最大變革的時代(60年代-70年代)。如果僅從人口出生情況看,00後的機遇比我們80後要好得多(80~89年出生人口在兩千萬以上,99年出生人口不到一千二百萬)。 
 
其次,是要把握住機遇。把握機會也是一種能力。或許這和情商有關。美國人斯托弗.蘭根,智商高達195,一則成長環境有限,二則缺少把握機會的能力,所以沒能取得多大成就。想想網球娜姐要是留在國家隊會是怎樣的結果?

7,累積效應:在一個羣體中,如果一開始在某一方面有一丁點的優勢,這個優勢就會不斷地積累放大,最終出類拔萃。比如說,美國梅迪辛哈特猛虎隊棒球明星們,出生月份都靠前。他們小時候在練習棒球時比同年晚些月份出生的孩子有身體上的優勢,從而表現較好,自然就會得到教練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多的資源,從而“利滾利”,越來越優秀了。中國父母“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可以說那些獲得成就的人都是外部機遇以及個人努力的合成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